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生世世都永远学佛修行,永远也不要迷失这份慧根!
同时希望自己将来能够出家修行、持净戒,不要犯戒、破戒。所谓“无垢无破无穿漏”。垢,是染污,持戒是保持清净的人格,不被不良行为所染污。这是犯轻戒。破,是破戒。破根本戒,属于重罪,如像杀人。你破戒后,就失去做佛教徒的资格了。如果说你犯的是垢戒,也就是轻戒,如像踩死一只蚂蚁,打死一只蚊子,这种轻戒,就像我们的衣服染上了污点,把它洗干净就没事了。清洗罪业的方式,是通过忏悔,自我谴责、埋怨、责备自己。通过这样的忏悔,那么你人格上的污垢,就清洗干净了。忏悔时要虔诚,不是在开玩笑。无穿漏,就是不缺漏戒;不缺漏的意思,是守戒很严密,不违犯每一条戒律。就像一件衣服,完好无损。衣服上什么都不缺少,没有污垢,没有破洞,扣子没掉一颗,这就是无垢无破无穿漏。反过来说,如果一件衣服上染上一点黑水,或者油垢,还是掉了一颗扣子,哪怕脱了几针线,就不能称无垢无破无穿漏了。
“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为说法”。修学佛法,不仅是为自己,为了个人解脱,而是要面对一切众生。像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非人等,各类不同的众生。我在修行时,要用佛法去救度他们,希望我具备各种音声语言的能力,对北京人讲北京话,对广东人讲广东话,对外国人讲外国语。我也要具备鸟语兽言,能够依照各类众生不同的音声,去为他们说法,使大家都能听得懂,明白佛法的道理,让众生能修学佛法,了脱生死。
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勤修清净波罗密,恒不忘失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这两颂主要告诉我们,修行的具体内容和方法。菩提道修行的法门,主要是表现在发心、修行的二方面。发心,是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前边已经讲过的。所谓发菩提心,就是发大誓愿。如四种宏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四宏愿就是菩提心,四宏誓愿的精神,与普贤行愿的第九大愿,恒顺众生关系非常密切!四宏愿说穿了,它的主要思想就是“先度众生,后成佛”,实际上跟普贤行愿品的核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思想是相通的。所以发心、修行、成佛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度化众生。
修行的主要内容:是六波罗密,也叫六度。六度在前面,已经向大家讲得比较清楚。六度法门,能使我们摆脱人生的痛苦和烦恼,度到涅槃的彼岸。普贤菩萨将修行的主要内容,和盘托出,就是“勤修清净波罗密”,普贤行愿品要求我们修清净波罗密。什么叫清净?什么叫不清净呢?所谓的清净,是在修行中不住相,不著相,没有私心杂念。相反,在修行中住相、著相,有杂念、有妄想就是不清净了。
如社会上有的人修布施,带著名利色彩。出了几万块钱,生怕人家不知道。他们布施的目的,是让社会上的人,都知道他是慈善家。通过做好事,显示自己的富有;还有的人,平时不择手段,赚了许多昧良心的钱,做下了许多亏心的事。他的布施,是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自我安慰,求菩萨保佑自己,不要遭受恶报。然后嘛,给庙子上供几百块钱,在功德碑上刻下自己的大名。好让自己的大名和功德流芳千古(众笑)!还有一种人,看见街上要饭的人,他在布施人家的时候,心里根本没有一点同情心,对人家不屑一顾的样子。以一种轻视、傲慢的态度,把钱往别人脸上一扔,扬长而去,以炫耀自己的高贵和富有。像这样的布施就是不清净。尽管你出的钱要比别人多,但是你带著私心杂念去布施,那么你的功德只有一点点。
在修布施上,有一种人在这里要提出来称扬,有个李居士,一天,她上街买菜,在十字路口上,她见到一个残疾人,失去双腿和左臂,同情心油然而生。不幸的是这人还有病,失去双腿和手的人,实际上就意味著终身失去饭碗。她想到这人的处境,不知他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对这生不如死的悲惨命运,非常同情、难过。她走过去,弯下腰,恭敬的对她说:我这里有一百块钱,你先拿去看病,不过你要答应我一个要求;你必须当著我的面,念上一百句阿弥陀佛,还有你必须每天面向西方念十句阿弥陀佛,如果你保证做得到,我就把钱拿给你。这人高兴的说,请你放心吧!如果我拿到这个钱,回去不念佛,我就不得好死!听我奶奶说过,念佛的人死后可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过去我不相信。今天遇到你这个好心人,叫我念佛,我以后一定听你的。你总该相信我了吗?后来李居士了解到,这人是在捡破烂时,被火车压断双腿和左臂的。当这人拿到钱高兴的时候,李居士乘机给他讲佛法。揭示人生因果的道理,指出改造命运的方法。
