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要記住,在我們的修行中,要經常忏悔,這樣才使我們有一個清淨的人格,才能使你在修學佛法上有所成就。今天時間不早了,就暫講到這裏。合掌,跟我回向:願消叁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第七章、隨喜功德願
複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爲一切智,勤修福智,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密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十方叁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隨喜、不嫉妒
隨、是跟隨、依順、不違背的意思。喜、是歡喜、不恨、不討厭意思。什麼叫隨喜功德呢?凡是別人得到利益,或做了好事,不論大小,不管是看見,或是聽到的,哪怕一絲一毫,如像是自己跟隨他人同做一樣,表示由衷的歡喜,贊歎。如看到別人給希望工程、寺廟捐獻了一萬塊錢,雖然自己沒有這個能力捐獻,但如果你從內心爲他人的這種行爲,表示贊歎,感到高興、歡喜;既使你沒有出一分錢,但是你所得到的功德,跟這個做好事的人,所得到功德是一樣大的。隨喜功德,成本非常低,效益非常大。
有人說,這種功德劃得來,反正我又沒有花一分錢,只是高興一下,這有什麼難的?其實,事情並非這樣簡單。對于一個嫉妒心較重的人來說,恐怕難以做到。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通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如兩家人,在兩對門開了兩家飯館,看見對門顧客多,生意興隆,一天到晚進出顧客量大,但自己這邊的生意十分清淡,一天到晚守在那裏,自然會生起嫉妒,巴不得這個飯店早一天搬走,或是把他的廚師奪過來。還有的人,自己個兒生得矮小,皮膚又黑,天生一付不引人注目的容貌,老大不小的還找不到女朋友,一次戀愛也沒有談過。相反,對門鄰居家的一位小夥子,身體高大魁武,長得英俊,一表人材,只見那些漂亮的姑娘,成天圍繞在他的身邊轉來轉去,有說有笑,就是沒有一個女孩子對他笑笑。那你說,這個人會爲別人高興地起來嗎?我看,很難做到,是不是?所以嫉妒心是修行隨喜功德最大的障礙。
嫉妒心重不能隨喜的例子,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時可見,這裏就不再多說。作爲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來講,要克服自己的嫉妒心理,對別人所做的一切好事,或取得的成就,我們要表示由衷地歡喜,不要說風涼話去打擊別人做好事的積極性,要說贊歎語,使人家高興。如別人有錢,出一萬元修廟、架橋、鋪路什麼的,你可以盡自己的能力,出上十元、五元表示隨喜。我們要學會一種隨喜的心態,修學隨喜功德在佛法中是很重要的。
以佛陀爲榜樣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如來。從初發心,爲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修隨喜的功德。首先對佛菩薩所有的善行,和一切功德我們表示隨喜,諸佛如來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諸佛如來,不是一尊佛、二尊佛,而是整個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他們所做的一切善事和功德,都是我們修學隨喜的物件。諸佛菩薩到底有哪些功德呢?普賢菩薩告訴了我們:“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爲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諸佛如來之所以成佛,是從最初發心開始修成的。佛陀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普通人經過修行而成佛的。
佛教裏有這樣的一句話:“沒有天生的釋迦,也沒有自然的彌勒”。是說釋迦牟尼佛不是生下來就是佛,彌勒菩薩也不是憑白無故就成爲菩薩。佛祖釋迦牟尼,原先跟我們一樣也是凡人。他的父親是迦毗羅衛國的國王淨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他是他們的太子。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二十說:他的母親回娘家,路過蘭毗尼園的時候,手扶無憂樹枝休息時,忽然從右肋生下了他。長大後,像凡人一樣娶妻生子,過著世俗生活。從有關史籍上可以知道,他在修道中遍訪了當時印度著名的宗教師,最後才摸索出一條解脫人生痛苦的大道,佛陀不是生下來,馬上就覺悟成佛的。釋迦牟尼這個名字,也是後世佛教徒對他的尊稱。釋迦,是指釋迦族,牟尼是聖者或賢人的意思。合起來的意思是“釋迦族中的聖者”。他的真實名字叫悉達多。
