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陀說:“我也要修福報的,我能成佛,就是無始以來我非常重視福報的積累。雖然我已成佛了,但還得繼續修福報”。這就是說一個人的命運的好壞,福份的大小,是靠自己無始以來,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佛陀這樣的聖人都要修福,更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之人,更應該向佛學習,勤種福報的善根!
社會上有的人福報很大,有許多的人很有錢,只懂得吃喝玩樂,享受福報。有的人只懂得拼死地去掙錢、拼命的去享福。不懂得做好事,也不知道一個人的福是有限的。就像銀行的存款一樣,你只知道往外面取,不知往裏面存,時間長了,再多的錢也會被你取光的,福報的道理也是一樣。所以,我們要惜福。要懂得修福的重要性。如果一個人的福報享完以後,他就會提前死。佛教講人的死有叁種:一是福盡死,壽命沒到,但你的福報享完了。二是壽盡死,壽命到盡頭他就死了。叁是橫死,就是意外的車禍傷亡。我們講諸佛從最初發心開始修福報和智慧,甚至爲了修福報,諸佛不惜獻出他們自己的生命。
“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頭目手足”。佛陀的成就不是一生修來的,也不是幾十年就能修成佛的。佛陀的成佛到底要經過多長時間呢?普賢菩薩告訴我們“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佛刹,前面已經講過,這個道理很難理解,現在,再講一下。佛刹就是佛的世界,佛的國土。我們把佛的國土剖析成微塵,這個微塵就像一個一個非常小的元素,然後每一個元素比作一劫。在每一個劫裏邊,佛舍棄了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的頭目手足。
佛陀在因地行菩薩道時,有一次,他在山上看見一只母老虎守在叁只小老虎身邊。天正下著大雪,已經下了好幾天的大雪,山林裏的動物都躲進自己的洞裏,老虎找不到東西吃,母老虎沒有奶水喂小老虎,眼看這幾只小老虎快餓死了。佛陀爲了救活這幾只老虎,就把自己身上的肉用刀割下來,拿去喂虎。
有一生,佛陀做國王的時候,天人爲了考驗他行菩薩道的道心,故意變做一只老鷹,追捕著一只小鳥。那只小鳥飛到王宮裏,就躲進國王的袖子裏邊去了。老鷹抓不到小鳥,開口說話:“請您把小鳥還給我,因爲我肚子餓,小鳥是我的食物,還是把它還給我吧”?佛陀說:“它跑到我這裏來是爲了避開你的追殺,我只能盡力去保護它,我不能把它給你”。老鷹說:“你既然這樣慈悲它,你也應該慈悲慈悲我呀。你救了它的命,就意味著奪去我的一頓美餐”!。佛陀對它說:“那你想怎樣呢?”老鷹說:“既然我吃不成它,就在你身上割一塊相當于小鳥重量的肉還給我吃,這樣才可以。”佛陀毫不猶豫,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來,滿足了老鷹的要求。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就是這樣行菩薩道的。
還有一生,佛陀作爲仙人在雪山上修行。有位天人現羅刹相,來到仙人面前,宣稱他曾經聽過佛陀說法。仙人就向他求教佛法,羅刹說:“如果你想從我這裏得到佛法,我當然可以告訴你。不過,我有一個條件,你必須答應我,否則,我就不會告訴你。”仙人說:“你有什麼要求,你盡管說吧?”羅刹說:“你必須用你的身命來供養我,我要吃你的肉。”佛陀馬上答應了天人的要求,後來天人就把佛法告訴了他。佛陀爲了求佛法在因地時,不惜自己的頭、手、足,這種例子是非常多的。佛陀的這種行爲,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舍身爲法”。爲了追求佛法,得到真理,舍去自己的身體和性命。
舍身爲法,對于一般修道的來講,簡直難以想像和做到。但作爲釋迦牟尼來說,他是怎樣看等這個問題呢?他說:我無始以來,生命的時間對于我來說,那簡直是太長太長了。生了死,死了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浪費了多少生命。現在爲了尋求真理,得到真理,爲自己、爲衆生的解脫利益,雖然死得痛苦一些,但是死得有意義,死得有價值!孔夫子也曾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早上能聽到真理,晚上死了也值得。
爲了尋求真理,面對涉及到自己生命安全的時候,是很難取舍的,“爲法忘身”畢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別人沒有錢,你可以或多或少的拿一些錢給他。假如他要電視,你讓他搬去就是了。這些東西對你的身體,性命不會構成傷害和威脅。但如果有人,需要換心髒,才能保住生命,要你把心挖給他,那你舍得把心挖出來嗎?我看一般的人是難以做到的。因爲電視機搬走了,還可以再買一個,反正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嘛。但是一個人只有唯一的一顆心,如果把心拿給你,他就沒法活。那你肯定會這樣說,有錢的什麼東西都能夠買得到,但唯獨用錢買不到心髒。你的這個要求我不能滿足你。這個就難以做到對嗎?但是作爲我們每一個學佛,行菩薩道的人來說,就要向佛學習!佛能舍身爲法,佛能做到,我們也應該去學習。
