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融爲一體,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不知是叁世諸佛與整個宇宙自然界消融在你心中,還是你的心消融在感性世界中,你只感到,二者本來是一。禅宗講頓悟成佛,正是時間的短暫瞬刻間,突然領悟到人生與宇宙之間的關系,煩惱與菩提、生死與涅槃,二者本來是一。這些矛盾的統一,不是邏輯性的,而是直覺感受和體悟。開悟其實就是在某種特定的條件下,外界事物撞擊心靈深處理性認識上的火花,使你感受到,在這一刹那間,自己的身心似乎超越了一切時空和因果。過去、現在、未來似乎溶在一起,不可分辨,也不用分辨,不再知道自己身心在何處(時空)和何所由來(因果)。開悟也可以說是超越了一切物我界限,物我兩忘、身心與宇宙完全合爲一體。除去一切時空、因果“我”也就不存在了。證悟了“萬法緣起,自性本空”之理就是開悟。
修行就是在于一念,佛與衆生的區別、煩惱與菩提的區別、生死與涅槃的區別、迷與悟的區別,都是在當下的這一念。所以,我們修行要從念頭開始。我們念佛的意義在哪裏呀?你一天到晚叫阿彌陀佛幹什麼?有個老太婆,在家裏念佛,天天念啊,不停地叫,念啊!她的孫子呢,在家裏做作業,被老太婆叫得受不了。他就想了一個辦法,“奶奶、奶奶……”奶奶說:“你叫我幹什麼呀”?孫子不說話了,又繼續做作業。過一會兒,奶奶又念佛,他又叫“奶奶、奶奶”。奶奶有些不耐煩了,“你在幹什麼?!我在念佛!你叫我幹什麼呀”?小孫子說:“您看,我才叫您幾句,您不耐煩了,就開始討厭我了。您一天到晚,老是喊阿彌陀佛幹什麼呀?阿彌陀佛會不會煩啊”?
我們念佛是不是在老喊著佛啊?老喊他幹什麼?念佛的目的主要是培養訓練我們散亂的心態,把自己的念頭放在這一念上。通過這句佛號把妄想、煩惱、執著的事情丟掉,然後使自己清淨的心能和阿彌陀佛相應,訓練自己的定力,開發智慧,斷除煩惱,了脫生死,往生西方。不是老叫阿彌陀佛。社會上有很多人,對念佛的意義不明白,你們這些學佛的人老是叫著阿彌陀佛的名字幹什麼呀?他不懂得念佛是爲了達到內心的清淨。
在修學佛法裏有六念法門:
1、念佛:念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念藥師琉璃光如來,念十方叁世一切佛。念佛的意義主要是念佛的道德、慈悲。高山仰止,見賢思齊,仰慕佛的道德、慈悲、智慧……,通過對佛的恭敬,從中得到靈魂和智慧上的升華。老想著佛幹什麼?主要是向佛看齊,向佛學習,就會淨化我們的人生,
2、念法:通過學習經教之後,用佛法的智慧來指導我們的行爲。
3、念僧:念僧不是叫你們叁天兩頭,來看柏林寺這二天有沒有做佛事。給師父搞些好吃的東西。念僧的目的在于親近善知識,修學佛法。如果你不學佛法,只懂得給師父買些好吃的東西,師父也很高興,不過對你們修學上沒有多少好處,最多爲自己種點福田。但親近善知識的意義,不在這裏。親近善知識,是爲了學習佛法、樹立正知、正見,這才是最重要的。
4、念戒:就是學戒、持戒、想著戒。作爲學佛的人來說,要明白事理。哪些事應該做,哪一些事不應該做。要有是非觀念,要有分別心。我們學佛法,有的人說,哎呀!不能有分別嘛。這裏我要提醒大家注意!學佛如果善惡不分,是非不辨,自己掉進深淵裏邊去,自己還搞不清楚,就可怕了。學習佛法不僅要有分別心,而且要有大是大非,大榮大辱、大得大失的心。學佛法要知哪些是真理?哪一些是錯誤?哪些是正道,哪一些是邪魔外道?如果一個學佛的人,是非不辨、善惡不分,聽了禅宗的兩個公案,似是而非,一天到晚把不要分別挂在嘴上。這種人是最危險,最糟糕的人。自己走到邪路上去,還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已經掉在深淵裏邊去,還叫別人不要分別,跟著他跑,那是罪過!念戒是要我們時刻注意,哪一些事應做,哪一些事不應做。
5、念施:是布施。種福田,有恩田、淨田、悲田叁種。種福田不僅針對叁寶,還包括自己父母,有恩、無恩于我們的一切衆生;還有那些貧窮、有困難的人,我們應該以一種慈悲心去布施供養他們。所以,學佛的人,不僅僅是對師父、叁寶好。普賢行願品的核心是以衆生爲主。“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即是隨順供養諸佛,使衆生歡喜者,則令如來歡喜”。若能承事衆生,即是承事如來。尊重衆生,就是尊重如來,供養衆生就是供養如來。讓衆生生歡喜,就是讓如來歡喜。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要有平等心,不起分別心,供養師父和供養衆生一樣,反正師父嘛,餓不死的。但世界上還有很多的衆生,他們中比寺廟困難的人很多啊。寺廟是大家種福田的地方。比如蓋廟、塑佛像,在經濟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有必要爲寺廟出一些錢,廟蓋好後,爲大衆提供修學佛法的條件和環境。當然蓋廟的意義,還是爲社會和衆生服務。寺廟脫離社會、脫離衆生,寺廟存在的意義就不大了。這是念施。
6、念天:念天不是叫你想著天上的福報那麼好,哪一天,自己能生到天上去,跟天人享福報去,不是這樣的。念天是說,要想到天上的人,他們能升天的原因,是種下了福,通過念天,我們要修五戒十善,深信因果,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爲自己未來的生命,創造一個良好的條件。
