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者的信念▪P2

  ..续本文上一页普贤行愿品》中第八大愿:“常随佛学”,就是要向佛、菩萨学习。佛怎样修行度众生,我们也怎样去修行,去度众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成佛的资粮。我们才有可能成佛,才有可能成为菩萨。

  本经在佛教中的地位及来历

  《普贤行愿品》属于《华严经》中的一品。《华严经》是佛教中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被称为经中之王。《华严经》的境界是非常高深的,对于我们凡夫来讲,这种境界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所谓不可思议,就是说不可以用我们的思维可以想像得到的。为什么不可以想像呢?原因就是它是佛的境界。佛陀把自己证得成佛的境界和盘托出,我们凡人要去理解它,自然就比较困难了。

  我们现在学的《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入法界品》的一品。在这部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就是大家熟悉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在座的不知是否注意到,观音菩萨身边有两个小孩,一个是善财童子,另一个是龙女。我现在给大家讲的这部经,跟善财童子的关系非常密切。据《华严经》记载:在印度福德城里有一位长者,他是福德城里的大企业家。家财万贯,平时乐善好施。可是有一件令他很苦恼的事,就是他们已经四十几岁了,还没有孩子。后来终于生了一个孩子。孩子出世之后,他家里的财物日益巨增,生意很顺利,财富一下就翻了几翻。福德长者感到这个孩子的来历不凡。印度人非常迷信看相,就请了一个看相先生,来给孩子看看。看相先生告诉福德长者:你家财宝的来源与这个孩子的出世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这个孩子的福报非常大!随著他的出世,你们家的福报也将会越来越大,所以就给这个小孩取名为善财(善财就是很能生财的意思)。

  善财童子眼看一天天长大了,虽然他家里很有钱,但他对钱一点也不感兴趣。他考虑的是寻找人生的归宿,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摆脱生老病死这些问题。他想虽然自己很富有,但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很穷,很痛苦。应该怎样去帮助这些人,把他们从痛苦的深渊里解脱出来。光有钱财,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比如说你看见一个穷人,你给他二百块钱,但是用完之后,又怎样呢?明天再给他一千块,但一千块也会很快用完的,还是不能解决问题。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他们虽然很有钱,但他们生活得并不幸福。你们说是不是?所以,善财童子想探求彻底解决人生困惑和痛苦的真理。

  就在这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到福德城里来弘扬佛法。善财童子听闻佛法后,找到了解决人生问题的最好途径。当文殊菩萨讲完法后,他就对文殊师利菩萨说:“我现在要发菩提心,要解脱生死,想帮助世界上的人们摆脱痛苦,但我不懂得应该怎样修”?文殊师利告诉他:“如果你要想修行,那就要参访善知识”。善知识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修学佛法中参访善知识非常重要。参访善知识的好处是什么呢?因为只有亲近善知识,我们才能听闻正法,才能走入修学佛法的正道。假如你遇不到善知识指导的话,你有可能会误入歧途的。善财童子听了文殊菩萨的话以后,他参访了很多的善知识,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的修学过程,便是我们修学佛法的典范。

  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最早参访的一位老师是文殊师利。最后参访的一位善知识是普贤菩萨。他参访普贤后,普贤菩萨告诉他:“我修行成佛法门的具体内容就是十大愿王”。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不仅适合善财童子修学,也是我们在座每一位修学佛法的最好法门。关于这部经典在佛教中的地位和来历,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

  本经的翻译

  《普贤行愿品》属于《华严经》。《华严经》在中国佛教史上有过三次翻译。第一次是在东晋,当时印度高僧佛陀跋陀罗,他带来了《华严经》的梵本,把它翻译出来,他翻的《华严经》一共有60卷,34品,又称《晋译华严》或《六十华严》。到了唐代,从西域传来资讯,《晋译华严》只相当于梵本的三万多偈,不是全本,说于阗有更全的本,于是武则天专门派人前往于阗寻访该经梵本,并聘请译经人。使者在于阗果然找到梵本,并请到高僧实叉难陀一同返回长安。武则天为实叉难陀组织了专门的译场,动笔翻译的那天,武则天亲自参加,担任笔受。这次翻译出来的是第二个本子,共80卷,39品,又称《唐译华严》或《八十华严》。可是奇怪的是《六十华严》也好,《八十华严》也罢,里面却没有《普贤行愿品》的内容。

