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者的信念▪P12

  ..续本文上一页,我都由衷地表示欢喜。“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一段经文,也是同前边忏悔业障末后一段,完全一样,这里不再多讲。

  第八章、请转*轮愿

  复次,善男子!言请转*轮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轮。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佛陀的最初说法

  首先说明一下,什么叫*轮?轮,是印度古书上记载的一种轮宝。据说上古时期有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以轮宝征服天下,使国家统一,人民安乐。印度的国家始终处在分裂状态。当转轮圣王出现的时候,整个印度就会得到统一。国王靠轮宝去统一国家。这个轮宝飞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的老百姓便归顺于他。这个轮宝非常的厉害!它有点无坚不摧,无战不胜的味道。它能摧毁一切,降伏一切,一切人见到这个宝,马上就归顺他。同样的,佛陀的说法,能够摧毁世间的邪见,解脱众生的烦恼,所以用轮宝作比喻,称佛陀说法为转*轮。

  佛陀最初的说法,叫初转*轮。前文曾经提到,憍陈如等五人最初跟随悉达多太子出家,当时他用各种苦行折磨自己,苦修六年,这五人忠心耿耿地陪著他。后, 来,没有得到解脱,反而骨瘦如柴,气息奄奄。这时,他接受了一位牧羊女布施的乳糜,喝了以后,恢复了精力。当时憍陈如等五人,对此事不理解,认为接受牧羊女的乳糜这件事,足以说明太子已放弃了修道的决心,要走回头路了。于是他们五人商量了一阵,一同离开了太子,到几百里以外的婆罗奈国的鹿野苑去继续苦修。

  后来,悉达多独自走向菩提树下修道,证悟成佛后,单身跋涉到鹿野苑去找他们。憍陈如等人远远看见佛祖走来,相约采取一致态度,不站起来向他敬礼,要坐要走,随他的便吧。他们没有想到,当佛祖真的走近他们时,这几个人出于权威的压力,都不自觉地都站起迎接,并侍奉他。但他们神色很不自然,佛祖看到这局面,才对他们说出:“汝等莫以小智轻量我道成与不成”。佛陀提出中道主张,使他们悦服,不再生离异之心。

  四谛法门

  佛陀最初给这五个人说法,初转*轮的内容是四谛法门。即苦、集、灭、道四谛法门,这在佛法里非常重要!整个佛法都没有离开四谛法门。无论是大乘佛法也好,小乘、密宗、唯识、禅宗、净土宗也好,佛法的整个修行都没有离开四谛。我们可以这样说:四谛,是佛法的纲领。所谓谛,有真实的、真理的意思。四谛,就是四种真理。四谛,又称四圣谛。四圣谛是圣者所证得的真实道理。

  一个学佛者从现有生命状态,一直到改变这种状态,乃至进入成佛的一种生命状态,这整个过程,在四谛里面都给我们讲得十分清楚。四谛的内容,主要包括二重因果,第一重是有情生死流转的因果,指苦集二谛。苦,是我们现有的生命状态;集,是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我们生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痛苦和烦恼?原因是从哪里来的?苦集二谛就解答了这一道理。第二重因果是还灭清净的因果,灭,是,断烦恼,证真实;道,是八正道,证得的途径。我们要想把自己变成诸佛菩萨,变成圣人,要想解脱人世间的痛苦和烦恼,那么应该做些什么呢?就是要依八正道修行,证得寂灭。

  四谛法门的建立,如医生治病的四个程式。佛陀也是医生,世间的医生治的是身病,佛陀治的是心病。作为一个医生,首先要了解病人的状态,弄清病人的病症,到底患得是哪种病?是头痛,还是癌症什么的,必须对病人的病情有一个正确的判断;第二步要了解生病的原因,找到病根;第三步要搞清,这种病是否能治?如能治好,能把此病治到什么程度?如果这个人的病已到晚期,无药可医,你还拼命去治,到头来治一阵还是白治。你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医,对方也花了很多钱治病,结果劳命又伤财,是不是?第四步要对症下药,要看病人需要住院、打针吃药、输液才能把病治好呢?还是要开刀切除病灶什么的,他的病才能够治好。不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就成了治标不治本了吗?

