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進官埸;有的人想方設法謀取一個賺錢的職業,使自己的日子過得好一些;還有的人像古代秦始皇、漢武帝。按理說這些皇帝,天下都得到了,還有什麼值得追求和不滿足的呢?可是偏偏沒有滿足,還想長生不老,派人到處求取仙丹妙藥,他們怕死,怕失去江山。但怕老不等于不老,怕死還是要死,這些都是求不得苦。
八、五陰熾盛苦:五陰熾盛苦也稱五蘊盛苦、五取蘊苦。這種苦是人生一切苦的綜合,前面所說的七種苦都由此而生。五蘊和合的生命體,像火一樣熾熱地燃燒,心理上,有貪嗔癡等煩惱的擾亂;生理上,地水火風一旦不調,引起病痛,走向衰老,甚至死亡。譬如心情的煩燥不安,苦悶孤獨,空虛無聊,憂傷焦慮……。五蘊熾盛,使得人生充滿著痛苦,正所謂:沒錢痛苦,有錢痛苦,有事沒事也會痛苦。如《紅樓夢》形容賈寶玉的性格有這樣的一句話:“無故尋愁覓恨”。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過這種感受。這是五蘊熾盛大苦。
苦谛的八苦可以分爲兩大類:一、生、老、病、死是肉體上,生理上的苦。二、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叁苦,是精神上、心理上的苦。五盛陰苦總結了身心諸苦。由于身心活動都是造業,這又牽連著下一世的痛苦。所以,五盛陰苦不僅是聚集各種痛苦的根源;而且也是痛苦連續不斷,永無止期的根源。
其次,該講到壞苦了:壞苦是依樂受建立的痛苦。因此,壞苦我們一般不易察覺到了。有的人也許會說,人生有苦也有樂,你一下子中獎了,一夜之間變成了一個富翁,出了幾塊錢,買了兩張獎券,換來一輛小轎車,出手十幾萬,我高興還來不及呢?怎麼說是苦呢?但佛法認爲這件事的本質也是痛苦的。因爲快樂的背後蘊藏著不快樂,有這樣的一句話“樂極生悲”,便是這個道理。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四川西昌衛星發射基地的城裏,有個青年人從外地到西昌打工,到了那裏找不到事情做,正在焦頭爛額的時候,身上還有六元錢,他去買了叁張獎券,一下中了頭獎,得到一輛十幾萬的小轎車,他喜出望外!把這輛車賣了十萬零八千元,沒料到錢到手的第二天就被人殺死。此事成了該城電視臺的頭條新聞,一時哄動整個西昌城。這是一件十分典型的樂極生悲的活生生的現實。這件事充分地說明,壞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經常發生。
那有的人說,我喜歡跳舞,當那些優美的曲子響起的時候,有一位理想的舞伴跟自己搭檔,使人感到無比的輕松愉快,令人忘卻了一切煩惱。但假如規定你必須每天連續跳上十幾個小時,不讓你歇氣,跳到後來,簡直就要累死,恐怕以後見到舞廳,就會生厭,以後再也不想跳舞了。還有的說,我特別喜愛看電視,尤其是看國際藍球比賽。最令人興奮、激動的是莫過于看世界超級球星,對于一個藍球迷來說,看這樣的比賽,確實令人快樂,但如果規定你一天看上十幾個小時,看到後來,你就會頭昏腦脹,眼睛酸痛。再如我們肚子餓的時候,吃兩個饅頭,感到快樂,假如繼續讓你吃上叁個、四個、五個、六個、甚至更多,這時你還快樂得起來嗎?這就不是快樂,而是在受罪了,是不是?
上面所舉的僅僅是生活中的幾個例子,生活中的任何一種快樂,何嘗不都是這樣。如洗澡、親友見面、走的時間長了坐下休息等,這些快樂的特點是:一時間短暫,二把握不好就會引起痛苦。爲什麼會這樣呢?這就不得不引起我們對快樂問題的反思?首先我們要問一問,我們所認爲的快樂,它是不是客觀存在的,假如這種快樂是客觀存在的,那麼它應該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是快樂的;假如不是這樣的話,足見這種快樂並非客觀的真實。因此通常的所謂快樂,只是因爲人有了某種欲望之後,在得到適當滿足的情況下,産生了快樂的感覺。反之,假如沒有某種欲望,讓你去享受某種境界,就不會有快樂的感覺。有時不但不會快樂,還會産生痛苦;在享受的時候,快樂的時間很短暫,時間一長了,就會生起厭倦的感覺;某種物欲的享受培養出來之後,一旦成了嗜好,需要付出很大的力量,去創造條件,來滿足這種需要,而在不能滿足的情況下,則是痛苦的;人在享受欲望時,總是很難把握好自己,往往會放縱欲望,而縱欲的結果是後患無窮。由此看來,欲望帶來的快樂,實在是苦多樂少,因此佛家稱樂受爲壞苦。
第叁種叫行苦:行苦是依舍受建立的。行苦本身並不是苦,只是因爲人有了錯誤的認識和執著關系,才有了行苦。什麼叫行呢?行,是遷流轉變的意思,是指世間一切因緣和合的現象,都是變化無常,遷流生滅、不遑安住的。所以《金剛經》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當我們希望自己的生命永恒,就無法去面對絕症和死亡。我們希望事業成功,就無法面對挫折和失敗。我們希望愛情永恒,就無法面對愛人的變心和離去。事實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事物是永恒的,一切都要受到無常的支配。無常的風在不斷地吹,無常的火在不停地燃燒。無常是無始無終的,人有生老病死,生命無常。整個世界、一切事物,也在經曆著成、住、壞、空,周而複始相續變化的過程。在生滅變化不停的時光中,才見冬去,春又來臨,今日花開,明日花謝,美好的事物往往昙花一現。正所謂:“人生如夢,轉眼百年”。無常的變化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痛苦。
