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表現出來的氣質和風度,與衆不同。爲什麼有些人一眼看上去,就讓人感到俗氣?一個人氣質非常重要。氣質和風度是內在的一種美德的再現。有道德修養的人,他的每一個動作、舉止、言談、甚至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與衆不同。讓人感到超凡脫俗,舉止安祥、莊重、落落大方。那麼這些氣質的表現,是長期修煉禅定,智慧的産生的結果。一個有定慧力的人,他的內心非常的安祥,不會浮燥。反之,沒有定慧的人心很浮燥,情緒反覆無常。所以有定慧的力量,才有威神力,才能攝受衆生。
“普能積集菩提力”,講得是菩提的力量。成佛是成就什麼呢?就是要成就菩提。菩提其實還是般若。但是菩提爲什麼不叫般若,般若又不叫菩提呢?舉個例子來說,般若就像年青時的媳婦,而菩提猶如當婆婆了。媳婦跟婆婆到底是一碼事?還是二碼事呢?說一碼事不對,說它是二碼事也不對。應該說是一碼事,也是二碼事才對。爲什麼呢?因爲婆婆是從媳婦熬成的。婆婆離開媳婦,就沒有婆婆了。所以說他是一碼事;但媳婦是年輕時的事,那時什麼成就也沒有啊,可是到了婆婆的時候,兒女長大成人,個個都成家立業了,兒孫滿堂,她坐在那裏很神氣,很威風。
這個例子說明一個道理:般若和菩提的關系:就像從媳婦過度到婆婆的這個過程。般若這個階段,功德、智慧還沒有圓滿,就像一個剛剛開悟的人,不一定有神通。開悟後還不一定有福報,是不是?開悟僅僅是一種智慧的出現,但他的智慧和功德還不圓滿,所以稱爲般若。然後在般若成就的基礎上,不斷地去做好事,不斷地去度衆生,通過漫長的修行時間,斷除了一切煩惱,成就一切功德,這才成就菩提。菩提不僅是智慧的成就,同時也意味著功德園滿。
羅漢跟佛的成就有什麼不同呢?羅漢的成就叫做解脫身,解脫身,就是從痛苦煩惱中解脫出來,就像一個人剛從監獄裏剛釋放出來,身無分文,一無所有。而佛的成就叫做法身,法身跟解脫身的主要區別,是前者只是斷除煩惱和痛苦,後者除了擺脫了煩惱和痛苦之外。還有慈悲、道德和各種各樣的能力,這就是所說的菩提。菩提的成就不僅僅體現開智慧,而且還要“普能積集”,就是說有了智慧以後呢,還要繼續積累各種功德的資糧。也就是繼續修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禅定、四攝、五戒十善……,所有的好事全幹,才能夠成就菩提。
“清淨一切善業力”,講善業的力量。佛教基本思想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不要幹壞事,一切好事盡量去做。善業的內容,簡單的說:是五戒十善,如果詳細的說,與佛果相應的一切行爲,都可以稱爲善法:如六度、四攝、叁十七道品等。善的行爲可以戰勝不善的行爲,以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徹底遠離不善法。從而使生命得到淨化,人格得到升華。
“摧滅一切煩惱力”。通過修行善業之後,有了清淨的叁業,智慧就得以開發出來,然後用智慧的力量,去摧滅我們的妄想和煩惱。一切煩惱在智慧的面前,得以降伏。那我們就解脫自在。
“降伏一切諸魔力”。說到魔,大家就覺得非常可怕。其實,每個人天天都在著魔。凡是障礙我們修行的一切因素,都可以稱之爲魔。比如說你在打坐,你的兒子在看電視吵你;你持戒不殺生,要吃素,你的丈夫不同意,他要吃肉;還有你在打坐,時而想東,時而想西,陳芝麻,爛谷子的事湧上心頭,心不能清淨,坐著坐著,心裏七上八下的事很多,哎呀!休息吧!明天再說吧,這些都是魔。
佛法裏講魔有四種:一、是煩惱魔,煩惱,是擾亂內心安甯的各種因素。他能障礙我們的修行。二、是死亡魔,死亡奪走我們的生命,影響我們的修行。叁、五蘊魔,“八苦”中有五蘊熾盛苦。有情的身心充滿著不安的因素,心理上有種種煩惱,色身上時常出現不調,使我們活得很痛苦。四、天魔,天魔一般不會來幹擾你們,你們放心好了。你修行的層次達不到,讓他來找你的麻煩,那簡直太委屈它了。
釋迦牟尼快要成佛道了,這個時候魔才出來。佛陀在菩提樹下,坐到第六天,一個名叫波旬的魔王,宮殿突然東搖西晃起來,弄得魔王心情煩悶焦燥,他起動心念搜尋,終于找到原因,悉達多太子坐禅所致。不久就要成佛,還要廣渡衆生,超越魔境,魔王還能統治誰?于是魔王使出各種手段破壞太子成道。魔王先以權力地位,勸他放棄修道,去做“轉輪聖王”。所謂”轉輪聖王“,是古印度神話中的聖王,手持一個威力無窮,能降服四方的輪寶,能任意在空間往來。他見太子不爲權力所動。又用色欲誘惑,他命他的叁個女兒,一個叫染欲、一個叫悅人、一個叫可愛樂,叁位美麗的女子,打扮得十分妖娆,圍著太子跳起舞來,肌雪生輝,珠光寶氣,說不盡的旖旎濃香,溫柔動人。太子心如明鏡,照出這些美女都是幻象,本質上是汙穢不淨,醜惡不堪的。他生起不淨觀,不爲所動。各種引誘手段都末見效,魔王最後發動魔軍,動用武力了。那些魔鬼一個個猙獰可怖極了。他們用弓箭射,有的用劍戟刺,有的用金杵砸。一時,風火煙塵四起,還雜有獅虎等猛獸的吼叫聲。但太子的功力不凡,依舊怡然靜坐,一點也不慌張。說也奇怪,所有的魔鬼野獸,各種各樣的武器,只要挨近太子身邊,都化爲無形。魔王大怒,張弓搭箭,射向佛陀,但那些箭落到佛陀的面前,變成了座下的蓮花,一時蓮花如雨,碧色搖搖,形成了一座金光燦爛的蓮花寶座。太子第六天戰勝了魔王,第七天就證悟成佛了。
