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的禅修▪P3

  ..續本文上一頁捱餓,而我們的手也會完好。

   一開始,我們是定義上的初機者,我們不是那麼成熟、有基礎,那麼高階,這表示別人還會影響我們。如果我們自己很脆弱,卻要去幫助酒瘾、藥瘾的人,我們可能自己變成有酒瘾、藥瘾。藥瘾者會說,“別傻了,這沒什麼,只是一些葉子,像是玫瑰花瓣,你喜歡聞玫瑰花,不是嗎?吸吸看,它會讓你感覺很好、很放松。” 如果你想幫忙這個人,你就想要繼續有禮貌的對待他們,最後,你就會嘗試一些,結果喜歡上它,最後,你就去買你自己的毒品,上瘾了。

   這事會發生在脆弱的人身上。當然,一旦我們成熟了、穩定了,而且有自信,我們就可以去幫助這樣的人。我們可以幫助他們成爲好人,也許像社工人員之類的,幫派份子事實上可以成爲很好的社工人員,他們認識很多人,而且知道如何和這些人相處。重塑幫派份子,可以使他們成爲最好的社工人員,他們精力充沛。當我們自己准備好了,我們就可以試著讓這類事情發生;如果沒准備好就去做,想要重塑幫派份子,結果我們可能變成和他們一樣。這個忠告要我們遠離惡友,確實是非常聰明。

   當你夠成熟,可以轉化與你互動的人,情況就不同了,不過,你的動機和行爲仍然要是正向的。動機與行爲的結合,可以探討的非常深入。你有好的動機,卻做出壞的行爲;或是你有壞的動機,卻做出好的行爲。初機者的行爲與動機都要是正向的。初機者,不能爲達目的不擇手段(目的不能決定手段)。然而,一旦你已成熟,你可以轉化與惡友的互動,目的就可以決定手段。如果你的動機是善的,你的結果就一定是善的,所以,成熟者可以做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負面的行爲。要適當的做這些行爲,你必須非常清楚、明白會發生什麼事,否則結果就不能爲手段辯護。

   我們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達到這個次第。有個目的決定手段的例子,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生的故事。在他過去生裏,有一世,他是一位商船上的水手,他的名字叫做“勇敢的水手”(藏文Tepon Nying-tob-chan)。船上大約四、五百人,他們遠渡重洋,搜集珍貴物品,船上裝滿寶藏,他們正在返家的途中。那是一個長途旅程,他們已經快要到家,但船上有個人,偷走了大半的物品,放在救生艇上,開始在大船船身鑿洞,他的名字叫“帶矛的壞人”(藏文Dung-thung-chan),我想他是用短矛在船身鑿洞。他計劃要把船弄沈,殺死所有船上的人,自己逃到載滿寶物的救生艇上。

   佛的前世具有神通力,他看到即將發生什麼事,他心想,“如果我不阻止這個人,他就會成爲殺死四、五百人的凶手,如果我阻止他,他就會殺死我,他還是會鑿洞,這樣不能幫助他人。” 這些他都想過了,最後決定殺死這個人,以拯救其它四、五百人,而且阻止這個人變成殺手,這個大謀殺者,可能已經開始在船身鑿洞,只是船板太厚,他還沒鑿穿。佛的前世,跟他打起來,未能阻止他,最後只好殺了他。這個行爲仍然被認爲是菩薩行,因爲那不是出于自私的,是爲了挽救四、五百人的性命,以及讓這個人免于變成殺手。佛的前世,這個殺人的業果,會讓他下到地獄,但他接受這個結果,以幫助這個將成爲殺手的人,和船上的犧牲者。即使是基于無私的動機,他的業果仍不能免,但他犧牲了自己。

   這個故事,出自釋迦牟尼佛本生傳,告訴我們只有在最極端、殊勝、無私的狀況下,目的才能決定手段。我不知道各位如何,但我想我自己,最少要花好幾輩子,才能達到那樣的境界,做像那樣的事情。除非我們達到那個境界,否則當我們仍然是初機者的時候,目的是不能決定手段的。我們的手段、行爲,和我們的動機,都必須是正向的。如果我們遇到的情境,看起來是要用負面的手段,才能達到正向的結果,那麼,我們必須停下來,非常小心的思考。只有行爲與動機都是正向的,我們才去做。

   這是最後一個忠告,要我們如何不在染汙、神經質的火上加油,以及如何在“止”的禅修上能夠成功。現在我們應該仔細的來看,怎麼樣實修“止”。我們的心的本質與佛──完全與無限──相同,但在修“止”的時候,我們不討論這些,因爲此刻我們的容量還非常小。超過某個距離我就看不清楚,我需要眼鏡。如果我不戴眼鏡,就看不清楚我面前的人的面部細節,我可以看見他們的輪廓,但看不見他們的嘴或眼──他們很像現代藝術。我的容量像這樣,是很有限的。我只能聽見某個距離內的聲音。我不能嘗到任何東西的味道,直到它放入我的嘴巴。我不能知覺到任何不可知覺的東西,我只能知覺到有二元參考點的東西。只有在物體對我有參照點、我能經驗到它、對它有知識的時候,我才能知覺到它們。超越此,我就不能知覺到任何東西。我不能想象我想象不到的事,但這並不表示我想象不到的事,就不存在。我不知道過去,我不知道未來,我甚至不知道現在的每一件事。我只是表相上的知道此刻的事物片段。你知道現在的一切嗎?

