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貴,他不知道珍惜。他對人生與佛法的問題不能正確地理解和認識,效果當然很差。相反,帶著人生的問題尋求佛法的人,你跟他講佛法,一下子就立杆見影。爲什麼呢?因爲佛法能夠從根本上解決人生的問題!佛法是人生最佳的歸宿!佛陀說《華嚴經》、《般若經》、《法華經》,每次都是有人請,請過之後才說。只有通過請,佛法才顯得貴重。聽聞的人才容易接受,才能珍惜它。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惟願久住刹塵劫,利樂一切諸衆生”。佛陀假如要入涅槃了,我們要至誠懇切的勸請。佛陀啊!請您大慈大悲,哀憐十方世界的苦惱衆生吧!不要離開我們,不要示現涅槃相吧!請求您長久住在世界上吧!微塵數那樣長久的時劫,請求您不停地爲衆生說法吧!使衆生永遠都能聽聞佛法,讓成佛的種子撒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世界所有的衆生心靈裏邊,都栽種上成佛的種子,讓法界生靈早日得度,了脫生死!
所有禮贊供養佛,請佛住世轉*輪;隨喜忏悔諸善根,回向衆生及佛道。
這一頌,是總結修學前七願的意義。修學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忏悔業障、隨喜功德、請佛住世的七種願行,從究竟的意義上來說,到底爲了什麼呢?
社會上有的人賺了不少的錢,這些錢幹什麼用呢?要派得上用埸,這很重要。有人把錢拿去吃喝嫖賭,貪圖享樂,甚至拿去幹壞事。那這些錢就白白浪費掉了。同樣,我們修學佛法,積累了許多功德,這些功德應該把他全部布施給法界衆生!要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給衆生,把自己的福德分給每一個衆生,同時回向佛道,成佛後繼續度衆生!《普賢行願品》雖然有十種願王,說透機關,道破天機,其實最根本,最主要的內容,也就是普賢行願的中心思想,“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這八個字是十大行願的核心和靈魂所在!常隨佛學、恒順衆生是兩碼事,同時又是一碼事,它們是相輔相成的。成佛不能離開衆生!我在前面的恒順衆生裏,給大家講得非常的清楚。諸佛菩薩與衆生本來就是一體,沒有衆生就沒有佛菩薩。佛菩薩就像樹上的花、果一樣,而衆生就像樹的根和水,樹離開根和水,樹和花果就不存在了。
第十五章、廣頌第八、九願
學佛是爲了成佛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
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我願普隨叁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這裏有兩個頌的內容。主要是對第八個願,常隨佛學內容的總結和歸納。“常隨佛學”就是像佛那樣,跟佛學習。以本師釋迦牟尼佛爲我們學習的榜樣。我不僅學本師,而且還要向現在佛、過去佛、未來佛學習。學佛的具體方法,就是按《普賢行願品》的十大願王去修學。
常隨佛學,是要向佛學習。佛陀爲什麼值得我們學習呢?因爲他“一切意樂皆圓滿”,就是說:佛陀的舉心動念,都與真理、智慧、道德相應,反過來講,凡夫,內心所想的念頭,總是充滿著妄想、困惑、煩惱,甚至還有各種損人利己的想法。凡夫的意樂是有缺陷的,是不圓滿的。
我們爲什麼要向佛學習呢?因爲佛值得我們學習!因爲佛是人類中的人獅子、人上人。他是人類中的最尊勝者。因爲佛的福德與智慧就像十五的月亮,達到圓滿了!不但佛,大菩薩等也都如此的。但在福德與智慧圓滿的智者中,佛是最尊最勝的,所以佛的十種名號中,有一種叫兩足尊。
佛陀不僅福德、智慧圓滿,而且慈悲心圓滿無量。佛不但自己斷除了煩惱,了脫生死,不僅自己得到解脫;而且還能以無量的慈悲心,方便善巧運用智慧,來救度衆生,使衆生也能得到解脫。佛救苦的大慈大悲心,不限于一人一事、一族一地區、一世界,而是遍及一切世界,一切衆生,一切苦難。佛陀慈悲心的深切廣大,是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因此,我們要常隨佛學。佛陀是人天學習的榜樣!