其實所謂的“魔”並不是外來的,而是潛伏在我們心中的煩惱。“波旬”是梵文的音譯,意譯是魔,指阻礙修行的事物。常人心中往往湧動著種種欲望,包括權力欲、情欲、貪欲等等,都會起到阻礙智慧的開發,都屬于魔。佛陀戰勝魔王,實際就是戰勝自己的心。修行的過程,是降服一切煩惱的過程。因此,降服魔力不一定是天魔,能轉變自己修行中各種各樣的逆境,都屬于降服魔。
“圓滿普賢諸行力”,是說上邊所說的十一種力,都能夠修成了,你的功德也就圓滿了。通過修行,就能圓滿普賢十大願王的願力。
具足佛陀的功德
普能嚴淨諸刹海,解脫一切衆生海,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
叁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這一段經文總共有叁個頌,對前面十大願王的內容,在這裏作一次總結。諸佛菩薩之所以得大成就,原因是他們悲心廣大,願力宏深,那麼我希望自己也能像諸佛菩薩一樣,發大願,起大行,將來也能向諸佛菩薩一樣,成就種種功德。
“普能嚴淨諸刹海”,我願修習種種善行,像諸佛菩薩一樣,能夠莊嚴國土,利樂有情。“解脫一切衆生海”,我願使一切衆生從煩惱痛苦、困惑中解脫出來。“善能分別諸法海”,我願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善能分別諸法。“能甚深入智慧海”,我願依聞思經教,樹立正見,開發無漏智慧。“普能清淨諸行海”我願依十大願王修行,在智慧的引導下,使自己的人格、心靈達到清淨。“圓滿一切諸願海”,我希望自己每發的一個願,包括普賢的十大願王,最後都能圓滿實現。“親近供養諸佛海”,我願自己能親近供養諸佛。“修行無倦經劫海”,不論生在什麼地方,願我能夠遇到諸佛菩薩,還有善知識,同參道友,我永遠跟他們一處修行,永遠不離開他們,盡管修行的時間很長,要經過像海水那樣多的時劫,但我也沒有一點厭倦的心。
“叁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他們爲了成就菩提,發的種種願望及所有的修行,我都表示由衷地贊歎,我都要去供養他們。我要修持、學普賢菩薩一樣的行願,一直到覺悟成佛。我的修持還是建立在“普賢行悟菩提”的基礎上。《普賢行願品》處處告訴我們,作爲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來講,要以普賢十大願王作爲修持的法門。這個法門確實非常的殊勝!
學文殊普賢、大智大願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
願身口意恒清淨,諸行刹土亦複然,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
我爲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滿彼事業盡無余,未來際劫恒無倦。
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行願亦複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
這裏一共有六個頌,是對前面的內容以及修行的方法作一次總結。佛教裏普賢是代表行願,文殊是代表智慧。在佛法的修學過程中,除了行願,還要有智慧,用智慧去指導行爲,行願和智慧,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爲什麼把普賢菩薩稱爲如來的長子呢?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社會裏,最大的兒子,在家庭裏的地位是最重要。有這樣一句話:“皇帝愛長子”。因爲他要傳王位了,傳給誰呀?傳給大兒子。在一個家裏邊,父親家業的繼承人,也要交給大兒子。普賢菩薩可以稱爲如來的長子,爲什麼呢?因爲普賢菩薩最有資格繼承如來的家法。
一切諸佛,都有道德高尚,修行功夫很圓滿的長子。這一位長子,他的名號叫普賢。“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我現在所修的善根,希望這些功德,使得我的未來我的智慧、願行,完全都跟普賢菩薩相同。“願身口意恒清淨,諸行刹土亦複然,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我願意身口意叁業永遠清淨,沒有一絲染汙。保持清淨的叁業,同時也祝願十方一切世界,也都清淨莊嚴。我願意同普賢菩薩一樣,永遠去做恒順衆生的事業。
“我爲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滿彼事業盡無余…
《學佛者的信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