悉達多太子早年的生活很幸福美滿,擁有權力、財富,在他十七歲那年,娶了美麗的耶輸陀羅公主爲妻;她是鄰國天臂城主善覺王的長女,窈窕的姿態,像初春的柳絮,秀美的嬌容。英俊的太子,美貌的公主,就這樣結下了美好的姻緣。生下一個可愛的兒子,名叫羅候羅。有一天,悉達多太子突然抛棄了幸福美滿的生活,出家修行去了。關于他出家的年齡,一般資料也不明確。據研究者考證,有的說十九歲,有的說二十九歲。總之出家時很年輕就是了。也許有人會問,他既然生活得這樣美滿幸福,爲什麼還要出家呢?這個問題說來話長,要把它講清楚,《普賢行願品》要講得時間就不夠了,這裏不再多講。
這裏給大家介紹悉達多修行、證悟的一些經過。他的父母知道悉達多決意出家修行,都十分傷心、難過,想了許多的辦法勸阻,都沒有改變他出家的決心。只好悄悄派僑陳如等五人跟隨他,服侍他,盡到父母最後的心意。
太子出家成了沙門,托著要飯的食缽,步行向王舍城走去。到了城郊,先沒有進城,而是在附近的靈鹫山上找到一處岩洞,作爲修道和暫時棲身之地。後來,他又離開那裏,四方行腳,尋師訪道,在苦行林中苦修六年。這六年的生活經曆,是相當困苦的。經文中說:“或日食一麻,或日食一米”,“身形消瘦,有如枯木”。甚至有一次,在尼蓮禅河洗澡,因身體虛弱,洗完澡後連爬上河岸的氣力都沒有了。對六年的苦修結果,他很不滿意,覺得根本沒有證悟真理。最後,他來到尼蓮禅河畔的一棵大畢波羅樹下,這畢波羅樹是梵文的音譯,漢文佛經上還將它譯爲“阿沛多羅樹”,“貝多樹”,“阿輸陀樹”等,都是根據梵文語言而譯的。還有的經文將它稱作廣爲人知的名字,即是“菩提樹”。爲什麼叫它“菩提樹”呢?“菩提”是梵文的音譯,意爲覺悟、智慧,後來專指對佛教真理的覺悟。因爲釋迦牟尼在這棵樹證得菩提,覺悟真理。此樹因沾聖人之光,被稱爲“菩提樹”。原來的樹名在中國反而少爲人知。
菩提樹是一種熱帶的常綠喬木,樹籽堅硬圓潤,可作念珠;樹葉是橢圓形的,葉片非常闊大,樹幹呈黃白色,異常的高大粗壯。悉達多在這棵樹下鋪上一束軟草,披上坐具作爲坐墊,然後以盤腿的姿勢坐下來,即“結跏趺坐”。並立下大誓願說:“不成正覺,不起此座”!由此靜靜地進入了悟道的沈思。
悉達多在菩提樹下究竟坐了多長時間才悟道呢?經典上說法不一,有的說是七天七夜,有的說四十九天,這個問題不是我們這裏研討的範圍。最後一天的淩晨,他突然擡頭望見天上的啓明星,心中頓時大徹大悟。這就是佛經上常說的:“釋迦尊者菩提樹下睹明星悟道”。覺悟後的太子,被人們尊稱爲“佛陀”,也就是“覺者”的意思。
佛陀覺悟的是什麼呢?佛陀初轉*輪時,向五比丘講述了他所領悟的生命的秘密。這就是十二緣生的因果法則的規律。這個內容,是佛陀七天七夜中沈思的主要成果。因爲,他破譯了生命和宇宙的奧秘,突破了人的理性和思維極限,飛躍到佛的境界。所以,佛也是人修來的。從佛陀出家、修行、證悟,給我們一個什麼樣的啓示呢?佛陀既然是人修成的,那麼我們在坐的每一個人只要修行,也是能夠成佛的。禅宗裏有的學禅的人,去問祖師,什麼是佛?回答:“你就是佛”!你們在坐的人敢不敢承認自己是佛啊?如果你不敢承認自己是佛,你離佛道就遠了。《大本涅槃經》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就是說人人都有成佛的潛能。人人都有成佛的資格,禅宗非常重視這一點。
“從初發心,爲一切智”。佛陀從最初發心修學佛法的時候,就是爲了成就一切智。什麼叫一切智呢?就是佛陀所成就的一切智慧。佛,是覺悟者或智者,它是梵文的音譯。不過佛教中所謂的覺悟,它與通常的理解不同,它是指一種特殊的智慧或覺悟。不是世間一般人的聰明才智可比的,而是指具有斷除煩惱和痛苦,證得的智慧,佛教專稱這種智慧叫般若智。佛陀就是徹底、圓滿、擁有般若智的覺悟者。佛陀跟凡人不同的最大特點是什麼呢?就是證悟了宇宙人生真相,解脫人生一切的困惑和煩惱。
“爲一切智”就是修道成佛,成就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是從哪裏來的呢?普賢菩薩說:“勤修福聚,不惜身命”。要想成佛,就要精進修福修慧。佛有二種功德達到圓滿,就是福慧達到圓滿。我們稱佛爲兩足尊,就是福德和智慧達到了圓滿。反過來講,我們的智慧修得怎麼樣呢?佛陀成就的智慧,我們尚未開發;至于福德呢?每一個人肯定都有,只是多少的問題。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做過一些善事。福德在修學上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個人壽命長、家庭和睦、事業有成、兒女孝順、人緣好、臨命終時死得安祥……這些都是修福德,得到福報的具體的體現。但是世界上的人,不管你當官,還是百萬富翁,擁有的福報都是很有限的。而只有佛的福德和智慧是圓滿的。但佛陀的功德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打開經書能看到許多這樣的故事:地髒了,佛陀也會去掃地,看到老比丘老眼昏花,穿針縫衣服眼睛看不清,佛陀幫他穿針縫衣。老比丘感動地說:我不敢勞累您!…
《學佛者的信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