菩薩道的修行的具體內容:是六波羅密。波羅密不是指那種香甜,好吃的水果鳳梨。佛教中所講的波羅密,是指修行的六度法門。波羅密是梵文,翻譯成中文,就是到彼岸的意思。六度,是能使我們度過生死的痛苦,然後到達成佛的彼岸。六度法門的具體修行的內容是:一是布施,二是持戒,叁是忍辱,四是精進,五是禅定,六是般若智慧。
因爲菩薩在因地的修行過程,堅持不懈地修六度法門,所以“證入種種菩薩智地”。菩薩地,是把菩薩修行的過程分爲十地。這十地的名稱依次是: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十地在佛法的修行中,它的果位非常高,這些都要通過修六度後才能得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無上菩提,是最高的覺悟,就是成佛了。成佛以後,說法度化衆生,化緣已畢,然後就。後“分布舍利”。諸佛圓寂後都是火化的。舍利、是佛的身骨形狀,像珍珠那樣圓的,質地有些像水晶,很透明,很堅固,顔色有紅綠黃白幾種顔色。我們北京的佛牙塔,就是牙齒的舍利。佛滅度後把舍利分散給弟子們永遠供養。
舍利是一種寶貝,本師釋迦牟尼佛後,弟子阿難等把他的身體火化後,發現許多許多,明亮堅固的五色珠,這種珠,就叫舍利。佛的許多弟子,大家修造了一座塔,藏放佛的舍利,永遠供養。他們把佛的舍利分布到各個國家,分布到世界的各個地方去。這種舍利,分散在各處寺院去供養,功德非常大的。
供養舍利的意義是什麼呢?也許很多人不一定清楚。佛因爲已經了,世界上的衆生,都見不到佛了,所以特地把佛身體的骨頭舍利,留在世界上,後世的佛子們,見了佛的舍利,就像見到佛一樣。供養佛的舍利,就像供養佛一樣。“所有善根,我皆隨喜”。這兩句經文的意思,是綜上所述的種種功德,對佛所修的一切善法,我都會表示由衷地稱贊和歡喜,並以佛陀爲榜樣,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就佛果。
爲他人的利益而高興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一切衆生的生命現象在佛教裏歸納爲:六趣四生。六趣,是六道輪回。六道,指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四生,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四種。胎生的動物:如人、馬、羊、貓、狗等等,從娘胎肚裏邊生出來的。卵生的動物:如雞、鴨、鵝、各種鳥類,它們的生命是從卵浮化出來的。濕生的衆生:如像、蚊子、蒼蠅、水裏邊的沙蟲等之類的動物,它們是靠濕氣産生。化生:是無中生有,不假物質條件而出生的有情生命。我們隨喜的物件不僅僅是諸佛,十方世界所有衆生,對他們一絲一毫的善舉也要表示隨喜。我們不僅對諸佛菩薩所有成就的一切功德表示隨喜,對一切衆生的善行或幸福也要由衷地歡喜。
隨喜功德的修習,就在日常生活中,比如看見某人把幾萬元錢,拿去爲那些貧困山區失學兒童蓋上一所學校,給那些貧窮人家的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讀書,學習環境,解決特困生學雜費問題。雖然,你沒有這筆錢去幫助他們,你一分錢也沒有拿出去,但你如果能對他人行爲感到由衷地歡喜,贊歎,那你所得的功德也跟他人一樣大。又如當你走在街上,看見某人把地上的西瓜皮撿起來,扔到果皮箱裏。雖然你沒有動手,但你能爲他人,生怕別人滑倒,所做的行爲表示高興。那麼,你的功德也跟他一樣大。
我們爲什麼難以做到隨喜功德呢?原因是嫉妒心、自私心理在作怪。爲他人的利益往往高興不起來,主要是我們的心胸太狹窄了。普賢菩薩的第五大願“隨喜功德”,就是對治嫉妒、自私、狹窄心量的最好方法。菩薩道爲什麼說難行呢?因爲菩薩道的特點是完全犧牲個人的利益,甚至自己的生命,去成就別人。
見賢思齊
“十方叁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聲聞,是聽聞了佛陀說四谛法門之後,聞法悟道者。聲聞成就四種果位。初果須陀洹,他從人間到天上還來七次,然後才能進入了脫生死;二果斯陀含,他要往來人間一次,最後他才能證得。叁果阿那含?阿那含就不再來了。四果阿羅漢,徹底斷除煩惱,證得。這是佛教裏講的四果聖人。四果聖人又分爲有學、無學。有學,是說功德沒有圓滿,還應該繼續向上修的意思。無學,是說所有應修的功德已經修學圓滿,沒有什麼再應該修學的了。
獨覺,是自己看到花開花落,春去冬來,陰晴圓缺,悲歡離合,生老病死,突然領悟到世界無常,通達宇宙人生的真實,稱爲獨覺。這種人慧根深厚,領悟力強,他在沒有聽聞佛法的情況下,自己能夠覺悟宇宙人生真實,解脫煩惱。所以,佛陀的出世與不出世,客觀規律是普遍存在的,只要你具備獨覺的這種慧根,你自己也能覺悟。
“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以上所說佛陀在做菩薩的時候,立志發願度衆生,行菩薩道,證得成佛那廣大圓滿的功德,菩薩所修極難極苦的功德和行爲…
《學佛者的信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