真正清净的布施,要三轮体空。就是我们在教化众生的时候,心里并没有某一个众生是我度的。虽然自己做了许多的好事,帮助过无数的众生,但心里面没有感到有一个众生是自己度的物件。自己没有一个念头,觉得自己对众生有任何功劳。做过好事,跟没做一样,不住相,不著相。就像《金刚经》里面说的:“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不可思量”。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不住相布施,不执著功德,不去分别功德的大小,不去分别布施的物件,放下自我去布施。在帮助别人时,不是为了功德,才去做好事,完全出于慈悲心,自然而然地去做,做完以后,不把好事放心上。那你所得的功德无量无边,像虚空那么大!因此,《普贤行愿品》在这里,要我们“勤修清净波罗密”。修清净的六度波罗密,就是不要住相,不执著功德,不起分别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相反,有的居士,做了好事,惟恐人家不知道。我到一些寺庙,看见电风扇的叶片上,全部写的是出钱人的名字。大概上面有好几十人、上百人的名字吧,这些人的名字密密麻麻的挤在一起,我真担心,这电风扇一转,他们的头就会晕。这些人会不会晕过去呀?你说,平时我们的头转上几下就晕了,名字放上面转,道理也是一样的。所以,这里告诉大家,你们在修布施时,假如能够做到,不著相,干了好事跟没干一样,那你的功德就像虚空一样大!相反,你的功德就只有一点点了。
“恒不忘失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修学佛法,最高的发心,是发菩提心。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样的大愿!我希望在坐的每一位,都发这样的大愿,并按自己的发心去做,努力朝这个目标前进,学佛才会有出息。恒不忘失菩提心,是说不管自己将来投生在哪一道中,永远不会忘记追求佛道,普度众生的这一愿望。
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一个人,如果忘记了菩提心,离开众生去修行,那他修的功德就属于魔的事情。所以,在修行中要常常牢记:“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心。不可以有一刹那的时间忘掉菩提心。愿我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逐渐灭除障碍,或是污染我清净心的污垢,同时成就一切殊胜的德行。
在生活中修行、解脱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这是用比喻的方式,告诉我们修行的道理,就像莲花。莲花虽然长在污泥里边,但却不被污泥所污染。像太阳、月亮那样,虽然挂在天空,但它们并非是停止在空中。太阳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运转,向大地散发出光明和热能,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应该像莲花、日月学习。虽然自己身在红尘世俗里边,社会上乱七八糟各种丑恶的事物很多。但我们要像莲花那样,洁身自爱;人在红尘,心离红尘。人在世俗中,心离世俗,不被红尘世俗中不良环境所污染。摆脱人世间,各种功名利禄,对我们的干扰和诱惑,保持自己清净的人格,像莲花那样:出污泥而不染。那么,你就是那朵--最美丽的莲花!
有些在家居士,责怪埋怨,自己修行的环境不好,想出家修行。如果你想完善人格,为了寻求真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而出家,佛门为你广开,欢迎你进来!反过来说,如果你出家,是为了回避现实,逃避喧嚷远离尘俗,想找一个清静的环境落脚,想在清静的地方去修行,我劝你最好放下出家的念头。我实话告诉你,你进去用不了多久,就会自动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寺院也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并非净土。有的人以为寺庙无比清净,那里没有烦恼,到佛门里去寻找一片净土,好像寺庙里一切都无比的好,那是佛的世界。我觉得末必。为什么呢?出家人,也是人嘛。他们毕竟没有脱离常人的生活,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边。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也跟常人一样,是有肉、有血、有感情的高级动物嘛。
再说出家人中,素质高低不同,在佛法上的修养,表现出来的气质也不相同,并非僧人个个都是十全十美,功德圆满。其实僧团中,僧人佛学修养参差不齐,就像在同一块地里,有的庄稼长得高一点,好一点,有的长得矮一点,这种现象很正常。你们说,出家人是神?还是人啊?这就对嘛!出家人通过修学佛法,接受佛法的教育和学习的时间,相对比在家人要多一些。因为经常受到佛法的洗礼,他们的道德、修行确实要比一般人要强一些,人格上的污点相对要比一般人少一些。出家人也有出家人的烦恼,只不过,烦恼、忧虑的事比在家人相对要少一些。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可能没有恩怨、是非、矛盾、烦恼、痛苦和忧虑……,学佛的人,关键要用佛法的智慧去观照人生,去观照生活,改变心境。烦恼的根源来自于内心,而不是外界条件和环境。心随境转是烦恼,放下烦恼是菩提!如果你带著烦恼的心态,想去寻找摆脱烦恼的方法和环境,那烦恼上又会重叠烦恼。如果你不去执著烦恼的人和事,如果能用智慧去观照烦恼…
《学佛者的信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