  唐贞元年间,又来了一位叫般若的法师,他是从印度来的。他对《华严经》又重新翻译。他翻译的是《入法界品》,共有40卷,故称《四十华严》。般若翻译的《四十华严》中,最后一品就是《普贤行愿品》。如果我们想从《华严经》里找《普贤行愿品》内容,也只能在《四十华严》里才能找到。

  释经题

  这部经的题目很长,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一部经典的题目,对于我们理解该经,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有很多的读者,不太重视经的名称。其实,经的题目与经文的内容有著十分密切的关系。《普贤行愿品》是出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这部经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它是佛陀进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时说的。佛,是梵语佛陀,在这里主要指释迦牟尼佛陀,他是一位觉者、智者。“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是什么意思呢?不可思议,是超越了我们凡人的思维,就是说,佛的境界是不可以用我们凡人的思想去想像,也无法用世间的语言去描述的。“解脱境界”是说已经断除了烦恼和痛苦,已经了脱生死,永远不会再到生死里面去流转。另外,解脱有二种意思:一是心解脱,二是慧解脱。心解脱,是说心里没有任何痛苦烦恼;慧解脱,是说在思想知见已经成就般若智,不会被世间一切现象所迷惑、所困扰。

  “普贤行愿品”,一部经典是由很多品组成的。品就像我们现在一般著作里的章节。这一品是《普贤行愿品》。这一品的经文是说普贤菩萨发的十大愿王,而不是说其他的别的事情,所以可以单独立为一品。愿是普贤菩萨发的,发了愿以后,普贤又按自己的发心去修行,所以叫做普贤行愿。

  在中国佛教里有四大菩萨: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四位菩萨的道场成了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观音的道场在普陀山;地藏王的道场在九华山;普贤的道场在峨嵋山;文殊师利的道场在五台山。这四位大菩萨中,观音代表大慈大悲:一是无缘大慈,另一个是同体大悲。无缘就是没有任何条件的去帮助别人,慈就是给你快乐,无条件的给你快乐;悲,是拔苦的意思,同体,是把自己与众生看作是一个整体,把众生的痛苦看作是我的痛苦,众生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众生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如果我们在坐的人都有这种精神!那么,我们大家都是菩萨啦!文殊师利代表智慧,智慧在修学佛法里非常重要。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成佛。成佛,其实是智慧的成就。在坐的各位,你们想不想成佛啊?

  记得拿破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他不是一个好士兵”。那么,我说:“一个不想成佛的人,他不是一个佛的好弟子”。你们说不想成佛的人,他是不是佛的好弟子呢(听众回答:不是!)?这就对了嘛!看来大家还是想当佛的好弟子?说明你们大家还是愿意成佛的嘛!大家都想成佛当然是好事。不过,成佛要具备成佛的资粮,换句话说要具备成佛的条件。我们要学习诸佛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我们要学大行普贤的十大愿王。大行:不是帮助一两个人,而是要帮助一切人,要以一切众生作为我们帮助的物件。

  我们学《普贤行愿品》就是要学普贤的“愿”和“行”,行和愿如鸟的双翼,车的两轮,缺一不可。因为没有宏大而正确的“愿”,“行”就很盲目,你在修行上就没有方向和目标可循。但是如果光是发愿,而没有实际行动,发心只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在学习《普贤行愿品》时,特别要注意行持。我们只要按照自己的发心,用具体的实际行动去实践普贤愿王,才能功德圆满,最终成佛!

  本经的组织与内容

  学习一部经典,了解它的组织和内容,有利于把握其整体,及其思想脉络。《普贤行愿品》它的内容大体上来说,主要包括二个方面:一是长行,二是偈颂。长行是前面散文部分,偈颂是后面诗歌部分。偈颂基本上重覆长行的内容,但它的重覆并不完全相同,在语言上表现的比较精炼,而内容方面还有一些新意。《普贤行愿品》的整体内容,主要是由十大愿王组成。十大愿王是:“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普贤行愿品》,主要是由以上十个问题组成的。

  第二章、序分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赞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菩萨的资格考察

  一般经典的开头,总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可是《普贤行愿品》没有这个开头。为什么没有呢?前面讲过,这部经是《华严经》中的一品,一个部分,我们现在是从中间开始的,不是开头。这一段经文有点序分的味道,先把一种一种的行愿说出来,后边依次解说,像是一本书籍的总目。

  “尔时”,是指佛陀说法的那个时候。“菩萨摩诃萨”,是梵语。菩萨是觉悟的有情,不但自己觉悟了,也要使众生觉悟。菩萨摩诃萨,是指大菩萨。菩萨与阿罗汉的区…

《学佛者的信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