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都由衷地表示歡喜。“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一段經文,也是同前邊忏悔業障末後一段,完全一樣,這裏不再多講。
第八章、請轉*輪願
複次,善男子!言請轉*輪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廣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輪。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佛陀的最初說法
首先說明一下,什麼叫*輪?輪,是印度古書上記載的一種輪寶。據說上古時期有轉輪聖王出現于世間,以輪寶征服天下,使國家統一,人民安樂。印度的國家始終處在分裂狀態。當轉輪聖王出現的時候,整個印度就會得到統一。國王靠輪寶去統一國家。這個輪寶飛到什麼地方,什麼地方的老百姓便歸順于他。這個輪寶非常的厲害!它有點無堅不摧,無戰不勝的味道。它能摧毀一切,降伏一切,一切人見到這個寶,馬上就歸順他。同樣的,佛陀的說法,能夠摧毀世間的邪見,解脫衆生的煩惱,所以用輪寶作比喻,稱佛陀說法爲轉*輪。
佛陀最初的說法,叫初轉*輪。前文曾經提到,憍陳如等五人最初跟隨悉達多太子出家,當時他用各種苦行折磨自己,苦修六年,這五人忠心耿耿地陪著他。後, 來,沒有得到解脫,反而骨瘦如柴,氣息奄奄。這時,他接受了一位牧羊女布施的乳糜,喝了以後,恢複了精力。當時憍陳如等五人,對此事不理解,認爲接受牧羊女的乳糜這件事,足以說明太子已放棄了修道的決心,要走回頭路了。于是他們五人商量了一陣,一同離開了太子,到幾百裏以外的婆羅奈國的鹿野苑去繼續苦修。
後來,悉達多獨自走向菩提樹下修道,證悟成佛後,單身跋涉到鹿野苑去找他們。憍陳如等人遠遠看見佛祖走來,相約采取一致態度,不站起來向他敬禮,要坐要走,隨他的便吧。他們沒有想到,當佛祖真的走近他們時,這幾個人出于權威的壓力,都不自覺地都站起迎接,並侍奉他。但他們神色很不自然,佛祖看到這局面,才對他們說出:“汝等莫以小智輕量我道成與不成”。佛陀提出中道主張,使他們悅服,不再生離異之心。
四谛法門
佛陀最初給這五個人說法,初轉*輪的內容是四谛法門。即苦、集、滅、道四谛法門,這在佛法裏非常重要!整個佛法都沒有離開四谛法門。無論是大乘佛法也好,小乘、密宗、唯識、禅宗、淨土宗也好,佛法的整個修行都沒有離開四谛。我們可以這樣說:四谛,是佛法的綱領。所謂谛,有真實的、真理的意思。四谛,就是四種真理。四谛,又稱四聖谛。四聖谛是聖者所證得的真實道理。
一個學佛者從現有生命狀態,一直到改變這種狀態,乃至進入成佛的一種生命狀態,這整個過程,在四谛裏面都給我們講得十分清楚。四谛的內容,主要包括二重因果,第一重是有情生死流轉的因果,指苦集二谛。苦,是我們現有的生命狀態;集,是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我們生在這個世界上,爲什麼有這麼多的痛苦和煩惱?原因是從哪裏來的?苦集二谛就解答了這一道理。第二重因果是還滅清淨的因果,滅,是,斷煩惱,證真實;道,是八正道,證得的途徑。我們要想把自己變成諸佛菩薩,變成聖人,要想解脫人世間的痛苦和煩惱,那麼應該做些什麼呢?就是要依八正道修行,證得寂滅。
四谛法門的建立,如醫生治病的四個程式。佛陀也是醫生,世間的醫生治的是身病,佛陀治的是心病。作爲一個醫生,首先要了解病人的狀態,弄清病人的病症,到底患得是哪種病?是頭痛,還是癌症什麼的,必須對病人的病情有一個正確的判斷;第二步要了解生病的原因,找到病根;第叁步要搞清,這種病是否能治?如能治好,能把此病治到什麼程度?如果這個人的病已到晚期,無藥可醫,你還拼命去治,到頭來治一陣還是白治。你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醫,對方也花了很多錢治病,結果勞命又傷財,是不是?第四步要對症下藥,要看病人需要住院、打針吃藥、輸液才能把病治好呢?還是要開刀切除病竈什麼的,他的病才能夠治好。不然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就成了治標不治本了嗎?
