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者的信念▪P2

  ..續本文上一頁普賢行願品》中第八大願:“常隨佛學”,就是要向佛、菩薩學習。佛怎樣修行度衆生,我們也怎樣去修行,去度衆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有成佛的資糧。我們才有可能成佛,才有可能成爲菩薩。

  本經在佛教中的地位及來曆

  《普賢行願品》屬于《華嚴經》中的一品。《華嚴經》是佛教中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被稱爲經中之王。《華嚴經》的境界是非常高深的,對于我們凡夫來講,這種境界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所謂不可思議,就是說不可以用我們的思維可以想像得到的。爲什麼不可以想像呢?原因就是它是佛的境界。佛陀把自己證得成佛的境界和盤托出,我們凡人要去理解它,自然就比較困難了。

  我們現在學的《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入法界品》的一品。在這部經裏有這樣一個故事:就是大家熟悉的“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在座的不知是否注意到,觀音菩薩身邊有兩個小孩,一個是善財童子,另一個是龍女。我現在給大家講的這部經,跟善財童子的關系非常密切。據《華嚴經》記載:在印度福德城裏有一位長者,他是福德城裏的大企業家。家財萬貫,平時樂善好施。可是有一件令他很苦惱的事,就是他們已經四十幾歲了,還沒有孩子。後來終于生了一個孩子。孩子出世之後,他家裏的財物日益巨增,生意很順利,財富一下就翻了幾翻。福德長者感到這個孩子的來曆不凡。印度人非常迷信看相,就請了一個看相先生,來給孩子看看。看相先生告訴福德長者:你家財寶的來源與這個孩子的出世有很大的關系。因爲這個孩子的福報非常大!隨著他的出世,你們家的福報也將會越來越大,所以就給這個小孩取名爲善財(善財就是很能生財的意思)。

  善財童子眼看一天天長大了,雖然他家裏很有錢,但他對錢一點也不感興趣。他考慮的是尋找人生的歸宿,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以及如何擺脫生老病死這些問題。他想雖然自己很富有,但世界上還有很多人很窮,很痛苦。應該怎樣去幫助這些人,把他們從痛苦的深淵裏解脫出來。光有錢財,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比如說你看見一個窮人,你給他二百塊錢,但是用完之後,又怎樣呢?明天再給他一千塊,但一千塊也會很快用完的,還是不能解決問題。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他們雖然很有錢,但他們生活得並不幸福。你們說是不是?所以,善財童子想探求徹底解決人生困惑和痛苦的真理。

  就在這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到福德城裏來弘揚佛法。善財童子聽聞佛法後,找到了解決人生問題的最好途徑。當文殊菩薩講完法後,他就對文殊師利菩薩說:“我現在要發菩提心,要解脫生死,想幫助世界上的人們擺脫痛苦,但我不懂得應該怎樣修”?文殊師利告訴他:“如果你要想修行,那就要參訪善知識”。善知識是最好的老師,在我們修學佛法中參訪善知識非常重要。參訪善知識的好處是什麼呢?因爲只有親近善知識,我們才能聽聞正法,才能走入修學佛法的正道。假如你遇不到善知識指導的話,你有可能會誤入歧途的。善財童子聽了文殊菩薩的話以後,他參訪了很多的善知識,這就是平常所說的“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善財童子的修學過程,便是我們修學佛法的典範。

  在“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中,最早參訪的一位老師是文殊師利。最後參訪的一位善知識是普賢菩薩。他參訪普賢後,普賢菩薩告訴他:“我修行成佛法門的具體內容就是十大願王”。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不僅適合善財童子修學,也是我們在座每一位修學佛法的最好法門。關于這部經典在佛教中的地位和來曆,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裏。

  本經的翻譯

  《普賢行願品》屬于《華嚴經》。《華嚴經》在中國佛教史上有過叁次翻譯。第一次是在東晉,當時印度高僧佛陀跋陀羅,他帶來了《華嚴經》的梵本,把它翻譯出來,他翻的《華嚴經》一共有60卷,34品,又稱《晉譯華嚴》或《六十華嚴》。到了唐代,從西域傳來資訊,《晉譯華嚴》只相當于梵本的叁萬多偈,不是全本,說于阗有更全的本,于是武則天專門派人前往于阗尋訪該經梵本,並聘請譯經人。使者在于阗果然找到梵本,並請到高僧實叉難陀一同返回長安。武則天爲實叉難陀組織了專門的譯場,動筆翻譯的那天,武則天親自參加,擔任筆受。這次翻譯出來的是第二個本子,共80卷,39品,又稱《唐譯華嚴》或《八十華嚴》。可是奇怪的是《六十華嚴》也好,《八十華嚴》也罷,裏面卻沒有《普賢行願品》的內容。

