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者的信念▪P10

  ..续本文上一页

  大家要记住,在我们的修行中,要经常忏悔,这样才使我们有一个清净的人格,才能使你在修学佛法上有所成就。今天时间不早了,就暂讲到这里。合掌,跟我回向: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第七章、随喜功德愿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智,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密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随喜、不嫉妒

  随、是跟随、依顺、不违背的意思。喜、是欢喜、不恨、不讨厌意思。什么叫随喜功德呢?凡是别人得到利益,或做了好事,不论大小,不管是看见,或是听到的,哪怕一丝一毫,如像是自己跟随他人同做一样,表示由衷的欢喜,赞叹。如看到别人给希望工程、寺庙捐献了一万块钱,虽然自己没有这个能力捐献,但如果你从内心为他人的这种行为,表示赞叹,感到高兴、欢喜;既使你没有出一分钱,但是你所得到的功德,跟这个做好事的人,所得到功德是一样大的。随喜功德,成本非常低,效益非常大。

  有人说,这种功德划得来,反正我又没有花一分钱,只是高兴一下,这有什么难的?其实,事情并非这样简单。对于一个嫉妒心较重的人来说,恐怕难以做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通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如两家人,在两对门开了两家饭馆,看见对门顾客多,生意兴隆,一天到晚进出顾客量大,但自己这边的生意十分清淡,一天到晚守在那里,自然会生起嫉妒,巴不得这个饭店早一天搬走,或是把他的厨师夺过来。还有的人,自己个儿生得矮小,皮肤又黑,天生一付不引人注目的容貌,老大不小的还找不到女朋友,一次恋爱也没有谈过。相反,对门邻居家的一位小伙子,身体高大魁武,长得英俊,一表人材,只见那些漂亮的姑娘,成天围绕在他的身边转来转去,有说有笑,就是没有一个女孩子对他笑笑。那你说,这个人会为别人高兴地起来吗?我看,很难做到,是不是?所以嫉妒心是修行随喜功德最大的障碍。

  嫉妒心重不能随喜的例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这里就不再多说。作为我们修学佛法的人来讲,要克服自己的嫉妒心理,对别人所做的一切好事,或取得的成就,我们要表示由衷地欢喜,不要说风凉话去打击别人做好事的积极性,要说赞叹语,使人家高兴。如别人有钱,出一万元修庙、架桥、铺路什么的,你可以尽自己的能力,出上十元、五元表示随喜。我们要学会一种随喜的心态,修学随喜功德在佛法中是很重要的。

  以佛陀为榜样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修随喜的功德。首先对佛菩萨所有的善行,和一切功德我们表示随喜,诸佛如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诸佛如来,不是一尊佛、二尊佛,而是整个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他们所做的一切善事和功德,都是我们修学随喜的物件。诸佛菩萨到底有哪些功德呢?普贤菩萨告诉了我们:“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诸佛如来之所以成佛,是从最初发心开始修成的。佛陀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普通人经过修行而成佛的。

  佛教里有这样的一句话:“没有天生的释迦,也没有自然的弥勒”。是说释迦牟尼佛不是生下来就是佛,弥勒菩萨也不是凭白无故就成为菩萨。佛祖释迦牟尼,原先跟我们一样也是凡人。他的父亲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他是他们的太子。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二十说:他的母亲回娘家,路过兰毗尼园的时候,手扶无忧树枝休息时,忽然从右肋生下了他。长大后,像凡人一样娶妻生子,过著世俗生活。从有关史籍上可以知道,他在修道中遍访了当时印度著名的宗教师,最后才摸索出一条解脱人生痛苦的大道,佛陀不是生下来,马上就觉悟成佛的。释迦牟尼这个名字,也是后世佛教徒对他的尊称。释迦,是指释迦族,牟尼是圣者或贤人的意思。合起来的意思是“释迦族中的圣者”。他的真实名字叫悉达多。

  悉达多太子早年的生活很幸福美满,拥有权力、财富,在他十七岁那年,娶了美丽的耶输陀罗公主为妻;她是邻国天臂城主善觉王的长女,窈窕的姿态,像初春的柳絮,秀美的娇容。英俊的太子,美貌的公主,就这样结下了美好的姻缘。生下一个可爱的儿子,名叫罗候罗。有一天,悉达多太子突然抛弃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出家修行去了。关于他出家的年龄,一般资料也不明确。据研究者考证,有的说十九岁,有的说二十九岁。总之出家时很年轻就是了。也许有人会问,他既然生活得这样美满幸福,为什么还要出家呢?这个问题说来话长,要把它讲清楚,《普贤行愿品》要讲得时间就不够了,这里不再多讲。