   像這樣,此刻,你的無限潛能還沒顯現太多,但是,當我們“止”的修持進步的時候,我們的容量就會擴張。我們的知覺能力就會增加,就像是倒立圓錐的圓周:底部小,愈向上愈大。“止”的進步,由欲界、色界、無色界依次第向上發展,直到最後的“止”──安住──的境界是完全的止息。此刻我們的身體還在欲界,人類屬于欲界,許多神祇也在欲界。有些神祇在很高層,但仍屬欲界神祇。欲界之上,在天界裏面,還可以分爲色界和無色界。“止”的禅修者,心靈境界可以達到色界與無色界,雖然還是欲界的身型,但可以達到無色界的最高次第。證悟佛果,又在這些最高境界之上,我們要把這些已降服之心的次第,擺到一邊,而只專注在佛果上。

   我們要重視一點,這也是“止”的禅修最重要的一面,就是身體的姿勢。正確的身體姿勢有七個要點,叫做“毗盧遮那佛七支坐法”(毗盧遮那佛,藏文Namba Nangdze,梵文Vairochana,又譯作大日如來佛)。對于這七個要點,我們應該再加上一個注意的焦點──呼吸,成爲八個修“止”的要點:七個身體的姿勢(Seven Points of Meditation Posture)和呼吸。

   心也有四件特別需要注意的事,心的四個“觀察”,藏語稱爲“彌巴”(mikpa)。這是關鍵,因爲只有正確的身體姿勢,不能讓“止”的禅修完整,觀察心的狀態是很重要的。這四種狀態的第一個是“遍觀察”,心遍滿一切,就像虛空一般,它含容一切。培養這種專注,意思是要“止”的禅修者,對廣大的一切,有基本的關照。

   第二個要觀察的是“淨觀察”,藏語稱爲“切巴南炯”(chepa namjong),“切巴”是觀察、理性分析的意思,“南炯”的意思是淨化。這個意思,舉例來說,仔細觀察能引起我們欲望的東西,像是我們可能執著金錢、權力、古董、人、聲譽、好運等等,我們要小心審視,這些東西是否真正具有我們所認爲的價值。我們以審視古董爲例,如果你覺得古董很有價值,我給你一個不可思議的古董──一個手掌量的黏土,天然的、沒人造作它,但它有十億乘十億年之久,這是你能找到最古的黏土,可惜它並不值多少錢。

   另一個我們實在執者的是我們的身體,照顧我們的身體是可以,我們讓它看起來光鮮亮麗,但我們也要記起它只是肉、神經、血、皮膚、骨頭、頭髪、髓等等組成的。如果我們不記得這個美麗、幹淨外表之下的是什麼,我們就會因爲照顧它而變得神經質。我們就會執著它,結果就會有欲望和貪婪,這樣是不健康的。如果我們知道身體的真實是什麼,我們雖仍有欲望和執著,但至少會是清楚、誠實的。

   透過審視,我們對于金錢、人、權力等等,就不會神經質。洞察真相,可以馴服我們的五毒。洞察我們跟事物間的關系,我們就會比較敏銳,我們就可以遠離錯覺,不再産生錯覺。經驗一個錯覺已經足夠,如果我們對經驗到的錯覺又再生錯覺,那麼,我們從一個錯覺又可以引伸出多個錯覺。透過雙重或叁重的錯覺,我們看事情,就會將自己埋在輪回中,愈埋愈深。當我們經驗到一個錯覺──例如,現象界──我們尚可自娛,當我們對這個錯覺再生錯覺時,我們就會變得神經質,在輪回中我們愈埋愈深,愈埋愈深。因此,“淨觀察”非常重要。

   當你了解了錯覺的實相,到達最高次第時,你就會開始像密勒日巴一般的修持,對什麼都不再執著,即使連對食物和水都不執著。雖然,我不能鼓勵你們這樣修持,因爲我做不到像這樣的修持。但我願意鼓勵你們這樣修持,不過我感覺有點怪怪的,如果我自己沒做,卻鼓勵你們做。除非你完完全全的誓願要這麼修持,否則是很困難的。如果你承許了,那就很簡單。當你承許要像射殺母鹿的商人一樣的話,你會說,“喔,我的天,我做了什麼事?” 也許他不是這樣說,而是說,“喔,我佛慈悲,我做了什麼恐怖的事?”然後丟掉你的槍,跑走,將一切抛諸腦後。

   那商人或許留下了一堆混亂,那羣與他一起的人,根本搞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他的離開,會爲那些人製造問題。不過,我仍然不認爲他會考慮到這些,他作了果斷的決定,不執著任何東西。他的決定幹淨的像用斧頭切奶油一樣,不沾帶任何東西,他離開了。如果我們也像這樣下決心,我們就能這樣的修持,若沒有這樣的決心,是辦不到的。

   第叁個要觀察的是我們應該知道的事,“所緣觀”(藏語kepa mikpa)即觀“知的對象”。我們該知道的事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十二因緣(Twelve interdependent origination)、般若波羅密,和五蘊。知道這些,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個要觀察的對象是“滅盡觀”(藏文nyonmong namjong ki mikpa),即“痛苦已經完全滅盡”,這裏指的是,修「止」本身也都淨化的時候。這是當我們在做一些基本修持,例如,專注在四聖谛十六行相上,透過修持,我們完全了解它們的意義,那麼,我們就不可能不成就“止”。

   所以,我們要觀察的對象有四個,第一個是“遍觀察”;第二個“淨觀察”需要一點分析;第叁個“所緣觀”是可認識的對象;第四個是“滅盡觀”,是已淨化。這四個當中的每一項都很重要,它們都是修“止”拼圖中的一塊。還有,試著去做,而且記得,我們所談的重點是禅修,不是商人、獵人獲致證悟,也不是搶匪念祈禱文,這是在講禅修。有時候,教學穿插故事,就忘記了原先的主題。

  

  

《止的禅修》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