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者的信念▪P26

  ..續本文上一頁生生世世都永遠學佛修行,永遠也不要迷失這份慧根!

  同時希望自己將來能夠出家修行、持淨戒,不要犯戒、破戒。所謂“無垢無破無穿漏”。垢,是染汙,持戒是保持清淨的人格,不被不良行爲所染汙。這是犯輕戒。破,是破戒。破根本戒,屬于重罪,如像殺人。你破戒後,就失去做佛教徒的資格了。如果說你犯的是垢戒,也就是輕戒,如像踩死一只螞蟻,打死一只蚊子,這種輕戒,就像我們的衣服染上了汙點,把它洗幹淨就沒事了。清洗罪業的方式,是通過忏悔,自我譴責、埋怨、責備自己。通過這樣的忏悔,那麼你人格上的汙垢,就清洗幹淨了。忏悔時要虔誠,不是在開玩笑。無穿漏,就是不缺漏戒;不缺漏的意思,是守戒很嚴密,不違犯每一條戒律。就像一件衣服,完好無損。衣服上什麼都不缺少,沒有汙垢,沒有破洞,扣子沒掉一顆,這就是無垢無破無穿漏。反過來說,如果一件衣服上染上一點黑水,或者油垢,還是掉了一顆扣子,哪怕脫了幾針線,就不能稱無垢無破無穿漏了。

  “天龍夜叉鸠槃荼,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衆生語,悉以諸音而爲說法”。修學佛法,不僅是爲自己,爲了個人解脫,而是要面對一切衆生。像天、龍、夜叉、鸠槃荼、乃至人、非人等,各類不同的衆生。我在修行時,要用佛法去救度他們,希望我具備各種音聲語言的能力,對北京人講北京話,對廣東人講廣東話,對外國人講外國語。我也要具備鳥語獸言,能夠依照各類衆生不同的音聲,去爲他們說法,使大家都能聽得懂,明白佛法的道理,讓衆生能修學佛法,了脫生死。

  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勤修清淨波羅密,恒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這兩頌主要告訴我們,修行的具體內容和方法。菩提道修行的法門,主要是表現在發心、修行的二方面。發心,是發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前邊已經講過的。所謂發菩提心,就是發大誓願。如四種宏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四宏願就是菩提心,四宏誓願的精神,與普賢行願的第九大願,恒順衆生關系非常密切!四宏願說穿了,它的主要思想就是“先度衆生,後成佛”,實際上跟普賢行願品的核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思想是相通的。所以發心、修行、成佛的目的,主要還是爲了度化衆生。

  修行的主要內容:是六波羅密,也叫六度。六度在前面,已經向大家講得比較清楚。六度法門,能使我們擺脫人生的痛苦和煩惱,度到涅槃的彼岸。普賢菩薩將修行的主要內容,和盤托出,就是“勤修清淨波羅密”,普賢行願品要求我們修清淨波羅密。什麼叫清淨?什麼叫不清淨呢?所謂的清淨,是在修行中不住相,不著相,沒有私心雜念。相反,在修行中住相、著相,有雜念、有妄想就是不清淨了。

  如社會上有的人修布施,帶著名利色彩。出了幾萬塊錢,生怕人家不知道。他們布施的目的,是讓社會上的人,都知道他是慈善家。通過做好事,顯示自己的富有;還有的人,平時不擇手段,賺了許多昧良心的錢,做下了許多虧心的事。他的布施,是爲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自我安慰,求菩薩保佑自己,不要遭受惡報。然後嘛,給廟子上供幾百塊錢,在功德碑上刻下自己的大名。好讓自己的大名和功德流芳千古(衆笑)!還有一種人,看見街上要飯的人,他在布施人家的時候,心裏根本沒有一點同情心,對人家不屑一顧的樣子。以一種輕視、傲慢的態度,把錢往別人臉上一扔,揚長而去,以炫耀自己的高貴和富有。像這樣的布施就是不清淨。盡管你出的錢要比別人多,但是你帶著私心雜念去布施,那麼你的功德只有一點點。

  在修布施上,有一種人在這裏要提出來稱揚,有個李居士,一天,她上街買菜,在十字路口上,她見到一個殘疾人,失去雙腿和左臂,同情心油然而生。不幸的是這人還有病,失去雙腿和手的人,實際上就意味著終身失去飯碗。她想到這人的處境,不知他今後的日子怎麼過,對這生不如死的悲慘命運,非常同情、難過。她走過去,彎下腰,恭敬的對她說:我這裏有一百塊錢,你先拿去看病,不過你要答應我一個要求;你必須當著我的面,念上一百句阿彌陀佛,還有你必須每天面向西方念十句阿彌陀佛,如果你保證做得到,我就把錢拿給你。這人高興的說,請你放心吧!如果我拿到這個錢,回去不念佛,我就不得好死!聽我奶奶說過,念佛的人死後可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過去我不相信。今天遇到你這個好心人,叫我念佛,我以後一定聽你的。你總該相信我了嗎?後來李居士了解到,這人是在撿破爛時,被火車壓斷雙腿和左臂的。當這人拿到錢高興的時候,李居士乘機給他講佛法。揭示人生因果的道理,指出改造命運的方法。