  唐貞元年間,又來了一位叫般若的法師,他是從印度來的。他對《華嚴經》又重新翻譯。他翻譯的是《入法界品》,共有40卷,故稱《四十華嚴》。般若翻譯的《四十華嚴》中,最後一品就是《普賢行願品》。如果我們想從《華嚴經》裏找《普賢行願品》內容,也只能在《四十華嚴》裏才能找到。

  釋經題

  這部經的題目很長,全稱爲《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一部經典的題目,對于我們理解該經,往往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但是有很多的讀者,不太重視經的名稱。其實,經的題目與經文的內容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普賢行願品》是出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中。這部經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呢?它是佛陀進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時說的。佛,是梵語佛陀,在這裏主要指釋迦牟尼佛陀,他是一位覺者、智者。“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是什麼意思呢?不可思議,是超越了我們凡人的思維,就是說,佛的境界是不可以用我們凡人的思想去想像,也無法用世間的語言去描述的。“解脫境界”是說已經斷除了煩惱和痛苦,已經了脫生死,永遠不會再到生死裏面去流轉。另外,解脫有二種意思:一是心解脫,二是慧解脫。心解脫,是說心裏沒有任何痛苦煩惱;慧解脫,是說在思想知見已經成就般若智,不會被世間一切現象所迷惑、所困擾。

  “普賢行願品”,一部經典是由很多品組成的。品就像我們現在一般著作裏的章節。這一品是《普賢行願品》。這一品的經文是說普賢菩薩發的十大願王,而不是說其他的別的事情,所以可以單獨立爲一品。願是普賢菩薩發的,發了願以後,普賢又按自己的發心去修行,所以叫做普賢行願。

  在中國佛教裏有四大菩薩: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四位菩薩的道場成了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山觀音的道場在普陀山;地藏王的道場在九華山;普賢的道場在峨嵋山;文殊師利的道場在五臺山。這四位大菩薩中,觀音代表大慈大悲:一是無緣大慈,另一個是同體大悲。無緣就是沒有任何條件的去幫助別人,慈就是給你快樂,無條件的給你快樂;悲,是拔苦的意思,同體,是把自己與衆生看作是一個整體,把衆生的痛苦看作是我的痛苦,衆生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衆生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如果我們在坐的人都有這種精神!那麼,我們大家都是菩薩啦!文殊師利代表智慧,智慧在修學佛法裏非常重要。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爲了成佛。成佛,其實是智慧的成就。在坐的各位,你們想不想成佛啊?

  記得拿破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他不是一個好士兵”。那麼,我說:“一個不想成佛的人,他不是一個佛的好弟子”。你們說不想成佛的人,他是不是佛的好弟子呢(聽衆回答:不是!)?這就對了嘛!看來大家還是想當佛的好弟子?說明你們大家還是願意成佛的嘛!大家都想成佛當然是好事。不過,成佛要具備成佛的資糧,換句話說要具備成佛的條件。我們要學習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我們要學大行普賢的十大願王。大行:不是幫助一兩個人,而是要幫助一切人,要以一切衆生作爲我們幫助的物件。

  我們學《普賢行願品》就是要學普賢的“願”和“行”,行和願如鳥的雙翼,車的兩輪,缺一不可。因爲沒有宏大而正確的“願”,“行”就很盲目,你在修行上就沒有方向和目標可循。但是如果光是發願,而沒有實際行動,發心只是一句空話。因此,我們在學習《普賢行願品》時,特別要注意行持。我們只要按照自己的發心,用具體的實際行動去實踐普賢願王,才能功德圓滿,最終成佛!

  本經的組織與內容

  學習一部經典,了解它的組織和內容,有利于把握其整體,及其思想脈絡。《普賢行願品》它的內容大體上來說,主要包括二個方面:一是長行,二是偈頌。長行是前面散文部分,偈頌是後面詩歌部分。偈頌基本上重覆長行的內容,但它的重覆並不完全相同,在語言上表現的比較精煉,而內容方面還有一些新意。《普賢行願品》的整體內容,主要是由十大願王組成。十大願王是:“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普賢行願品》,主要是由以上十個問題組成的。

  第二章、序分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稱贊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爲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

  菩薩的資格考察

  一般經典的開頭,總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什麼地方、幹什麼。可是《普賢行願品》沒有這個開頭。爲什麼沒有呢?前面講過,這部經是《華嚴經》中的一品,一個部分,我們現在是從中間開始的,不是開頭。這一段經文有點序分的味道,先把一種一種的行願說出來,後邊依次解說,像是一本書籍的總目。

  “爾時”,是指佛陀說法的那個時候。“菩薩摩诃薩”,是梵語。菩薩是覺悟的有情,不但自己覺悟了,也要使衆生覺悟。菩薩摩诃薩,是指大菩薩。菩薩與阿羅漢的區…

《學佛者的信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