“我願普隨叁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我願意普遍跟隨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一切佛學習,就能夠很快地成就大菩提。成佛後以種種方便,去弘揚佛法、救度衆生。
佛陀的悲心
所有十方一切刹,廣大清淨妙莊嚴,衆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
十方所有諸衆生,願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余。
這兩個頌是總結恒順衆生的內容。“所有十方一切刹,廣大清淨妙莊嚴”。一切刹,是一切國土。佛教認爲在宇宙中,有無量無邊的世界,在無量無邊的世界裏,又有無量無邊的佛國。這些佛的國土。每一個佛土都非常的廣大、清淨、莊嚴。妙莊嚴的妙字,就是帶有奇異巧妙的意思。
“衆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有的人說,阿彌陀佛創建了西方極樂世界。大家都向往那個地方,如果大家都往那裏去,那麼,去的人多了以後,會不會擁擠啊?等我往生那天,還擠得下嗎?好像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生怕容納不下自己。其實,你不用擔心,這不是問題。西方極樂世界是非常大的,再多的人往那裏去,也能容納得下的。在許多很大的菩提樹王下面,有諸多的佛,在那裏用功修道,諸佛的四周,有許多菩薩圍繞在他的身邊。佛不是孤零零的一個人,“一佛出世,千佛歡喜”。就說明了一個佛出世,有千萬菩薩跟隨著他,協助他一起弘法、教化衆生。每一個佛,一般都是在菩提樹下成佛的。河北這裏沒有菩提樹,在廈門南普陀寺那邊有很多。
成佛以後是不是沒事幹了?坐在那裏享清福呢?不是的。“十方所有諸衆生,願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余”。這就告訴我們,成佛以後,要去救度十方世界,像微塵、恒河裏的沙那麼多的衆生。幫助他們從困惑、茫然、痛苦、煩勞、憂患的深淵裏邊解救出來。惟願他們能夠離開煩惱和憂患,得到佛法的利益,正法的受用,讓他們沒有煩惱,離開種種憂愁患難,常常得到快樂。使他們得到一切佛法的利益,滅除種種煩惱,使他們安住在沒有一點煩惱的境界裏邊。
我們學佛的最大利益是什麼呢?就是開發智慧,斷除煩惱,清淨自在,這才是最主要的。有的人學了佛,就說哎呀!我見到佛了!看到菩薩了!如果你的煩惱未斷,你見到佛,佛還是佛,你還是你,菩薩還是菩薩。煩惱時你照煩惱不誤!見到菩薩又有什麼用呢?有的人說,哎呀!我會顯神通啦!我不用望遠鏡,就會看到很遠的地方,那也沒有用。煩惱時,你看得越遠,你的煩惱越多。不看還好些,一看氣就來。那這個神通有什麼好處啊?是不是?你煩惱一來,你的嗔心比別人利害!因爲有了神通,嗔恨一來,你的破壞性就大,你造的罪業自然更深!以後你下地獄的機會比別人多,你比別人早下地獄!所以一個學佛的人,如果有了神通並不值得驕傲,沒有什麼值得去炫耀的。
學佛的人,真正值得驕傲、炫耀的是智慧的成就!其實智慧成就了的人,沒有一件事值得他去驕傲,去炫耀!我認爲學佛的主要意義:是培養自己一種平穩良好的心態。讓自己的心,經常處于一種清淨的狀態,不要讓外界的事物牽著自己的鼻子轉。用佛法的智慧去面對人生、面對現實、完善自我。用佛法的智慧去觀照人生、改造生活,使修行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即隨緣又進取,人在紅塵,心離紅塵,遠離世俗,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自覺覺他,自利利他。這才是最有意義的人生!
菩薩的願望
我爲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天龍夜叉鸠槃荼,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衆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學佛的最終目標是什麼呢?就是成佛!但成佛,首先要發菩提心。從發心到成佛,不是一朝一日,要通過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漫長的歲月中,讓人最擔心的是什麼呢?就是迷失了自己,退失了菩提心。你這一生學佛,做了許多的好事,種了很大的福報,來生也許會投生到國王家裏去了,你生活在榮華富貴中,叫你學佛你可能不學了。那要你出家,更是免談。爲什麼呢?富貴修行難啊!但是等你把所修的福報享完之後,也許你就要墮落到叁惡道裏邊去了。
普賢菩薩慈悲,怕我們將來迷失掉修學佛法的這份善根,在這裏提醒我們:“我爲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這就是說:在我現在的學佛修行中,要發願:願我未來在生死的流轉中,不要忘記我的初發心,不要迷失自己學佛修行的這份善根!願我來生出家修行中,守住清淨的戒律,不要破戒。願我將來能夠在佛法清淨的環境中修行,使自己清淨的心,不要被世俗不良的汙垢所汙染,使自己染上不良的習性,永遠守住戒律,不要犯戒。
修學佛法,根基是非常重要的!不知你是否注意過?爲什麼有的人,對寺院那種清淨的生活,感到向往。一聽到佛法就非常歡喜,深信不疑,對佛法很感興趣,甚至産生相見恨晚的情感。每當見到出家的僧人,就自然産生一種好感和敬意。特別是不管走進任何一座寺院,就對佛産生一種依戀、感恩之情。馬上肅然起敬,在禮拜的一瞬間,自己就像一個迷失的孩子,找到了慈父,眼淚情不自襟地流了出來。問自己哭什麼?我並不傷心,而是天性自然的流露。就是說自己失掉的本性忽然找到了,感到無比的歡喜。但心裏並沒有歡喜的成份,是悲喜交集撞擊心靈深處的火花,表示出來的一種無意識的直覺感受。這就是宿世善根的關系。
社會上有不少人,他沒有善根,或者說善根還不成熟。你怎麼跟他講佛法的道理,他一點興趣也沒有。盡管你費盡口舌跟他講,他一點都不相信,不肯接受。他不接受,拉倒也罷。反而還說:佛法拿來有什麼用?佛法不能變成一份回鍋肉,不能給我變一臺電視機。言下之意是說佛法不能當飯吃。說法碰到這種人,要把他教化過來,難度很大。社會上這種人很多。現在我們學習普賢行願之後,使我們懂得了修學佛法發願的重要性。我們要在佛前發願:願我…
《學佛者的信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