  真正清淨的布施,要叁輪體空。就是我們在教化衆生的時候,心裏並沒有某一個衆生是我度的。雖然自己做了許多的好事,幫助過無數的衆生,但心裏面沒有感到有一個衆生是自己度的物件。自己沒有一個念頭,覺得自己對衆生有任何功勞。做過好事,跟沒做一樣,不住相,不著相。就像《金剛經》裏面說的:“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不可思量”。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不住相布施,不執著功德,不去分別功德的大小,不去分別布施的物件,放下自我去布施。在幫助別人時,不是爲了功德,才去做好事,完全出于慈悲心,自然而然地去做,做完以後,不把好事放心上。那你所得的功德無量無邊,像虛空那麼大!因此,《普賢行願品》在這裏,要我們“勤修清淨波羅密”。修清淨的六度波羅密,就是不要住相,不執著功德,不起分別心,這是非常重要的!

  相反,有的居士,做了好事,惟恐人家不知道。我到一些寺廟,看見電風扇的葉片上,全部寫的是出錢人的名字。大概上面有好幾十人、上百人的名字吧,這些人的名字密密麻麻的擠在一起,我真擔心,這電風扇一轉,他們的頭就會暈。這些人會不會暈過去呀?你說,平時我們的頭轉上幾下就暈了,名字放上面轉,道理也是一樣的。所以,這裏告訴大家,你們在修布施時,假如能夠做到,不著相,幹了好事跟沒幹一樣,那你的功德就像虛空一樣大!相反,你的功德就只有一點點了。

  “恒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修學佛法,最高的發心,是發菩提心。發“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這樣的大願!我希望在坐的每一位,都發這樣的大願,並按自己的發心去做,努力朝這個目標前進,學佛才會有出息。恒不忘失菩提心,是說不管自己將來投生在哪一道中,永遠不會忘記追求佛道,普度衆生的這一願望。

  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一個人,如果忘記了菩提心,離開衆生去修行,那他修的功德就屬于魔的事情。所以,在修行中要常常牢記:“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願心。不可以有一刹那的時間忘掉菩提心。願我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中逐漸滅除障礙,或是汙染我清淨心的汙垢,同時成就一切殊勝的德行。

  在生活中修行、解脫

  “于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這是用比喻的方式,告訴我們修行的道理,就像蓮花。蓮花雖然長在汙泥裏邊,但卻不被汙泥所汙染。像太陽、月亮那樣,雖然挂在天空,但它們並非是停止在空中。太陽每時每刻都在不停地運轉,向大地散發出光明和熱能,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溫暖。應該像蓮花、日月學習。雖然自己身在紅塵世俗裏邊,社會上亂七八糟各種醜惡的事物很多。但我們要像蓮花那樣,潔身自愛;人在紅塵,心離紅塵。人在世俗中,心離世俗,不被紅塵世俗中不良環境所汙染。擺脫人世間,各種功名利祿,對我們的幹擾和誘惑,保持自己清淨的人格,像蓮花那樣:出汙泥而不染。那麼,你就是那朵--最美麗的蓮花!

  有些在家居士,責怪埋怨,自己修行的環境不好,想出家修行。如果你想完善人格,爲了尋求真理,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而出家,佛門爲你廣開,歡迎你進來!反過來說,如果你出家,是爲了回避現實,逃避喧嚷遠離塵俗,想找一個清靜的環境落腳,想在清靜的地方去修行,我勸你最好放下出家的念頭。我實話告訴你,你進去用不了多久,就會自動出來。爲什麼呢?因爲寺院也是社會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並非淨土。有的人以爲寺廟無比清淨,那裏沒有煩惱,到佛門裏去尋找一片淨土,好像寺廟裏一切都無比的好,那是佛的世界。我覺得末必。爲什麼呢?出家人,也是人嘛。他們畢竟沒有脫離常人的生活,不是生活在真空裏邊。他們也是血肉之軀,也跟常人一樣,是有肉、有血、有感情的高級動物嘛。

  再說出家人中,素質高低不同,在佛法上的修養,表現出來的氣質也不相同,並非僧人個個都是十全十美,功德圓滿。其實僧團中,僧人佛學修養參差不齊,就像在同一塊地裏,有的莊稼長得高一點,好一點,有的長得矮一點,這種現象很正常。你們說,出家人是神?還是人啊?這就對嘛!出家人通過修學佛法,接受佛法的教育和學習的時間,相對比在家人要多一些。因爲經常受到佛法的洗禮,他們的道德、修行確實要比一般人要強一些,人格上的汙點相對要比一般人少一些。出家人也有出家人的煩惱,只不過,煩惱、憂慮的事比在家人相對要少一些。

  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不可能沒有恩怨、是非、矛盾、煩惱、痛苦和憂慮……,學佛的人,關鍵要用佛法的智慧去觀照人生,去觀照生活,改變心境。煩惱的根源來自于內心,而不是外界條件和環境。心隨境轉是煩惱,放下煩惱是菩提!如果你帶著煩惱的心態,想去尋找擺脫煩惱的方法和環境,那煩惱上又會重疊煩惱。如果你不去執著煩惱的人和事,如果能用智慧去觀照煩惱…

《學佛者的信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