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者说
亲爱的读者:
呈现在你面前的这本《学佛者的信念》一书,是闽南佛学院济群法师受河北赵县柏林禅寺净慧法师的邀请,于一九九六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法会期间,开设《普贤行愿品》讲座的录音整理。此次法会规模宏大,来自全国各地的听众有五、六百人之多,庄严而隆重,因缘非常的殊胜。
当今佛教正处于末法时代,佛教在中国数千年的弘扬,存在许多误区现象,诸如鬼神化、来世化、哲理化、学术化等,使得整个社会对佛教充满著无知和误解,怎样继承佛教的优良传统,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佛陀的正法,为净化社会人心服务,这是每一个学佛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世界正面临著 2000年的到来,中国正走向改革的现代化,如何使佛法与时代相契合,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清楚地了解佛法的精神,并使佛的智慧贯穿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是法师演讲《普贤行愿品》的目的所在。
济群法师的讲经说法,将深奥的佛理生活化,使佛法深入世间,面对人生,做到了修行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把佛法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把佛陀的智慧贯穿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解脱人生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痛苦及心理障碍。在讲演的风格上,济群法师的话题,始终力求将佛法贴近生活、贴近人生、贴近社会;以人们普遍关注均感兴趣的问题为准。他的讲演,语言时而风趣幽默,时而生动活泼;时而引起大家一阵阵欢声笑语,时而赢得听众雷鸣般的掌声!
我们能够听闻济群法师说法,真得非常荣幸,听他开示说法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美好享受!济群法师把《普贤行愿品》修行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浅显易懂地展示在我们的面前,使大家从迷信和神祈的膜拜,转向对现实和人生的追求与完善。
第一章、导论
尊敬的大和尚、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净慧大和尚慈悲,让我给大家讲《普贤行愿品》,我本人对这部经典没有什么研究,正好借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学习。《普贤行愿品》是佛教界流传非常广泛的一部经典。很多出家人、在家居士都以此为日常修持的功课。在我们早晚的课诵文中,也有关于《普贤行愿品》的内容。普贤的十大愿王,在很多丛林的早晚课中都会念到,主要是因为这部经典的修行法门,在我们修学佛法中太重要了。
信仰、见地、行愿
不论在家居士学佛,还是出家修行,我认为在修学佛法上有三大要领,值得我们重视的:就是信仰、见地、行愿。下面分别向大家介绍。
1、信仰
佛法是以信仰为基础。信是无上菩提本,要想成就菩提,首先要有信仰。《大智度论》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这两句话,概括了修学佛法的要领。佛法甚深又广大,不具信心,则不得其门而入;法门无量,众生烦恼无边,没有智慧,则不能超越生死大海。又说“信如手”。我们因为拥有双手,才能够创造很多的财富;学习佛法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要成就功德法财,就不能离开信仰。所以,整个佛法的修学有四个次第:即信、解、行、证。就是说佛法的修行,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由有信仰,方能生解、起行、证果。但佛法的修学又不是只停留在信仰上,如果一味的强调信仰,以为信仰便是一切,不重视经教的闻思。那么,佛法与其他宗教就很难分别出有什么不同之处了。
2、见地
见地,指知见、认识。在八正道的修学中,第一是正见,正见就是正确的认识,在学习佛法时正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取决于自己的认识。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产生正确的行为;而错误的认识,就会导致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认识会使我们造下很多的罪业。众生无始以来为什么会流转生死呢?就是因为无明。无明,就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我们每天生活在现实的世界中,却对宇宙人生感到茫然无知。由于我们对宇宙人生的无知,使得我们不知道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经教呢?原因就是通过学习佛法,使我们树立正确的认识,把佛法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智慧,把佛陀的认识变成自己的认识。佛法的修行要从闻、思、修下手。闻就是听闻经教,把经教的思想,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认识。由闻慧而思慧,由思慧而修慧。在整个佛法的修学中,见地,是非常的重要。缺乏见地的信仰,往往会流于迷信。
