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者的信念▪P27

  ..續本文上一頁,當下就是菩提。所謂煩惱即菩提!心淨則佛土淨!

  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個禅師,碰見一個老太太,只見她愁眉苦臉,唉聲歎氣,一籌不展的樣子。就上前去問:老人家,您在愁什麼呀?老太太告訴他;我在愁,今天是晴,還是陰。禅師說,晴如何?陰又如何?她說,因爲我有二個閨女,老大嫁給做雨傘的,老二嫁給燒磚瓦的。我在愁今天是晴天,大女婿的傘沒有人來買,傘就賣不出去。要是今天下雨,大女婿的傘雖然能夠賣出去;但二女婿的瓦,就曬不幹,瓦曬不幹,沒有人買,他的瓦就賣不出去。所以正爲此事發愁。請問禅師,有什麼辦法,解開我的苦悶嗎?禅師告訴她,現在我教你一個辦法:你把心情調換一下,想到天晴時,二女婿的瓦片就可以拿出去曬幹;如果下雨,想著大女婿的雨傘,有人買。這樣不就開心了吧!的確,同是一件事,由于觀念不同,心境不同,給人帶來的苦樂也截然不一樣。

  下面,我們來看看,古代聖賢莊子,是怎樣看待、處理煩惱和痛苦的事?說起莊子,知道的人很多。莊子姓莊名周,戰國時代宋國蒙地人,生死年代不詳,不約是在西元前 369年到286年,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莊周的著作只有《莊子》一書,其思想淵源于老子學說,因此後世稱爲“老莊學派”。《莊子》一書流傳很廣,在思想界、文學界影響很大。這裏給大家講《莊子至樂篇》裏的一則故事:莊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唁,看到莊子卻正坐在地上,敲打著瓦盆在唱歌。

  惠子說:“你和妻子居住生活在一起,她爲你生兒育女一直到老,現在她死了,你不哭也就罷了,還要敲著盆子唱歌,這豈不是太過分了嗎”?

  莊子說:“非也,在她剛死的時候,我怎能沒有感傷?然而推究起來,她起初本來是沒有生命的,不僅沒有生命,而且也沒有形體;不僅沒有形體,而且原本沒有氣息。在恍恍惚惚,若有若無之間,無爲之道變化而有了氣,氣變化而成形,形變化而有了生命,現在又變化而爲死,這種生來死往的變化,就像春夏秋冬四季交替運行一樣。人家靜靜的安息在天地之間,而我還在啼啼哭哭,我以爲這是不能通達生命的道理,所以不再哭泣”。

  通過故事,可以看出,痛苦、煩惱、悲傷之事,通過思想的轉化,心境的改變,是可以不煩惱,不痛苦的。莊子在對待妻死的事情上,起初他也痛苦、感傷過。後來因爲轉化、改變了心境,才不再痛苦、煩惱,而敲盆唱歌。難道說莊子對妻子的死,感到幸災樂禍嗎?顯然不是。在莊子看來,人的生死猶如春夏秋冬四季運行的客觀規律一樣。生從宇宙自然界中來,死又回到自然界中去。莊周從自然界萬物生生不已的變化中,找到了超越煩惱與痛苦的方法。

  學佛最重要的是,培養一種良好的心境,坦然地去面對人生,面對生活,面對社會,面對遇到的各種災難,這才是最重要的。有的人,憂愁的事很多,今天孩子的事,明天丈夫的事,後天工作、生意上的事情……,事事重重疊疊山。一件事還沒有過,另一件事又來了,一天到晚,那顆心七上八下,沒有一刻清淨過,煩惱的事情總是很多。一會兒激動地不得了,一會兒苦惱得不得了。一點兒定力都沒有,那智慧從哪兒來呢?智慧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求佛菩薩幫忙就可以得到的。智慧是從哪裏來呢?是從清淨心中生出來的。我們通過學佛修行,培養自己良好的心態。通過學習佛法,提高自己的認識,然後運用佛法的智慧去透視,觀照宇宙人生的真相,不被世間的假相所迷惑。通過念佛、打坐培養平穩的心態和定力。使自己的心不被外境所動搖。隨遇一境就在一境中得解脫。

  宋代著名大文學家蘇東坡,爲後人留下一首贊佛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這首詩的意思是說,面對現實人生,不爲環境變遷動心,不爲種種物質的誘惑、刺激而改變自己的本色。

  八風吹不動,是這首偈的的核心內容。八風是什麼呢?八風是最容易破壞人們心境安甯的八種環境。八風是:利、衰、譏、贊、毀、譽、苦、樂。利,是利益,得到好處。比如說你一下中獎了,得到一輛轎車。衰,是得到壞處。就像你買的股票一下子暴跌了,或者你的生意破産,公司倒閉了。譏,是受到別人的譏笑、挖苦、譏諷、嘲笑、嘲弄。贊,是得到別人的贊歎、恭維、表揚,說一些使你高興的話。毀,是受到人家的誹謗、傷害。譽,是榮譽,被社會或單位評爲先進人物,受到表彰、獎勵。苦,困苦的環境,讓人痛苦、難受,生活上受到折磨、災難、苦惱、煩悶……樂,是讓人感到心情愉快、快樂、高興、心情舒暢的事物。這八種事物稱爲八風,修學佛法,沒有定功的人,很容易被八風吹得頭暈腦脹,不能自主。學佛的人要用智慧去觀照八風,不被其假相所迷惑,才能從世間道中解脫出來。

