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的禅修▪P2

  ..續本文上一頁先專注在一切事物皆是空性的修持上,這是“止”的禅修,然後去看它的明性,就是“觀”的禅修。在金剛乘裏面,我們首先談到要安住,然後是顯現、化現,一樣的,這是指“止”的禅修和“觀”的禅修。像這樣,“止”和“觀”實際上就是禅修的定義。即使是非常殊勝的禅修,像是“大手印”直接禅修心的自性;或是大圓滿,直接禅修“知”(藏文rigpa),都仍屬于“觀”的禅修。然而,它們已屬于最高次第的“觀”的禅修,爲了要達到那個成果,我們必須以殊勝的“止”的禅修,做爲基礎。

  止

   運用一些特殊的技巧,像是將注意力專注在呼吸上,或專注在殊勝的對象物上諸如真實佛像或觀想的佛像,像這樣的“止”的禅修,能讓我們保持在安定的狀態。除了專注的對象物之外,其它的消融殆盡,任何生起的念頭都變成是次要的。例如,在你看書的時候,也很容易被吸引,變成像這樣。如果你專注某個句子上面──多麼清晰、多麼美麗──你被書吸引,其余的世界,好像都消失了一般。當然,這是你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看書,如果你以很放松的心情看書,一句接一句,這就是一種“止”。如果你用這樣的方式來閱讀,那麼每個字的意思,都會清晰的浮現在你面前,整本書從頭尾,一頁又一頁,你都了解它的意思──這就像是“觀”。這是很簡單的例子,但可以作爲解釋“止”和“觀”的一個簡便的方法。

   禅修時,透過呼吸或其它技巧,我們能夠達到“止”的狀態,且維持這個狀態在覺性當中。這可不像是有人拿著錘子敲我們的頭,要我們不起妄念。我們自然的不會有那麼多的妄念,而且變得清明。當我們有了止和明,念頭就自來自去。舊的念頭逝去,新的念頭生起,就像是呼吸一樣,他們來,他們去。

   能夠安住,本身就是“止”。而保持住覺性,就是“觀”。心不定、沒有“止”的時候,無法有效率的運作。這就像是蠟燭,如果風吹蠟燭,它就沒辦法清晰、明亮的燃燒。沒有風吹,蠟燭清晰、明亮。我們的心也是一樣的,當它安定的時候,效率會加倍。當心不定的時候,就會散漫、神經質。我們建造自己的囚刑室,我們爲自己創造不是問題的問題。雖然,我們不是故意要這麼做,之所以如此,是因爲我們的心不安定、不清明。

   有本法教描述這個過程,衆生在輪回裏,就像蠶築繭一樣,牠們將被活生生的煮死在裏面。蠶築自己的繭是這麼的有效率,當人們數以百計的撿起它們放入沸水,它們連逃都來不及,活活被煮死。這也是我們正在做的事。我們用五毒等在築我們的繭,我們在輪回中被烹煮。當我們死在繭裏,我們就再造一個新的──再造、再造、再造。“止”讓我們了解這些,停止再去造任何一個繭。至少,我們可以讓自己變得比較自由。我們努力讓自己變得自由,我們這麼做,動機不是希求、恐懼,或嫉妒,而是出自真正的悲心和虔誠心。我們尋求自由,是爲了讓所有的衆生,免于作繭自縛的痛苦。心有“止”就能有效率,沒有“止”就比較沒效率。

   很多教本都提到,修持的道路,是要先修“止”,再修“觀”,阿底峽的《菩提道燈》(藏文changchub Lam chi Dronme)就是其中一例。教本裏阿底峽還說,如果我們不去除染汙的因與緣,即使我們禅修1000年,我們也永遠不能達到真正“止”的狀態。他承認“止”是重要的,但他說,如果我們真正希望心能安定,我們就必須斷除這些散漫的因與緣。

   如果我們不去除這些因與緣,只是做“止”的禅修,我們只能讓心暫時安住,但這只像是壓力管理而已,我們的心,是沒辦法達到真正的“止”的。心暫時安定,又被其它事攪亂,再安定下來,然後再被打斷。爲各位舉個例子,這個例子聽起來,我有點僞善,因爲我體重過重。不過,不管怎樣,這好像一個人,吃了很多垃圾食物,變得肥胖,于是進行減肥,變瘦了,然後他又開始吃一堆垃圾食物。有點像是變胖、變瘦,然後再變胖、變瘦。

   我並不擔心過胖,有時膝蓋或心藏會覺得負荷過重,除此之外,我通常覺得很穩重、踏實。要吹很強的飓風,才能將我舉起,我不必擔心要抓緊什麼東西。但大約十五年前,我在夏威夷住了叁個月,當時每天早上會有人帶我到海邊散步。他來接我,開車到海邊,在海邊我們會先做一些暖身運動,然後慢跑叁公裏。第一天我們還慢跑不完一公裏,但到我要離開前,我已經能慢跑五、六公裏。慢跑完之後,我們會到岸邊一家五星級旅館,吃「祝福蛋」(Benedict eggs)。「祝福蛋」是白面包夾蛋和奶酪,每一種都可以讓你增胖,我還喝咖啡加純奶精。之後回家,住處的人已經在等我吃早餐,我照吃不誤!那是十五年前的事,我感覺像是昨天。當時所做的事,完全像是我剛剛的描述──做、不做;做、不做。

