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者的信念▪P25

  ..续本文上一页可贵,他不知道珍惜。他对人生与佛法的问题不能正确地理解和认识,效果当然很差。相反,带著人生的问题寻求佛法的人,你跟他讲佛法,一下子就立杆见影。为什么呢?因为佛法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人生的问题!佛法是人生最佳的归宿!佛陀说《华严经》、《般若经》、《法华经》,每次都是有人请,请过之后才说。只有通过请,佛法才显得贵重。听闻的人才容易接受,才能珍惜它。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惟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佛陀假如要入涅槃了,我们要至诚恳切的劝请。佛陀啊!请您大慈大悲,哀怜十方世界的苦恼众生吧!不要离开我们,不要示现涅槃相吧!请求您长久住在世界上吧!微尘数那样长久的时劫,请求您不停地为众生说法吧!使众生永远都能听闻佛法,让成佛的种子撒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世界所有的众生心灵里边,都栽种上成佛的种子,让法界生灵早日得度,了脱生死!

  所有礼赞供养佛,请佛住世转*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这一颂,是总结修学前七愿的意义。修学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佛住世的七种愿行,从究竟的意义上来说,到底为了什么呢?

  社会上有的人赚了不少的钱,这些钱干什么用呢?要派得上用埸,这很重要。有人把钱拿去吃喝嫖赌,贪图享乐,甚至拿去干坏事。那这些钱就白白浪费掉了。同样,我们修学佛法,积累了许多功德,这些功德应该把他全部布施给法界众生!要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给众生,把自己的福德分给每一个众生,同时回向佛道,成佛后继续度众生!《普贤行愿品》虽然有十种愿王,说透机关,道破天机,其实最根本,最主要的内容,也就是普贤行愿的中心思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八个字是十大行愿的核心和灵魂所在!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是两码事,同时又是一码事,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成佛不能离开众生!我在前面的恒顺众生里,给大家讲得非常的清楚。诸佛菩萨与众生本来就是一体,没有众生就没有佛菩萨。佛菩萨就像树上的花、果一样,而众生就像树的根和水,树离开根和水,树和花果就不存在了。

  第十五章、广颂第八、九愿

  学佛是为了成佛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这里有两个颂的内容。主要是对第八个愿,常随佛学内容的总结和归纳。“常随佛学”就是像佛那样,跟佛学习。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不仅学本师,而且还要向现在佛、过去佛、未来佛学习。学佛的具体方法,就是按《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王去修学。

  常随佛学,是要向佛学习。佛陀为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呢?因为他“一切意乐皆圆满”,就是说:佛陀的举心动念,都与真理、智慧、道德相应,反过来讲,凡夫,内心所想的念头,总是充满著妄想、困惑、烦恼,甚至还有各种损人利己的想法。凡夫的意乐是有缺陷的,是不圆满的。

  我们为什么要向佛学习呢?因为佛值得我们学习!因为佛是人类中的人狮子、人上人。他是人类中的最尊胜者。因为佛的福德与智慧就像十五的月亮,达到圆满了!不但佛,大菩萨等也都如此的。但在福德与智慧圆满的智者中,佛是最尊最胜的,所以佛的十种名号中,有一种叫两足尊。

  佛陀不仅福德、智慧圆满,而且慈悲心圆满无量。佛不但自己断除了烦恼,了脱生死,不仅自己得到解脱;而且还能以无量的慈悲心,方便善巧运用智慧,来救度众生,使众生也能得到解脱。佛救苦的大慈大悲心,不限于一人一事、一族一地区、一世界,而是遍及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一切苦难。佛陀慈悲心的深切广大,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因此,我们要常随佛学。佛陀是人天学习的榜样!

  “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我愿意普遍跟随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佛学习,就能够很快地成就大菩提。成佛后以种种方便,去弘扬佛法、救度众生。

  佛陀的悲心

  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

  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这两个颂是总结恒顺众生的内容。“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一切刹,是一切国土。佛教认为在宇宙中,有无量无边的世界,在无量无边的世界里,又有无量无边的佛国。这些佛的国土。每一个佛土都非常的广大、清净、庄严。妙庄严的妙字,就是带有奇异巧妙的意思。

  “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有的人说,阿弥陀佛创建了西方极乐世界。大家都向往那个地方,如果大家都往那里去,那么,去的人多了以后,会不会拥挤啊?等我往生那天,还挤得下吗?好像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生怕容纳不下自己。其实,你不用担心,这不是问题。西方极乐世界是非常大的,再多的人往那里去,也能容纳得下的。在许多很大的菩提树王下面,有诸多的佛,在那里用功修道,诸佛的四周,有许多菩萨围绕在他的身边。佛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一佛出世,千佛欢喜”。就说明了一个佛出世,有千万菩萨跟随著他,协助他一起弘法、教化众生。每一个佛,一般都是在菩提树下成佛的。河北这里没有菩提树,在厦门南普陀寺那边有很多。

