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者的信念▪P33

  ..续本文上一页表现出来的气质和风度,与众不同。为什么有些人一眼看上去,就让人感到俗气?一个人气质非常重要。气质和风度是内在的一种美德的再现。有道德修养的人,他的每一个动作、举止、言谈、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与众不同。让人感到超凡脱俗,举止安祥、庄重、落落大方。那么这些气质的表现,是长期修炼禅定,智慧的产生的结果。一个有定慧力的人,他的内心非常的安祥,不会浮燥。反之,没有定慧的人心很浮燥,情绪反覆无常。所以有定慧的力量,才有威神力,才能摄受众生。

  “普能积集菩提力”,讲得是菩提的力量。成佛是成就什么呢?就是要成就菩提。菩提其实还是般若。但是菩提为什么不叫般若,般若又不叫菩提呢?举个例子来说,般若就像年青时的媳妇,而菩提犹如当婆婆了。媳妇跟婆婆到底是一码事?还是二码事呢?说一码事不对,说它是二码事也不对。应该说是一码事,也是二码事才对。为什么呢?因为婆婆是从媳妇熬成的。婆婆离开媳妇,就没有婆婆了。所以说他是一码事;但媳妇是年轻时的事,那时什么成就也没有啊,可是到了婆婆的时候,儿女长大成人,个个都成家立业了,儿孙满堂,她坐在那里很神气,很威风。

  这个例子说明一个道理:般若和菩提的关系:就像从媳妇过度到婆婆的这个过程。般若这个阶段,功德、智慧还没有圆满,就像一个刚刚开悟的人,不一定有神通。开悟后还不一定有福报,是不是?开悟仅仅是一种智慧的出现,但他的智慧和功德还不圆满,所以称为般若。然后在般若成就的基础上,不断地去做好事,不断地去度众生,通过漫长的修行时间,断除了一切烦恼,成就一切功德,这才成就菩提。菩提不仅是智慧的成就,同时也意味著功德园满。

  罗汉跟佛的成就有什么不同呢?罗汉的成就叫做解脱身,解脱身,就是从痛苦烦恼中解脱出来,就像一个人刚从监狱里刚释放出来,身无分文,一无所有。而佛的成就叫做法身,法身跟解脱身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只是断除烦恼和痛苦,后者除了摆脱了烦恼和痛苦之外。还有慈悲、道德和各种各样的能力,这就是所说的菩提。菩提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开智慧,而且还要“普能积集”,就是说有了智慧以后呢,还要继续积累各种功德的资粮。也就是继续修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四摄、五戒十善……,所有的好事全干,才能够成就菩提。

  “清净一切善业力”,讲善业的力量。佛教基本思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要干坏事,一切好事尽量去做。善业的内容,简单的说:是五戒十善,如果详细的说,与佛果相应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称为善法:如六度、四摄、三十七道品等。善的行为可以战胜不善的行为,以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彻底远离不善法。从而使生命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升华。

  “摧灭一切烦恼力”。通过修行善业之后,有了清净的三业,智慧就得以开发出来,然后用智慧的力量,去摧灭我们的妄想和烦恼。一切烦恼在智慧的面前,得以降伏。那我们就解脱自在。

  “降伏一切诸魔力”。说到魔,大家就觉得非常可怕。其实,每个人天天都在著魔。凡是障碍我们修行的一切因素,都可以称之为魔。比如说你在打坐,你的儿子在看电视吵你;你持戒不杀生,要吃素,你的丈夫不同意,他要吃肉;还有你在打坐,时而想东,时而想西,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涌上心头,心不能清净,坐著坐著,心里七上八下的事很多,哎呀!休息吧!明天再说吧,这些都是魔。

  佛法里讲魔有四种:一、是烦恼魔,烦恼,是扰乱内心安宁的各种因素。他能障碍我们的修行。二、是死亡魔,死亡夺走我们的生命,影响我们的修行。三、五蕴魔,“八苦”中有五蕴炽盛苦。有情的身心充满著不安的因素,心理上有种种烦恼,色身上时常出现不调,使我们活得很痛苦。四、天魔,天魔一般不会来干扰你们,你们放心好了。你修行的层次达不到,让他来找你的麻烦,那简直太委屈它了。