  佛陀是治疗我们人类身心痛苦最好的良医。他把我们每个众生,当作他的病人。当他找到众生产生“疾病”的根源,就是苦、集二谛。指出人生的痛苦及其形成的原因,他给众生开了一个能够医治解决病根的良方,这就是灭、道二谛!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途径和归宿。四谛法门揭示了众生的病状(苦谛),病根(集谛),健康的状况(灭谛),治病的方式(道谛)。从杂染因果到清净因果;从生死流转到解脱还灭。

  四谛法门,首先是苦谛。苦谛是什么呢?是说众生的生命、生存中充满著痛苦,人生就是一次痛苦的历程。记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精辟地论述了所谓的幸福是相对的,痛苦和不幸是绝对的。这就告诉我们人生的实质是苦,从这一意义出发,佛教依人的感受说有三苦:一、依苦受,说有苦苦,二、依乐受,说有坏苦;三、依舍受,说有行苦。总之,任何感受结果都是苦的。广大宇宙,茫茫人海,不外苦集、苦聚之场。

  现在先依苦受谈苦苦,此有八种:

  一、生苦:生,是人生痛苦的开始。十月的住胎,当时是什么感觉,想必大家都已忘记,但生下来的那一刹那,大家还是有目共睹的。你看婴儿生下来的时候刚落地时,是呱呱大哭的,这哭声不知道意味著什么,是兴奋?是难过?也可能都不是,只是初到这世界不适应,不习惯,而发出的哭声,不过慢慢会习惯了。人的诞生,伴随著生命的未来,是老病死等痛苦。因为这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谁也不能免除。难怪老子说:“吾之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何患之有?”

  二、老苦:人到老年,机能减退,神智昏暗,吃不好,睡不香,又常生出许多病痛。凡是老年人都能体会到这种苦处。心理和身理上的衰老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任何人也无法逃脱得掉,正所谓“公道人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世间尽是不平等的事,唯有在衰老面前,人人平等,不会因为你是有钱有势的人,就把你放过了。

  三、病苦:人自出生以后,就与疾病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生至死,有谁没有生过病?纵然身体再健康的人,头痛发热,伤风感冒也是有过的。人类的病五花八门,生病的滋味是苦,没有哪一个人说;他最喜欢病,生病不苦是乐。古代诗人有许多咏病的名句。如宋朝有名诗人杨万里,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谁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这首诗的意思从字面看,为春逝而伤感。诗人因为忧愁伤感,体弱多病,多少年来都没有游春赏花的机会,满以为今年春天可以玩赏一番,饱览春景之乐,但结果辜负了美丽的春景;多年来不曾有过赏花的眼福,因为不是在愁中无心看花,便在病中无法看花。这首诗说出心里的愁苦,也道出了身体上的病苦。其实,在座的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曾经不止一次经历过这样的感受。当一个人心情不好,或身体不舒服的时候,面对良辰美景,也是无福消受了。所以说生病是苦。

  四、死苦:谁也不愿意死,人从落地那天,就向一个古往今来绝对不变的目标迈进。这个目标的终点站,是死亡,是坟墓。谁也不愿意死,但是我们每一个人,迟早总要面对死亡这个现实,那是没有办法的事。不管你是总统、是皇帝、抑是乞丐,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且不说死亡如何痛苦,只想一想,一个有声有色的人,终有一天要走进坟墓,化做泥土,足以令人无比悲哀了。更何况有很多人,壮志未酬,就已一命呜呼。像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使千古之后的人们,还为他一掬同情之泪。南朝江淹作过一篇有名的《恨赋》描写美人高士,极尽了死亡的痛惜。

  五、怨憎会苦:人的一生中,常常会碰到自己所憎恨和厌恶的人和事,本来不想看见的人,却偏偏要见到,正所谓:怨家路窄,低头不见,抬头见。比如说经商,我开了一家服装店,生意不错,街对面又开了一家,抢走了不少生意,本来同行多嫉妒,偏要挤到一处来。再如一个家庭中婆媳、姑嫂、妯娌,本来带有天敌的味道,由于因缘所限,偏住到一个院子里,一天到晚吵得鸡吠不宁。真是怨憎会苦。

  六、爱别离苦:这是指人们与自己所爱的人或事物离别的痛苦。任何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经历过这种痛苦:“月有阴晴园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与情人、亲朋好友、妻儿、父女、故乡的别离,总是悲伤痛苦的事情。这种依依惜别之情,是文学艺术最常见,也是永恒的话题之一。写情人之间人天永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此恨绵绵无绝期”啦!这是表现死别之苦。如柳咏《雨霖霖》:“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表现生离的诗句。又如李白怀念故乡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啦!杜甫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诸如此类的文学作品,从古到今,表现离情别绪的,多得是。爱别离苦可以说它是人生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悲哀,想必大家都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吧?

  七、求不得苦:你爱上某一个人,人家不爱你;你想买轿车,可是没有钱,想安电话,想买彩电……但是连吃饭都成问题,这就是求不得苦。人只要活在世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欲望、爱好,但往往得不到满足。尽管追求有高低、大小的分别。如有的人追求丰衣足食;有的追求名利地位,绞尽脑汁想当官,想挤…

《学佛者的信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