  成佛以后是不是没事干了?坐在那里享清福呢?不是的。“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这就告诉我们,成佛以后,要去救度十方世界,像微尘、恒河里的沙那么多的众生。帮助他们从困惑、茫然、痛苦、烦劳、忧患的深渊里边解救出来。惟愿他们能够离开烦恼和忧患,得到佛法的利益,正法的受用,让他们没有烦恼,离开种种忧愁患难,常常得到快乐。使他们得到一切佛法的利益,灭除种种烦恼,使他们安住在没有一点烦恼的境界里边。

  我们学佛的最大利益是什么呢?就是开发智慧,断除烦恼,清净自在,这才是最主要的。有的人学了佛,就说哎呀!我见到佛了!看到菩萨了!如果你的烦恼未断,你见到佛,佛还是佛,你还是你,菩萨还是菩萨。烦恼时你照烦恼不误!见到菩萨又有什么用呢?有的人说,哎呀!我会显神通啦!我不用望远镜,就会看到很远的地方,那也没有用。烦恼时,你看得越远,你的烦恼越多。不看还好些,一看气就来。那这个神通有什么好处啊?是不是?你烦恼一来,你的嗔心比别人利害!因为有了神通,嗔恨一来,你的破坏性就大,你造的罪业自然更深!以后你下地狱的机会比别人多,你比别人早下地狱!所以一个学佛的人,如果有了神通并不值得骄傲,没有什么值得去炫耀的。

  学佛的人,真正值得骄傲、炫耀的是智慧的成就!其实智慧成就了的人,没有一件事值得他去骄傲,去炫耀!我认为学佛的主要意义:是培养自己一种平稳良好的心态。让自己的心,经常处于一种清净的状态,不要让外界的事物牵著自己的鼻子转。用佛法的智慧去面对人生、面对现实、完善自我。用佛法的智慧去观照人生、改造生活,使修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即随缘又进取,人在红尘,心离红尘,远离世俗,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

  菩萨的愿望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学佛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呢?就是成佛!但成佛,首先要发菩提心。从发心到成佛,不是一朝一日,要通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让人最担心的是什么呢?就是迷失了自己,退失了菩提心。你这一生学佛,做了许多的好事,种了很大的福报,来生也许会投生到国王家里去了,你生活在荣华富贵中,叫你学佛你可能不学了。那要你出家,更是免谈。为什么呢?富贵修行难啊!但是等你把所修的福报享完之后,也许你就要堕落到三恶道里边去了。

  普贤菩萨慈悲,怕我们将来迷失掉修学佛法的这份善根,在这里提醒我们:“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这就是说:在我现在的学佛修行中,要发愿:愿我未来在生死的流转中,不要忘记我的初发心,不要迷失自己学佛修行的这份善根!愿我来生出家修行中,守住清净的戒律,不要破戒。愿我将来能够在佛法清净的环境中修行,使自己清净的心,不要被世俗不良的污垢所污染,使自己染上不良的习性,永远守住戒律,不要犯戒。

  修学佛法,根基是非常重要的!不知你是否注意过?为什么有的人,对寺院那种清净的生活,感到向往。一听到佛法就非常欢喜,深信不疑,对佛法很感兴趣,甚至产生相见恨晚的情感。每当见到出家的僧人,就自然产生一种好感和敬意。特别是不管走进任何一座寺院,就对佛产生一种依恋、感恩之情。马上肃然起敬,在礼拜的一瞬间,自己就像一个迷失的孩子,找到了慈父,眼泪情不自襟地流了出来。问自己哭什么?我并不伤心,而是天性自然的流露。就是说自己失掉的本性忽然找到了,感到无比的欢喜。但心里并没有欢喜的成份,是悲喜交集撞击心灵深处的火花,表示出来的一种无意识的直觉感受。这就是宿世善根的关系。

  社会上有不少人,他没有善根,或者说善根还不成熟。你怎么跟他讲佛法的道理,他一点兴趣也没有。尽管你费尽口舌跟他讲,他一点都不相信,不肯接受。他不接受,拉倒也罢。反而还说:佛法拿来有什么用?佛法不能变成一份回锅肉,不能给我变一台电视机。言下之意是说佛法不能当饭吃。说法碰到这种人,要把他教化过来,难度很大。社会上这种人很多。现在我们学习普贤行愿之后,使我们懂得了修学佛法发愿的重要性。我们要在佛前发愿:愿我…

《学佛者的信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