人類面對著這許多的痛苦,如何去改變它呢?其實,人類千百年來的文化、文明,都是在改變人生的痛苦。從原始人的刀耕火種,直到今天高科技的發達,無非是想改變生活狀態,使人類活得幸福快樂。可是當我們仔細想想,現代人存在的痛苦難道比古代人少嗎?相反,現代人的生活,雖然隨著社會生産力的發展,人的物質生活、居住的環境也發生了飛躍的變化,但卻沒有激發出人的幸福感。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即是人們的自然需求的産物,物質文明的誘惑力就在于慫恿人自由進取,社會的前進和發展,必然帶來激烈的競爭。爲了追求物質享受,實現自我的價值,很多人放縱個人的欲望和意志,結果機遇和成功,必定是少數的。當個人的欲望和追求未能實現時,就會感到痛苦和失落。
在當今國內的社會生活中,鐵飯碗、大鍋飯的打破,許多企業的破産,幹部終身製的廢除,無疑使很多的人産生痛苦和危機感。一種普遍的孤獨、失落、彷徨、焦慮的情緒正在滋生和蔓延。爲了滿足生命意志的需求和人生的種種欲望,有什麼方法能使我們獲得人生的快樂呢?回答是否定的。叔本華發揮了佛教的意志論和人生苦難的思想,他認爲,對于人生來說,所謂的幸福,是意志達到它的目的的狀況,而意志在追求目的時受到的壓抑則是痛苦的。所以,人生的幸福是暫時的,痛苦是經常的。因爲人的追求沒有最後的目標,人的欲望永遠無止境,人生命意志的本質,決定了人生的痛苦和缺陷。人生是悲慘的,因爲人生不僅受到生、老、病、死等八苦任意的抛擲,而且還要受到個人意志和欲望的支配。叔本華認爲,當意志決定人生時,每一個人都爲自己的生存而奮鬥,自私自利是人們普遍的行爲准則。因此人生猶如戰場,社會就成了人與人之間相互競爭,彼此壓迫的埸所。憎惡、仇恨、暴力和罪惡就充斥整個世界。
佛法認爲要解決人類的痛苦,不能只從外界的環境去尋找原因,如果通過改善外在環境來解決人的痛苦,這只是揚湯止沸的。真正解決人生痛苦的辦法,要從人的生命內在著手,找到痛苦的根源,才能解決問題。導致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就是集谛。集,是生起痛苦的根本原因,也就是生命內在的無明、煩惱。解決生命內在的無明、煩惱,是解決人生痛苦的根本辦法。這就要進入道谛的修行。
有很多人,往往搞不清楚,道應該怎樣修?對這個問題感到很盲目。有的人以爲念幾句佛號,或者念念密宗的咒啊、誦一本經、拜幾拜佛,就是修行了。雖然這也屬于修行的一種方式,但修道遠遠不僅僅如此。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爲,也就是要改變你的思想,改變你的行爲,改變你的語言。修行,就是對自我生命的改造!修行,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謂的看經書、念佛、拜佛都是爲了平常更好地生活,更好地爲人處事,服務于人。可是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卻依然故我,自己的煩惱、不良習氣、爲人處事,比起那些沒有學佛的人,好不到那裏去,甚至更差,這算什麼修行啊?人家說你一句,你照樣嗔恨人家。看到美好的事物,你照樣起貪心。該罵的還是照罵,該打的照打,該貪的照貪不誤。這算什麼修行呀?你說我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但是在生活中你的貪嗔癡一點兒也不比別人少,這就算不了什麼修行。是不是?我們只有把自己的貪嗔癡,身口意中一切不良的行爲濃縮到極小的範圍,或者說舍掉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才談得上修行。
佛陀在初轉*輪時,說道谛有“八正道”。道指道路、途徑、方法,所謂的八正道就是八種滅除痛苦,證得的正道。《中阿含經》說八正道指“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佛教又把八正道稱作“八聖道”,“八由行”,“八聖道支”等。其具體的內容說起來,實在太多。總之,普賢十大願王的內容,也就是道谛的內容,我們倘能依《普賢行願品》修行,便能斷煩惱,證真實,成就無上佛果。
殷勤勸請 佛陀說法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廣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成等正覺的覺字,本來是覺悟的意思,就是覺悟一切法的智慧。加等正二字,是說這種智慧是沒有邪見、偏廢的智慧。法界是沒有窮盡的,虛空界也是沒有窮盡的。十方叁世一切佛刹,都像極微塵那麼的多,在每一個極微塵裏邊,又各有不可說不可說的佛刹。這種極微塵數廣大佛刹的每一個佛刹裏頭,念念中…
《學佛者的信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