  这里给大家介绍悉达多修行、证悟的一些经过。他的父母知道悉达多决意出家修行,都十分伤心、难过,想了许多的办法劝阻,都没有改变他出家的决心。只好悄悄派侨陈如等五人跟随他,服侍他,尽到父母最后的心意。

  太子出家成了沙门,托著要饭的食钵,步行向王舍城走去。到了城郊,先没有进城,而是在附近的灵鹫山上找到一处岩洞,作为修道和暂时栖身之地。后来,他又离开那里,四方行脚,寻师访道,在苦行林中苦修六年。这六年的生活经历,是相当困苦的。经文中说:“或日食一麻,或日食一米”,“身形消瘦,有如枯木”。甚至有一次,在尼莲禅河洗澡,因身体虚弱,洗完澡后连爬上河岸的气力都没有了。对六年的苦修结果,他很不满意,觉得根本没有证悟真理。最后,他来到尼莲禅河畔的一棵大毕波罗树下,这毕波罗树是梵文的音译,汉文佛经上还将它译为“阿沛多罗树”,“贝多树”,“阿输陀树”等,都是根据梵文语言而译的。还有的经文将它称作广为人知的名字,即是“菩提树”。为什么叫它“菩提树”呢?“菩提”是梵文的音译,意为觉悟、智慧,后来专指对佛教真理的觉悟。因为释迦牟尼在这棵树证得菩提,觉悟真理。此树因沾圣人之光,被称为“菩提树”。原来的树名在中国反而少为人知。

  菩提树是一种热带的常绿乔木,树籽坚硬圆润,可作念珠;树叶是椭圆形的,叶片非常阔大,树干呈黄白色,异常的高大粗壮。悉达多在这棵树下铺上一束软草,披上坐具作为坐垫,然后以盘腿的姿势坐下来,即“结跏趺坐”。并立下大誓愿说:“不成正觉,不起此座”!由此静静地进入了悟道的沉思。

  悉达多在菩提树下究竟坐了多长时间才悟道呢?经典上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七天七夜,有的说四十九天,这个问题不是我们这里研讨的范围。最后一天的淩晨,他突然抬头望见天上的启明星,心中顿时大彻大悟。这就是佛经上常说的:“释迦尊者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觉悟后的太子,被人们尊称为“佛陀”,也就是“觉者”的意思。

  佛陀觉悟的是什么呢?佛陀初转*轮时,向五比丘讲述了他所领悟的生命的秘密。这就是十二缘生的因果法则的规律。这个内容,是佛陀七天七夜中沉思的主要成果。因为,他破译了生命和宇宙的奥秘,突破了人的理性和思维极限,飞跃到佛的境界。所以,佛也是人修来的。从佛陀出家、修行、证悟,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启示呢?佛陀既然是人修成的,那么我们在坐的每一个人只要修行,也是能够成佛的。禅宗里有的学禅的人,去问祖师,什么是佛?回答:“你就是佛”!你们在坐的人敢不敢承认自己是佛啊?如果你不敢承认自己是佛,你离佛道就远了。《大本涅槃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就是说人人都有成佛的潜能。人人都有成佛的资格,禅宗非常重视这一点。

  “从初发心,为一切智”。佛陀从最初发心修学佛法的时候,就是为了成就一切智。什么叫一切智呢?就是佛陀所成就的一切智慧。佛,是觉悟者或智者,它是梵文的音译。不过佛教中所谓的觉悟,它与通常的理解不同,它是指一种特殊的智慧或觉悟。不是世间一般人的聪明才智可比的,而是指具有断除烦恼和痛苦,证得的智慧,佛教专称这种智慧叫般若智。佛陀就是彻底、圆满、拥有般若智的觉悟者。佛陀跟凡人不同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就是证悟了宇宙人生真相,解脱人生一切的困惑和烦恼。

  “为一切智”就是修道成佛,成就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呢?普贤菩萨说:“勤修福聚,不惜身命”。要想成佛,就要精进修福修慧。佛有二种功德达到圆满,就是福慧达到圆满。我们称佛为两足尊,就是福德和智慧达到了圆满。反过来讲,我们的智慧修得怎么样呢?佛陀成就的智慧,我们尚未开发;至于福德呢?每一个人肯定都有,只是多少的问题。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做过一些善事。福德在修学上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人寿命长、家庭和睦、事业有成、儿女孝顺、人缘好、临命终时死得安祥……这些都是修福德,得到福报的具体的体现。但是世界上的人,不管你当官,还是百万富翁,拥有的福报都是很有限的。而只有佛的福德和智慧是圆满的。但佛陀的功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打开经书能看到许多这样的故事:地脏了,佛陀也会去扫地,看到老比丘老眼昏花,穿针缝衣服眼睛看不清,佛陀帮他穿针缝衣。老比丘感动地说:我不敢劳累您!…

《学佛者的信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