   修“止”來舒緩壓力讓心情平靜,沒有什麼不對,這樣做是好事。但要達到真正的“止”,就同時需要對治染汙。汙染像是火,我們造作的惡業像是燃料,加入這個火。如果我們停止供給燃料,火勢就會減低。同理,我們的五毒是由造惡業,例如十惡業,來供給燃料。如果我們斬斷惡業,從事善業,像十善業,那麼我們每天修“止”,就會真正的進步。

   就像是走叁公裏的路,然後吃健康的食物。而不是吃兩頓早餐、中餐、晚餐,中間還吃點心。這像是不吃點心,然後一周只吃一次「祝福蛋」。我喜歡「祝福蛋」的名字,因爲法文的加持,就是benediction(「祝福」)這個字,所以「加持蛋」的意思就浮現在我腦海裏,看到菜單上,就想試它一次,味道很好,此後,我看都不看菜單,就點「祝福蛋」。我甚至不知道Benedict與benediction的意思、拼字是不是相同,但我聽起來像是加持過的蛋,或是受加持過的雞,我們還是奪了雞的蛋,這不太好,不是嗎?

   爲了讓“止”不衰退,阿底峽尊者告訴我們,身爲一個初機者應如何一步步的修持,有些其它的教本,也強調同樣的重點。我想此刻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看成是初機者,我們也許不是剛剛開始學習的初機者,但仍然是個初機者。即使我們不是初機者,但假設我們是,比較安全。就算我們不是初機者,從頭開始也不是問題;但如果我們是初機者,我們跳到前面去,是沒有什麼幫助的,我們會做錯很多地方。印度有一個交通號志,“遲到比永遠到不了要好”,最近比較少看到這種牌子,以前到處都是。意思是我們甯可車開的慢一點,晚一點抵達目的地,而不要開快車,永遠到不了,這可以給遲到一個很好的借口。剛開始禅修是一樣的,最好把過去做過的複習一遍,而不要跳過某段或完全遺漏某段。每天虔誠的念一百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沒有什麼不對,我們每念一遍,它的意義就會愈來愈深、愈來愈殊勝。但是,唯有在我們證悟成佛之後,我們才能真正圓滿的持誦叁皈依。

   依據阿底峽尊者和大師們的開示,一個初機者,(1)首先,要有一個利于禅修的環境,意思是在家裏要有一個舒適、安靜的環境,讓我們可以修“止”,這點是很重要的。(2)第二點則是讓自己滿足于自己所擁有的,意思不是要我們不可以有任何野心、興趣或嗜好,而是要降低這些,聰明的來運用時間。人類幾乎活不過一百歲,我們到八、九十歲的時候,就很需要時間休息。如果你活得夠久的話,你可以一直禅修到一百一十歲,那會是相當穩定、安靜的生活。我們必須在這之前,就學習、修持這一切,到了那個年齡,我們才能繼續,意思是我們現在就應斷除貪著。(3)接下來他勸告我們,要斷除一切不必要的活動。對于這一點,我自己是努力做到愈有效率愈好。我把事情分爲:什麼是我想要的,什麼是我有的,什麼是我需要的。這是叁個很簡單的想法,什麼是我想要的,什麼是我有的,什麼是我需要的。我想要的相當多,但是,當我真正去看什麼是我需要的,那就不太多了。然而,當我看我有什麼,有些是我有的,超過我所需的;有些則是我有的,少于我所需的。透過叁種歸類,我就能夠去處理那些我沒有的,並將過剩的東西轉作最有效的運用。我絕不能說,我已經出離了每件事物,我吃早餐,我吃中餐,我吃晚餐,而且我喜歡吃好的東西。我不喜歡吃壞的食物,因爲那樣我會生病,就得去看醫生,等病痊愈,那要花一段時間、精力和金錢。我喜歡開舒適的車,我不喜歡開車開一小時,就得休息兩小時才能再開動。你們看到,我並不是生活的和密勒日巴一樣。但我確實是遵循著這個原則:什麼是我想要的,什麼是我有的,什麼是我需要的。把事情分爲這叁類,對我很有幫助。

   當然,很多做事情的方法,受到我上師的影響,但這個想法不是教學來的。這是我自己處理生活的方法,不是依據任何特殊的教本。我不想把這個觀念插進去,而汙染了傳承。我只是和各位分享我的人生經驗,我的生活技巧。我不能說我總是成功的,有時我成功,有時我失敗,但我盡力做到最好。它幫我舍棄不必要的活動,我想做的事很多,我的點子也很多,我過去有更多的點子,但我慢慢的減少這些點子。有些甚至已經跟我毫無關系,有些事情我得照料,有些事情已經由他人來接手,所以我根本不必再做。有些是我的責任,沒有別人在做,所以我必須做。 (4)下一個對于修“止”有幫助的,是遠離惡友。記得我在一開始的時候說過,這是針對初機者說的,初機者應該遠離惡友。惡友是指有壞習慣的人──罔顧一切、無情、無悲心、神經質的人,我們應該爲他們祈禱,將功德回向給他們,但如果你再多做其它事的話,你就會陷入他們的問題,把自己拖累。和他們相處的方式,要像喂老虎一樣,把門打開,把肉放下,把門關上,然後跑開。如果你這樣喂老虎,它就不會…

《止的禅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