就拿因果思想来说吧!修学佛法以深信因果为前题,而深信因果就是要我们止恶行善。因为,只有深信因果,才能改变我们自己未来的生命和命运。人做了坏事,就会给他的人生带来不如意的结果。一个人要想拥有什么样的未来?什么样的命运?那么,现在就要种什么样的因。《三世因果经》说:“若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问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所以深信、明了人生的因果,我们才有能力开创美好的未来人生。深信因果是修学佛法的基本见地,而整个佛法的修行终始都没有离开因果。
3、行愿
我们现在先说“愿”,然后再讲“行”。愿,是内心深处发出的愿望和决心。行,就是按照自己的发心,朝著愿望所指的目标,努力地去实践。如果没有伟大而正确的愿望,行动就会失去指导,迷失方向;但没有刻苦踏实的具体行动,愿则成为空谈。所以,愿与行犹如鸟的双翅,车的两轮,缺一不可。俗话说:“志当存高远”。你的志向立得越高、越远,你将来的成就也就越大。
如果没有愿力的话,你做的好事将来只能得到人天福报。也许,来生你会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你不愁穿、不愁吃,名利地位样样都有,事事如意顺心,但是因为你没有愿力,你所修的功德,所做的好事,只能招感人天福报。不能成为成佛的资粮。因此,愿力,在我们修学佛法中是非常地重要。
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往往取决于愿力的大小。如果我们学佛仅仅是为了现生平安,求佛菩萨保佑家庭、妻儿、丈夫、事业、财富……那么,你学佛的成就,最多只能得到这些;有的人学佛,修功德,做好事,是为来世服务,希望来世比现在活得好一些,一句话还是希望下辈子享福。那么,你所修的功德,所种的因,只能为来生创造一种良好的生活条件,但却不能摆脱六道轮回的命运。
当然也有很多人,他们的修行是为了往生西方净土。那么这种人所修的一切功德,就能成为将来往生净土的资粮。净土宗里非常强调信、愿、行,认为这是往生净土缺一不可的资粮。信,就是相信自己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相信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存在。愿,有二个方面:一是愿意离开这个娑婆世界;二是愿意往生西方净土。这种愿力非常的重要!有些人念佛,他们愿意往生西方,但又舍不得离开这个世界,那你说,像这样的人能往生吗?阿弥陀佛来接你的时候,你说:唉呀!这个世界这么好,你看我的家庭多幸福美满,我们夫妻恩爱、儿女又孝顺。还有的人会说:我这一生,辛苦了一辈子,眼看儿女才刚刚长大成人,积累下一点财产,还没有来得及享福就要走了,实在划不来。或许还有人会说:我的事业有成,我创下的公司、企业刚有成效,这一切都是这样的美好,使人非常的留念。要是我走了,我的企业、公司交给谁呢?我还舍不得离开这一切。请佛、菩萨保佑我再多活几年吧!让我过一段时间再走吧。假如存有这样的心态。你说,这个西方极乐世界你能往生吗?我看你是不能往生的。愿:就是要愿生西方,同时还要愿离娑婆。在坐的很多人都是修念佛法门的,愿力在念佛法门中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修学佛法来讲,如果你想成佛,就要发愿。大乘佛法修菩萨道,有四种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多么宏伟的誓愿。这四种大愿叫做四宏誓愿,你想成佛,就要发这样的四种大愿。然后按你所发的大愿去修行、实践,你才能成佛。一个合格的佛子,他应该有以上四种宏愿。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他们之所以能成佛、成菩萨,原因就是他们都有非常宏伟的大愿。比如地藏王菩萨的大愿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气魄!我们在坐的每个人都十分熟悉的阿弥陀佛,他曾是一个国王,后来他遇到世自在王佛,就跟随出家修行了,法名叫法藏比丘。法藏比丘在他老师面前发了四十八大愿,然后按自己誓愿去修行,随著他的功德圆满,创建了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修净土宗,通过念阿弥陀佛的圣号,甚至每日十念;就是五逆十恶的人也能往生西方呢?原因是跟阿弥陀佛的誓愿有关系。念佛往生西方,主要还是借助阿弥陀佛的愿力!假如没有阿弥陀佛的悲心与愿力,那么念佛往生西方这个超越生死的捷径,也就不存在了。再如药师佛的佛土,东方琉璃世界,这也是一个净土,它跟西方净土一样庄严。药师佛为什么能够成佛呢?原因是他在因地上发了十二大愿。所以,发愿在修学佛法中非常的重要。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解的这部经典叫《普贤行愿品》,它是普贤菩萨的修行法门。普贤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个大菩萨呢?原因是他初发心时,发了十个大愿。这十种大愿,作为修行菩萨道的人来说,确实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法门。我们学佛行菩萨道,不是一天到晚求佛菩萨保佑,有了一点点小事就要去找佛菩萨帮忙,你说这种人能成为佛、菩萨吗?我看永远都成不了。为什么呢?因为一个真正学佛的人,不是整天老是想著自己的痛苦和利益,而是应该担负著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使命,以一种极大的力量,忍受人世间的一切,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怎么能为一点点不如意的事,就去求佛菩萨帮忙呢!如果遇到一点困难和不顺心的事,就去找佛菩萨,这种人永远都是佛菩萨保佑的物件,永远都是可怜的众生。这种人永远也成不了佛,为什么呢?因为你只想著得到别人的帮助,而你没有想到要去帮助别人。
《…
《学佛者的信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