佛陀是治療我們人類身心痛苦最好的良醫。他把我們每個衆生,當作他的病人。當他找到衆生産生“疾病”的根源,就是苦、集二谛。指出人生的痛苦及其形成的原因,他給衆生開了一個能夠醫治解決病根的良方,這就是滅、道二谛!滅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脫的途徑和歸宿。四谛法門揭示了衆生的病狀(苦谛),病根(集谛),健康的狀況(滅谛),治病的方式(道谛)。從雜染因果到清淨因果;從生死流轉到解脫還滅。
四谛法門,首先是苦谛。苦谛是什麼呢?是說衆生的生命、生存中充滿著痛苦,人生就是一次痛苦的曆程。記得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精辟地論述了所謂的幸福是相對的,痛苦和不幸是絕對的。這就告訴我們人生的實質是苦,從這一意義出發,佛教依人的感受說有叁苦:一、依苦受,說有苦苦,二、依樂受,說有壞苦;叁、依舍受,說有行苦。總之,任何感受結果都是苦的。廣大宇宙,茫茫人海,不外苦集、苦聚之場。
現在先依苦受談苦苦,此有八種:
一、生苦:生,是人生痛苦的開始。十月的住胎,當時是什麼感覺,想必大家都已忘記,但生下來的那一刹那,大家還是有目共睹的。你看嬰兒生下來的時候剛落地時,是呱呱大哭的,這哭聲不知道意味著什麼,是興奮?是難過?也可能都不是,只是初到這世界不適應,不習慣,而發出的哭聲,不過慢慢會習慣了。人的誕生,伴隨著生命的未來,是老病死等痛苦。因爲這是生命發展的必然規律,誰也不能免除。難怪老子說:“吾之大患,爲吾有身,及吾無身,何患之有?”
二、老苦:人到老年,機能減退,神智昏暗,吃不好,睡不香,又常生出許多病痛。凡是老年人都能體會到這種苦處。心理和身理上的衰老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任何人也無法逃脫得掉,正所謂“公道人間唯白發,貴人頭上不曾饒”。世間盡是不平等的事,唯有在衰老面前,人人平等,不會因爲你是有錢有勢的人,就把你放過了。
叁、病苦:人自出生以後,就與疾病結下了不解之緣!從生至死,有誰沒有生過病?縱然身體再健康的人,頭痛發熱,傷風感冒也是有過的。人類的病五花八門,生病的滋味是苦,沒有哪一個人說;他最喜歡病,生病不苦是樂。古代詩人有許多詠病的名句。如宋朝有名詩人楊萬裏,曾寫下這樣的詩句:“誰擬今春樂事濃,依然枉卻一東風,年年不帶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這首詩的意思從字面看,爲春逝而傷感。詩人因爲憂愁傷感,體弱多病,多少年來都沒有遊春賞花的機會,滿以爲今年春天可以玩賞一番,飽覽春景之樂,但結果辜負了美麗的春景;多年來不曾有過賞花的眼福,因爲不是在愁中無心看花,便在病中無法看花。這首詩說出心裏的愁苦,也道出了身體上的病苦。其實,在座的每一個人,在自己的人生中,曾經不止一次經曆過這樣的感受。當一個人心情不好,或身體不舒服的時候,面對良辰美景,也是無福消受了。所以說生病是苦。
四、死苦:誰也不願意死,人從落地那天,就向一個古往今來絕對不變的目標邁進。這個目標的終點站,是死亡,是墳墓。誰也不願意死,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遲早總要面對死亡這個現實,那是沒有辦法的事。不管你是總統、是皇帝、抑是乞丐,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且不說死亡如何痛苦,只想一想,一個有聲有色的人,終有一天要走進墳墓,化做泥土,足以令人無比悲哀了。更何況有很多人,壯志未酬,就已一命嗚呼。像諸葛亮的“出師未捷身先死”,使千古之後的人們,還爲他一掬同情之淚。南朝江淹作過一篇有名的《恨賦》描寫美人高士,極盡了死亡的痛惜。
五、怨憎會苦:人的一生中,常常會碰到自己所憎恨和厭惡的人和事,本來不想看見的人,卻偏偏要見到,正所謂:怨家路窄,低頭不見,擡頭見。比如說經商,我開了一家服裝店,生意不錯,街對面又開了一家,搶走了不少生意,本來同行多嫉妒,偏要擠到一處來。再如一個家庭中婆媳、姑嫂、妯娌,本來帶有天敵的味道,由于因緣所限,偏住到一個院子裏,一天到晚吵得雞吠不甯。真是怨憎會苦。
六、愛別離苦:這是指人們與自己所愛的人或事物離別的痛苦。任何一個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經曆過這種痛苦:“月有陰晴園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與情人、親朋好友、妻兒、父女、故鄉的別離,總是悲傷痛苦的事情。這種依依惜別之情,是文學藝術最常見,也是永恒的話題之一。寫情人之間人天永隔,如白居易的《長恨歌》,“此恨綿綿無絕期”啦!這是表現死別之苦。如柳詠《雨霖霖》:“但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是表現生離的詩句。又如李白懷念故鄉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啦!杜甫的“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諸如此類的文學作品,從古到今,表現離情別緒的,多得是。愛別離苦可以說它是人生中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悲哀,想必大家都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體會和感受吧?
七、求不得苦:你愛上某一個人,人家不愛你;你想買轎車,可是沒有錢,想安電話,想買彩電……但是連吃飯都成問題,這就是求不得苦。人只要活在世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欲望、愛好,但往往得不到滿足。盡管追求有高低、大小的分別。如有的人追求豐衣足食;有的追求名利地位,絞盡腦汁想當官,想擠…
《學佛者的信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