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先专注在一切事物皆是空性的修持上,这是“止”的禅修,然后去看它的明性,就是“观”的禅修。在金刚乘里面,我们首先谈到要安住,然后是显现、化现,一样的,这是指“止”的禅修和“观”的禅修。像这样,“止”和“观”实际上就是禅修的定义。即使是非常殊胜的禅修,像是“大手印”直接禅修心的自性;或是大圆满,直接禅修“知”(藏文rigpa),都仍属于“观”的禅修。然而,它们已属于最高次第的“观”的禅修,为了要达到那个成果,我们必须以殊胜的“止”的禅修,做为基础。
止
运用一些特殊的技巧,像是将注意力专注在呼吸上,或专注在殊胜的对象物上诸如真实佛像或观想的佛像,像这样的“止”的禅修,能让我们保持在安定的状态。除了专注的对象物之外,其它的消融殆尽,任何生起的念头都变成是次要的。例如,在你看书的时候,也很容易被吸引,变成像这样。如果你专注某个句子上面──多么清晰、多么美丽──你被书吸引,其余的世界,好像都消失了一般。当然,这是你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看书,如果你以很放松的心情看书,一句接一句,这就是一种“止”。如果你用这样的方式来阅读,那么每个字的意思,都会清晰的浮现在你面前,整本书从头尾,一页又一页,你都了解它的意思──这就像是“观”。这是很简单的例子,但可以作为解释“止”和“观”的一个简便的方法。
禅修时,透过呼吸或其它技巧,我们能够达到“止”的状态,且维持这个状态在觉性当中。这可不像是有人拿着锤子敲我们的头,要我们不起妄念。我们自然的不会有那么多的妄念,而且变得清明。当我们有了止和明,念头就自来自去。旧的念头逝去,新的念头生起,就像是呼吸一样,他们来,他们去。
能够安住,本身就是“止”。而保持住觉性,就是“观”。心不定、没有“止”的时候,无法有效率的运作。这就像是蜡烛,如果风吹蜡烛,它就没办法清晰、明亮的燃烧。没有风吹,蜡烛清晰、明亮。我们的心也是一样的,当它安定的时候,效率会加倍。当心不定的时候,就会散漫、神经质。我们建造自己的囚刑室,我们为自己创造不是问题的问题。虽然,我们不是故意要这么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的心不安定、不清明。
有本法教描述这个过程,众生在轮回里,就像蚕筑茧一样,牠们将被活生生的煮死在里面。蚕筑自己的茧是这么的有效率,当人们数以百计的捡起它们放入沸水,它们连逃都来不及,活活被煮死。这也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我们用五毒等在筑我们的茧,我们在轮回中被烹煮。当我们死在茧里,我们就再造一个新的──再造、再造、再造。“止”让我们了解这些,停止再去造任何一个茧。至少,我们可以让自己变得比较自由。我们努力让自己变得自由,我们这么做,动机不是希求、恐惧,或嫉妒,而是出自真正的悲心和虔诚心。我们寻求自由,是为了让所有的众生,免于作茧自缚的痛苦。心有“止”就能有效率,没有“止”就比较没效率。
很多教本都提到,修持的道路,是要先修“止”,再修“观”,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藏文changchub Lam chi Dronme)就是其中一例。教本里阿底峡还说,如果我们不去除染污的因与缘,即使我们禅修1000年,我们也永远不能达到真正“止”的状态。他承认“止”是重要的,但他说,如果我们真正希望心能安定,我们就必须断除这些散漫的因与缘。
如果我们不去除这些因与缘,只是做“止”的禅修,我们只能让心暂时安住,但这只像是压力管理而已,我们的心,是没办法达到真正的“止”的。心暂时安定,又被其它事搅乱,再安定下来,然后再被打断。为各位举个例子,这个例子听起来,我有点伪善,因为我体重过重。不过,不管怎样,这好像一个人,吃了很多垃圾食物,变得肥胖,于是进行减肥,变瘦了,然后他又开始吃一堆垃圾食物。有点像是变胖、变瘦,然后再变胖、变瘦。
我并不担心过胖,有时膝盖或心藏会觉得负荷过重,除此之外,我通常觉得很稳重、踏实。要吹很强的飓风,才能将我举起,我不必担心要抓紧什么东西。但大约十五年前,我在夏威夷住了三个月,当时每天早上会有人带我到海边散步。他来接我,开车到海边,在海边我们会先做一些暖身运动,然后慢跑三公里。第一天我们还慢跑不完一公里,但到我要离开前,我已经能慢跑五、六公里。慢跑完之后,我们会到岸边一家五星级旅馆,吃「祝福蛋」(Benedict eggs)。「祝福蛋」是白面包夹蛋和奶酪,每一种都可以让你增胖,我还喝咖啡加纯奶精。之后回家,住处的人已经在等我吃早餐,我照吃不误!那是十五年前的事,我感觉像是昨天。当时所做的事,完全像是我刚刚的描述──做、不做;做、不做。
修“止”来舒缓压力让心情平静,没有什么不对,这样做是好事。但要达到真正的“止”,就同时需要对治染污。污染像是火,我们造作的恶业像是燃料,加入这个火。如果我们停止供给燃料,火势就会减低。同理,我们的五毒是由造恶业,例如十恶业,来供给燃料。如果我们斩断恶业,从事善业,像十善业,那么我们每天修“止”,就会真正的进步。
就像是走三公里的路,然后吃健康的食物。而不是吃两顿早餐、中餐、晚餐,中间还吃点心。这像是不吃点心,然后一周只吃一次「祝福蛋」。我喜欢「祝福蛋」的名字,因为法文的加持,就是benediction(「祝福」)这个字,所以「加持蛋」的意思就浮现在我脑海里,看到菜单上,就想试它一次,味道很好,此后,我看都不看菜单,就点「祝福蛋」。我甚至不知道Benedict与benediction的意思、拼字是不是相同,但我听起来像是加持过的蛋,或是受加持过的鸡,我们还是夺了鸡的蛋,这不太好,不是吗?