  释迦牟尼快要成佛道了,这个时候魔才出来。佛陀在菩提树下,坐到第六天,一个名叫波旬的魔王,宫殿突然东摇西晃起来,弄得魔王心情烦闷焦燥,他起动心念搜寻,终于找到原因,悉达多太子坐禅所致。不久就要成佛,还要广渡众生,超越魔境,魔王还能统治谁?于是魔王使出各种手段破坏太子成道。魔王先以权力地位,劝他放弃修道,去做“转轮圣王”。所谓”转轮圣王“,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圣王,手持一个威力无穷,能降服四方的轮宝,能任意在空间往来。他见太子不为权力所动。又用色欲诱惑,他命他的三个女儿,一个叫染欲、一个叫悦人、一个叫可爱乐,三位美丽的女子,打扮得十分妖娆,围著太子跳起舞来,肌雪生辉,珠光宝气,说不尽的旖旎浓香,温柔动人。太子心如明镜,照出这些美女都是幻象,本质上是污秽不净,丑恶不堪的。他生起不净观,不为所动。各种引诱手段都末见效,魔王最后发动魔军,动用武力了。那些魔鬼一个个狰狞可怖极了。他们用弓箭射,有的用剑戟刺,有的用金杵砸。一时,风火烟尘四起,还杂有狮虎等猛兽的吼叫声。但太子的功力不凡,依旧怡然静坐,一点也不慌张。说也奇怪,所有的魔鬼野兽,各种各样的武器,只要挨近太子身边,都化为无形。魔王大怒,张弓搭箭,射向佛陀,但那些箭落到佛陀的面前,变成了座下的莲花,一时莲花如雨,碧色摇摇,形成了一座金光灿烂的莲花宝座。太子第六天战胜了魔王,第七天就证悟成佛了。

  其实所谓的“魔”并不是外来的,而是潜伏在我们心中的烦恼。“波旬”是梵文的音译,意译是魔,指阻碍修行的事物。常人心中往往涌动著种种欲望,包括权力欲、情欲、贪欲等等,都会起到阻碍智慧的开发,都属于魔。佛陀战胜魔王,实际就是战胜自己的心。修行的过程,是降服一切烦恼的过程。因此,降服魔力不一定是天魔,能转变自己修行中各种各样的逆境,都属于降服魔。

  “圆满普贤诸行力”,是说上边所说的十一种力,都能够修成了,你的功德也就圆满了。通过修行,就能圆满普贤十大愿王的愿力。

  具足佛陀的功德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这一段经文总共有三个颂,对前面十大愿王的内容,在这里作一次总结。诸佛菩萨之所以得大成就,原因是他们悲心广大,愿力宏深,那么我希望自己也能像诸佛菩萨一样,发大愿,起大行,将来也能向诸佛菩萨一样,成就种种功德。

  “普能严净诸刹海”,我愿修习种种善行,像诸佛菩萨一样,能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解脱一切众生海”,我愿使一切众生从烦恼痛苦、困惑中解脱出来。“善能分别诸法海”,我愿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善能分别诸法。“能甚深入智慧海”,我愿依闻思经教,树立正见,开发无漏智慧。“普能清净诸行海”我愿依十大愿王修行,在智慧的引导下,使自己的人格、心灵达到清净。“圆满一切诸愿海”,我希望自己每发的一个愿,包括普贤的十大愿王,最后都能圆满实现。“亲近供养诸佛海”,我愿自己能亲近供养诸佛。“修行无倦经劫海”,不论生在什么地方,愿我能够遇到诸佛菩萨,还有善知识,同参道友,我永远跟他们一处修行,永远不离开他们,尽管修行的时间很长,要经过像海水那样多的时劫,但我也没有一点厌倦的心。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他们为了成就菩提,发的种种愿望及所有的修行,我都表示由衷地赞叹,我都要去供养他们。我要修持、学普贤菩萨一样的行愿,一直到觉悟成佛。我的修持还是建立在“普贤行悟菩提”的基础上。《普贤行愿品》处处告诉我们,作为我们修学佛法的人来讲,要以普贤十大愿王作为修持的法门。这个法门确实非常的殊胜!

  学文殊普贤、大智大愿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行愿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这里一共有六个颂,是对前面的内容以及修行的方法作一次总结。佛教里普贤是代表行愿,文殊是代表智慧。在佛法的修学过程中,除了行愿,还要有智慧,用智慧去指导行为,行愿和智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为什么把普贤菩萨称为如来的长子呢?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社会里,最大的儿子,在家庭里的地位是最重要。有这样一句话:“皇帝爱长子”。因为他要传王位了,传给谁呀?传给大儿子。在一个家里边,父亲家业的继承人,也要交给大儿子。普贤菩萨可以称为如来的长子,为什么呢?因为普贤菩萨最有资格继承如来的家法。

  一切诸佛,都有道德高尚,修行功夫很圆满的长子。这一位长子,他的名号叫普贤。“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我现在所修的善根,希望这些功德,使得我的未来我的智慧、愿行,完全都跟普贤菩萨相同。“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我愿意身口意三业永远清净,没有一丝染污。保持清净的三业,同时也祝愿十方一切世界,也都清净庄严。我愿意同普贤菩萨一样,永远去做恒顺众生的事业。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满彼事业尽无余…

《学佛者的信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