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者說
親愛的讀者:
呈現在你面前的這本《學佛者的信念》一書,是閩南佛學院濟群法師受河北趙縣柏林禅寺淨慧法師的邀請,于一九九六年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法會期間,開設《普賢行願品》講座的錄音整理。此次法會規模宏大,來自全國各地的聽衆有五、六百人之多,莊嚴而隆重,因緣非常的殊勝。
當今佛教正處于末法時代,佛教在中國數千年的弘揚,存在許多誤區現象,諸如鬼神化、來世化、哲理化、學術化等,使得整個社會對佛教充滿著無知和誤解,怎樣繼承佛教的優良傳統,吸取精華去其糟粕,弘揚佛陀的正法,爲淨化社會人心服務,這是每一個學佛者普遍關注的問題。
世界正面臨著 2000年的到來,中國正走向改革的現代化,如何使佛法與時代相契合,爲了使更多的人能夠清楚地了解佛法的精神,並使佛的智慧貫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是法師演講《普賢行願品》的目的所在。
濟群法師的講經說法,將深奧的佛理生活化,使佛法深入世間,面對人生,做到了修行與現實生活的緊密結合;把佛法融入現代人的生活,把佛陀的智慧貫穿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以解脫人生存在的各種困惑、煩惱、痛苦及心理障礙。在講演的風格上,濟群法師的話題,始終力求將佛法貼近生活、貼近人生、貼近社會;以人們普遍關注均感興趣的問題爲准。他的講演,語言時而風趣幽默,時而生動活潑;時而引起大家一陣陣歡聲笑語,時而贏得聽衆雷鳴般的掌聲!
我們能夠聽聞濟群法師說法,真得非常榮幸,聽他開示說法真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美好享受!濟群法師把《普賢行願品》修行的具體內容和方法,淺顯易懂地展示在我們的面前,使大家從迷信和神祈的膜拜,轉向對現實和人生的追求與完善。
第一章、導論
尊敬的大和尚、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淨慧大和尚慈悲,讓我給大家講《普賢行願品》,我本人對這部經典沒有什麼研究,正好借這個機會,跟大家一起學習。《普賢行願品》是佛教界流傳非常廣泛的一部經典。很多出家人、在家居士都以此爲日常修持的功課。在我們早晚的課誦文中,也有關于《普賢行願品》的內容。普賢的十大願王,在很多叢林的早晚課中都會念到,主要是因爲這部經典的修行法門,在我們修學佛法中太重要了。
信仰、見地、行願
不論在家居士學佛,還是出家修行,我認爲在修學佛法上有叁大要領,值得我們重視的:就是信仰、見地、行願。下面分別向大家介紹。
1、信仰
佛法是以信仰爲基礎。信是無上菩提本,要想成就菩提,首先要有信仰。《大智度論》說:“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這兩句話,概括了修學佛法的要領。佛法甚深又廣大,不具信心,則不得其門而入;法門無量,衆生煩惱無邊,沒有智慧,則不能超越生死大海。又說“信如手”。我們因爲擁有雙手,才能夠創造很多的財富;學習佛法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要成就功德法財,就不能離開信仰。所以,整個佛法的修學有四個次第:即信、解、行、證。就是說佛法的修行,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礎上。由有信仰,方能生解、起行、證果。但佛法的修學又不是只停留在信仰上,如果一味的強調信仰,以爲信仰便是一切,不重視經教的聞思。那麼,佛法與其他宗教就很難分別出有什麼不同之處了。
2、見地
見地,指知見、認識。在八正道的修學中,第一是正見,正見就是正確的認識,在學習佛法時正見是非常重要的。因爲,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爲,是取決于自己的認識。有正確的認識,才能産生正確的行爲;而錯誤的認識,就會導致錯誤的行爲。錯誤的認識會使我們造下很多的罪業。衆生無始以來爲什麼會流轉生死呢?就是因爲無明。無明,就是一種錯誤的認識。我們每天生活在現實的世界中,卻對宇宙人生感到茫然無知。由于我們對宇宙人生的無知,使得我們不知道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我們爲什麼要學習經教呢?原因就是通過學習佛法,使我們樹立正確的認識,把佛法的智慧變成自己的智慧,把佛陀的認識變成自己的認識。佛法的修行要從聞、思、修下手。聞就是聽聞經教,把經教的思想,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和認識。由聞慧而思慧,由思慧而修慧。在整個佛法的修學中,見地,是非常的重要。缺乏見地的信仰,往往會流于迷信。
就拿因果思想來說吧!修學佛法以深信因果爲前題,而深信因果就是要我們止惡行善。因爲,只有深信因果,才能改變我們自己未來的生命和命運。人做了壞事,就會給他的人生帶來不如意的結果。一個人要想擁有什麼樣的未來?什麼樣的命運?那麼,現在就要種什麼樣的因。《叁世因果經》說:“若問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問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所以深信、明了人生的因果,我們才有能力開創美好的未來人生。深信因果是修學佛法的基本見地,而整個佛法的修行終始都沒有離開因果。