为了让“止”不衰退,阿底峡尊者告诉我们,身为一个初机者应如何一步步的修持,有些其它的教本,也强调同样的重点。我想此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看成是初机者,我们也许不是刚刚开始学习的初机者,但仍然是个初机者。即使我们不是初机者,但假设我们是,比较安全。就算我们不是初机者,从头开始也不是问题;但如果我们是初机者,我们跳到前面去,是没有什么帮助的,我们会做错很多地方。印度有一个交通号志,“迟到比永远到不了要好”,最近比较少看到这种牌子,以前到处都是。意思是我们宁可车开的慢一点,晚一点抵达目的地,而不要开快车,永远到不了,这可以给迟到一个很好的借口。刚开始禅修是一样的,最好把过去做过的复习一遍,而不要跳过某段或完全遗漏某段。每天虔诚的念一百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没有什么不对,我们每念一遍,它的意义就会愈来愈深、愈来愈殊胜。但是,唯有在我们证悟成佛之后,我们才能真正圆满的持诵三皈依。
依据阿底峡尊者和大师们的开示,一个初机者,(1)首先,要有一个利于禅修的环境,意思是在家里要有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让我们可以修“止”,这点是很重要的。(2)第二点则是让自己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意思不是要我们不可以有任何野心、兴趣或嗜好,而是要降低这些,聪明的来运用时间。人类几乎活不过一百岁,我们到八、九十岁的时候,就很需要时间休息。如果你活得够久的话,你可以一直禅修到一百一十岁,那会是相当稳定、安静的生活。我们必须在这之前,就学习、修持这一切,到了那个年龄,我们才能继续,意思是我们现在就应断除贪着。(3)接下来他劝告我们,要断除一切不必要的活动。对于这一点,我自己是努力做到愈有效率愈好。我把事情分为:什么是我想要的,什么是我有的,什么是我需要的。这是三个很简单的想法,什么是我想要的,什么是我有的,什么是我需要的。我想要的相当多,但是,当我真正去看什么是我需要的,那就不太多了。然而,当我看我有什么,有些是我有的,超过我所需的;有些则是我有的,少于我所需的。透过三种归类,我就能够去处理那些我没有的,并将过剩的东西转作最有效的运用。我绝不能说,我已经出离了每件事物,我吃早餐,我吃中餐,我吃晚餐,而且我喜欢吃好的东西。我不喜欢吃坏的食物,因为那样我会生病,就得去看医生,等病痊愈,那要花一段时间、精力和金钱。我喜欢开舒适的车,我不喜欢开车开一小时,就得休息两小时才能再开动。你们看到,我并不是生活的和密勒日巴一样。但我确实是遵循着这个原则:什么是我想要的,什么是我有的,什么是我需要的。把事情分为这三类,对我很有帮助。
当然,很多做事情的方法,受到我上师的影响,但这个想法不是教学来的。这是我自己处理生活的方法,不是依据任何特殊的教本。我不想把这个观念插进去,而污染了传承。我只是和各位分享我的人生经验,我的生活技巧。我不能说我总是成功的,有时我成功,有时我失败,但我尽力做到最好。它帮我舍弃不必要的活动,我想做的事很多,我的点子也很多,我过去有更多的点子,但我慢慢的减少这些点子。有些甚至已经跟我毫无关系,有些事情我得照料,有些事情已经由他人来接手,所以我根本不必再做。有些是我的责任,没有别人在做,所以我必须做。 (4)下一个对于修“止”有帮助的,是远离恶友。记得我在一开始的时候说过,这是针对初机者说的,初机者应该远离恶友。恶友是指有坏习惯的人──罔顾一切、无情、无悲心、神经质的人,我们应该为他们祈祷,将功德回向给他们,但如果你再多做其它事的话,你就会陷入他们的问题,把自己拖累。和他们相处的方式,要像喂老虎一样,把门打开,把肉放下,把门关上,然后跑开。如果你这样喂老虎,它就不会…
《止的禅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