  在中國佛教中,禅宗六祖慧能也很重視入世修行。在《壇經》中,慧能明確宣稱:“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自家修清淨,即是西方。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這裏慧能把修行和現實生活相結合,大力宣揚法法是心,塵塵是道。主張隨緣修行,隨機參禅證悟。“行也禅、坐也禅、語默動靜皆安然”。這就是生活禅最好的說明,這就告訴我們,行、走、坐、臥、乃至吃飯、穿衣、種地、砍柴、遊山、玩水……無不是禅,生活中每件事都可以參禅悟道。其實,人在“道”中不知道,就像魚在水中不知水一樣。一個真正修道的人,離開現實生活去尋道,反而離道甚遠。

  佛教中有一部經書,叫《維摩诘經》,這部經的主要內容是說:維摩诘資財無量,十分富有,他雖然不是出家人,卻遵守沙門的戒律;雖在紅塵中生活,卻不貪著留戀紅塵 ,是我們紅塵中居士學佛的典範。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世間與出世間,煩惱與不煩惱,是在于你的認識,而不在于環境修行好與不好。比如說,柏林禅寺就比較清淨,但大家都出家到這個環境中來修行,來的人多了,行不行啊?不行的。那很多地方,寺院多的是,我到那裏總可以吧?有的人會這樣說。但很多寺院末必很理想。假如你出家之後,能夠碰上一個理想的寺院,當然好了;但反過來說,碰上一個不理想的寺院,你這個時候該怎麼辦?那再出去,出到哪裏去啊?

  我們講對佛法的信仰,主要是講對法的內涵的認識,親近善知識,依法得解脫。但出家人未必都是善知識。作爲居士來講,你也不要太迷信出家人,也不要去分別出家人的是與非,作爲僧團的僧人來講,有好、有不好,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如果你出家,遇到好的環境,寺院道風好,這是你的福報;反之,事與願違,出家的環境不清淨呢?寺院道風一塌糊塗,那你即使出了家,也很難進步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在沒有遇到理想環境之前,勸你最好暫時不出家。

  事實上,世間的許多煩惱,都是人自找的。比如像經濟條件,有的人家庭經濟收入低,他們過得怡然自得,日子雖苦,但夫妻關系也很和睦,他們生活得非常快樂和自在。相反,有的家庭經濟條件非常好,收入很高,但夫妻一見面就吵架,一天到晚鬧得不可開交,雞犬不甯。另外一種人呢?攀比心比較重,見人家有這有那,自己這也沒有,那也沒有。沒有錢,他想盡辦法去弄錢,貪心特別的大,煩惱也就特別的多。那爲什麼第一種情況的人,他們爲什麼就生活得愉快?同樣的環境,你爲什麼生活得那麼苦惱呢?別人生活得那樣自在呢?這就是心境不同造成的。。

  有兩個家庭主婦,在一起聊天,有個主婦說:我看你們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從來沒見你們吵過架?這是什麼原因?這個主婦說,我們家不吵架,處得和睦的原因,是因爲我們夫妻都是壞人。而你們愛吵架,處得不和睦的原因,是因爲你們夫妻都是好人,好人一見面,就會吵鬧。對方聽不懂這話是什麼意思,就說你別取笑我吧,人家在跟你談正經的。這個主婦說:舉一個例子說:如像摔壞一件值錢的東西,這個說是我的不對,那個說是我的不對,大家都從自己的身上尋找原因,承擔過錯,覺得自己不好。這樣還能吵得起架來吧!導致你們夫妻不和睦的原因,一旦出事時,你們雙方都認爲自己是好人,大家你推我不好,我推你不好,推來推去,這件事不關自己的事,那個說沒有我的事,大家都覺得自己是好人。所以肯定是要吵架的。

  這件事說明一個家庭關系,處得和睦不和睦,煩惱的問題不在煩惱本身,而在于強烈的我執,以自我爲中心造成的。男方希望女方隨順自己,女方希望男方順從自己,如果大家都以自己爲中心的話,這樣的家庭再有錢,日子肯定過得不幸福。相反,如果家庭雙方的人,把以我爲中心的我執,轉化爲去尊重、順從、理解對方,家庭就和睦了。其實煩惱與不煩惱,主要是看你的心境,看你對煩惱在不在意。比如說有人罵你,侮辱你,如果你不在意,他愛罵多久,就讓他罵多久,等他罵夠了,他就不罵了。你坐在那裏,洗耳恭聽,一言不發,對他的罵,沒有一點反應,我看對方要氣死了,他不是白罵了嗎?可是你一煩惱,正好上了他的當!對方就是要使你煩惱,才達到他的目的,如果你不介意他的罵,他一定氣得沒辦法。所以煩惱是自己找來的,在客觀上並沒有固定不變的煩惱。

  作爲一個修行的人來說,逆境對自己也不是什麼壞事。比如說你生病,生病有時很難受,很苦惱是吧!如果你能這樣想,生病消除業障,就能坦然去面對,接受病苦對自己的折磨。這是一個方面,你沒有生病嘛,一天到晚,東奔西忙,沒有機會休息,現在生病了,正好借這個機會,能夠靜靜地在床上躺一躺,靜靜地休養,這不是一件好事嗎?煩惱痛苦也可以把它想得很開心。學佛的主要意義是培養自己一種良好的心態。

  盡未來利樂有情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于一切衆生樂,如是經于刹塵劫,十方利益恒無盡。

  我常隨順諸衆生,盡…

《學佛者的信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