3、行願
我們現在先說“願”,然後再講“行”。願,是內心深處發出的願望和決心。行,就是按照自己的發心,朝著願望所指的目標,努力地去實踐。如果沒有偉大而正確的願望,行動就會失去指導,迷失方向;但沒有刻苦踏實的具體行動,願則成爲空談。所以,願與行猶如鳥的雙翅,車的兩輪,缺一不可。俗話說:“志當存高遠”。你的志向立得越高、越遠,你將來的成就也就越大。
如果沒有願力的話,你做的好事將來只能得到人天福報。也許,來生你會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你不愁穿、不愁吃,名利地位樣樣都有,事事如意順心,但是因爲你沒有願力,你所修的功德,所做的好事,只能招感人天福報。不能成爲成佛的資糧。因此,願力,在我們修學佛法中是非常地重要。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一個人成就的大小,往往取決于願力的大小。如果我們學佛僅僅是爲了現生平安,求佛菩薩保佑家庭、妻兒、丈夫、事業、財富……那麼,你學佛的成就,最多只能得到這些;有的人學佛,修功德,做好事,是爲來世服務,希望來世比現在活得好一些,一句話還是希望下輩子享福。那麼,你所修的功德,所種的因,只能爲來生創造一種良好的生活條件,但卻不能擺脫六道輪回的命運。
當然也有很多人,他們的修行是爲了往生西方淨土。那麼這種人所修的一切功德,就能成爲將來往生淨土的資糧。淨土宗裏非常強調信、願、行,認爲這是往生淨土缺一不可的資糧。信,就是相信自己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相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存在。願,有二個方面:一是願意離開這個娑婆世界;二是願意往生西方淨土。這種願力非常的重要!有些人念佛,他們願意往生西方,但又舍不得離開這個世界,那你說,像這樣的人能往生嗎?阿彌陀佛來接你的時候,你說:唉呀!這個世界這麼好,你看我的家庭多幸福美滿,我們夫妻恩愛、兒女又孝順。還有的人會說:我這一生,辛苦了一輩子,眼看兒女才剛剛長大成人,積累下一點財産,還沒有來得及享福就要走了,實在劃不來。或許還有人會說:我的事業有成,我創下的公司、企業剛有成效,這一切都是這樣的美好,使人非常的留念。要是我走了,我的企業、公司交給誰呢?我還舍不得離開這一切。請佛、菩薩保佑我再多活幾年吧!讓我過一段時間再走吧。假如存有這樣的心態。你說,這個西方極樂世界你能往生嗎?我看你是不能往生的。願:就是要願生西方,同時還要願離娑婆。在坐的很多人都是修念佛法門的,願力在念佛法門中是十分重要的。
作爲修學佛法來講,如果你想成佛,就要發願。大乘佛法修菩薩道,有四種大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多麼宏偉的誓願。這四種大願叫做四宏誓願,你想成佛,就要發這樣的四種大願。然後按你所發的大願去修行、實踐,你才能成佛。一個合格的佛子,他應該有以上四種宏願。
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他們之所以能成佛、成菩薩,原因就是他們都有非常宏偉的大願。比如地藏王菩薩的大願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氣魄!我們在坐的每個人都十分熟悉的阿彌陀佛,他曾是一個國王,後來他遇到世自在王佛,就跟隨出家修行了,法名叫法藏比丘。法藏比丘在他老師面前發了四十八大願,然後按自己誓願去修行,隨著他的功德圓滿,創建了西方極樂世界。爲什麼修淨土宗,通過念阿彌陀佛的聖號,甚至每日十念;就是五逆十惡的人也能往生西方呢?原因是跟阿彌陀佛的誓願有關系。念佛往生西方,主要還是借助阿彌陀佛的願力!假如沒有阿彌陀佛的悲心與願力,那麼念佛往生西方這個超越生死的捷徑,也就不存在了。再如藥師佛的佛土,東方琉璃世界,這也是一個淨土,它跟西方淨土一樣莊嚴。藥師佛爲什麼能夠成佛呢?原因是他在因地上發了十二大願。所以,發願在修學佛法中非常的重要。
今天,我要給大家講解的這部經典叫《普賢行願品》,它是普賢菩薩的修行法門。普賢爲什麼能夠成爲一個大菩薩呢?原因是他初發心時,發了十個大願。這十種大願,作爲修行菩薩道的人來說,確實是一種非常行之有效的法門。我們學佛行菩薩道,不是一天到晚求佛菩薩保佑,有了一點點小事就要去找佛菩薩幫忙,你說這種人能成爲佛、菩薩嗎?我看永遠都成不了。爲什麼呢?因爲一個真正學佛的人,不是整天老是想著自己的痛苦和利益,而是應該擔負著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的使命,以一種極大的力量,忍受人世間的一切,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怎麼能爲一點點不如意的事,就去求佛菩薩幫忙呢!如果遇到一點困難和不順心的事,就去找佛菩薩,這種人永遠都是佛菩薩保佑的物件,永遠都是可憐的衆生。這種人永遠也成不了佛,爲什麼呢?因爲你只想著得到別人的幫助,而你沒有想到要去幫助別人。
《…
《學佛者的信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