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于一毛端極微中,出現叁世莊嚴刹,十方塵刹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
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
普賢行願品的核心是“常隨佛學,恒順衆生”,這二大內容。從昨天和今天,後面還有幾個頌,都是圍繞著這二個核心進一步的發揮和說明。所以,這兩個內容非常重要。所謂“常隨佛學”,是上求佛道。“恒順衆生”是下化衆生。上求佛道,是追求圓滿的佛道,下化衆生,是奉獻自我、奉獻人生!普賢的十大行願以及偈頌的內容,主要是圍繞這二大內容展開的。
“于一毛端極微中,出現叁世莊嚴刹。十方塵刹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在一個毛孔裏邊就會出現一個佛的世界,這個道理非常難以理解。用佛法的話來說,是“芥子納須彌”,芥子是非常小的,它可以容納整個須彌山。猶如一粒菜子裏要裝下喜馬拉雅山這麼大的東西。這怎麼可能呢?禅宗有一個公案:從前有個叫李渤的太守,他去問禅師:芥子納須彌這個道理應該怎樣理解?大裝小容易理解,小裝大從常理上講不通啊。禅師回答說:“聽說太守您讀過萬卷書啊!是吧?可是你的這個腦袋瓜,只有椰子那麼大,請問書是怎麼裝進去的呀”?太守無話可說了。
這個故事說明了,大小無礙,並非不能相容。芥子雖然很小,但它裏面卻有一個佛的世界。十方世界裏邊有無量無邊的佛土。佛的世界就像微塵那麼多。如像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它也是佛的世界,但也是衆生的世界。那麼,我們學普賢的行願,就是要學普賢的願心。因此我們現在就要發心:“我皆深入而嚴淨”,我的願望要深入到國土,讓世界的衆生生活得更幸福,更快樂,把這個世界美化得更好。
我們追求淨土,並非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佛法講到人間淨土,唯心淨土。我們追求淨土,向往西方極樂世界,首先要莊嚴人間,從我們居住的周圍環境,人際關系開始淨化。如果一個學佛的人,家庭裏邊很邋遢,身上的衣服穿得很髒,人際關系不和睦,人家說你一句壞話,照還人家不誤。像這樣的人能往生西方嗎?我們要莊嚴佛淨土,首先要莊嚴人間淨土,莊嚴人間國土,要從環境衛生開始淨化。衣服穿整潔,家庭環境衛生搞幹淨,構成一個良好、美觀、整潔、莊嚴的氣氛。一個人衣服穿整潔,對別人也是一種尊敬。當然學佛最主要還在于淨化自身、自心,淨化我們的心靈和人格。
我們要用自己完善的人格,去帶動、去影響周圍的人。讓更多的人都來,跟自己一塊學佛。用自己的人格和實際行動去弘揚佛法,身教重于言教,以身說法,在人群中做出榜樣!讓人感覺到,一個學佛的人,跟沒有學佛的人就是不一樣。我們學佛的人,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感染、感化你周圍的環境和人群,使你周圍的人和一切事物都得到改善,這才是我們講的莊嚴國土的意義所在啊!讓佛法貼近我們自己的人生、貼近日常生活、貼近社會、完善自我,奉獻人生,使更多的人早日覺悟得度。這才是一個學佛人的本份!如果一個學佛的人,連自己的丈夫、妻子、兒女、親朋好友、周圍的人都帶動不起來。那麼,度衆生就成了一句空話,一張空頭支票。
“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證法悟群有;究竟佛示事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照世燈,比喻佛陀像黑暗中的一盞明燈。衆生愚癡,就像生活在黑暗之中,見不到光明。我們不知道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啊?我們不知生命的歸宿在哪裏?不知人生的價值在哪裏?對人生和宇宙感到茫然無知。佛法是生命的燈塔,爲迷途的人們指引著航向。佛的教法是智慧的燈塔,它引導衆生走向解脫的光明大道。把衆生從無明的黑暗之中解救出來,所以說佛是世間的一盞明燈。
“成道轉法悟群有”,成就佛道之後,要爲衆生說法,使很多的有情得到覺悟。悟群有,就是使有情的衆生覺悟。“究竟佛事示涅槃”,當佛說完法之後,最後要示現進入涅槃的時候,“我皆往詣而親近”,在佛示現涅槃的時候我要到佛那裏去,同佛親近。去親近佛,跟佛學習,去幫助他弘揚佛法。
成就佛陀的能力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淨莊嚴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力,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積集菩提力,
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這一段經文主要講了十二種力量。成佛就是要成就這十二種功德,只有具備這十二種能力,才算是功德圓滿的覺悟;才有能力去度化衆生。希望將來自己成佛以後,也能具備這樣…
《學佛者的信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