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容中觀道

  開示:詠給明珠多傑仁波切

  摘錄:《叁乘雜志》

  訪問地點:加州雷格頁(Leggett)讓炯耶謝貢德(Rangjung Yeshe Gomde)佛學中心

  翻譯者:艾立克貝瑪昆桑(Erik Pema Kunsang)

   仁波切于1976年生于尼泊爾的努布裏(Nubri),誕生在西藏著名的大師家中,是噶舉與甯瑪傳承皆聞名的上師。他從九歲起開始接受佛法的正規教育,跟隨著他的父親,也就是前一世的烏金祖古仁波切學習,地點在加德滿都山谷山腳下,僻靜的那吉寺(Nagi Gompa)。十叁歲時,在他的上師泰錫度仁波切的指導下,明珠仁波切進入了西藏傳統的叁年叁個月的閉關,整整叁年又叁個月,他生活與學習在幾乎是完全寂靜的環境裏,在智慧林寺的一小間禅修關房中。後來他又進入了位于北印度的宗薩佛學院,及智慧林佛學院,完成了他正式的佛學教育,成爲智慧林的閉關指導上師,並在印度、尼泊爾及北美弘揚佛法。

   問:您自幼年起,就開始嚴謹的修持,對于這一點,請做一些開示?

   答:我從十叁歲開始做叁年叁個月的閉關,對此,我有很強的覺受,我很想向祖古薩傑(Tulku Saljey)仁波切(1910-1991,一位重要的噶舉上師)學習,他當時年齡已經相當大,在智慧林寺,距離薩蘭沙拉約幾個小時。

   問:十叁歲前就開始這樣嚴謹的修持是否很不尋常呢?

   答:在印度,確實是如此,但在西藏則不然。對于閉關,最主要的決定因素不是年齡,而是決心。有了決心,接下來則須對修行的關鍵有所認識。當然,那時我還沒有完成哲學上的訓練,但我已學會了基本的儀軌與唱誦。

   問:您身爲一個在西藏之外接受教育的上師,請問這與您的上師們所受的教育有何不同?

   答:我已盡己所能的接受傳統的西藏教育。關于學習、內省,是我的理論教育的主要部分,我感覺這方面,現代教育與西藏時期的教育,沒有什麼實質的差異。但是如果你拿我與前一世作比較,你將會發現他們會花二十年以上的時間在閉關之中,就像我的父親與頂果欽哲(Dilgo Khyentse)仁波切(前世紀一位偉大的大圓滿上師,他于70年代到美國弘揚藏傳佛法)一樣。我沒有像他們一樣做那麼長期的閉關,而且閉關的型式也不同。

   譬如,我父親至少有叁年的時間,在一個地方做門貼封印的閉關,沒有一個人進出。只有一個窗口遞送食物,就是那樣,那才是你們所謂閉關這個字真正的意義。我沒有做那樣的修持,所以我要說,傳統與現在,對于理論的學習,並沒有什麼差異,但對于實修的堅持程度,則有大大的不同。

   問:身爲新生代的上師之一,成長于西藏以外的地方,您是否有其他的經驗,感覺上有別與您父親那一代?

   答:前一代所成長的環境,有數不盡的修行人追求證悟,環境氣氛相當不同,在西藏,弟子們比較容易去擁抱佛法,堅持修行;在西藏文化以外的其他地方較不容易。譬如:問到關于前一世的問題,以及業果的問題,若是你所處的環境,曾有那麼多的上師,你親見他的轉世,又有人能將他們認證出來,並證實這個轉世爲真,那麼,你會很容易的就相信業力因果。

   不過,這並不是表示我們不被允許去做探索,你可以自己去對法教做檢視。佛陀自己也這麼說,當你們聽聞我的教法的時候,你們應該和買黃金時做同樣的事。首先,你必須檢查它,你不要僅只接受我所說的表面價值,你們無需盲信,例如以科學方法檢驗它,將可引伸出廣大的利益。例如,你可以用科學的方式去理解,研究止息、止、慈悲、乃至于認識煩惱,去觀察透過佛法的修持,它們如何被改變、被轉化(參見《科學與佛法》,出自《叁乘雜志》2003年春季號)。當然,你也可以結合這兩種方式:單純的相信與科學方法去檢驗。佛法是毋庸置疑的,對于西方人,最好是先聽解釋,然後再透過自我檢查而求證,一旦你自己能得到其味,你就會開始相信,你的修持也就會更進一步的深化。

   仍然,透過虔誠追隨佛法,完全正確。單純的相信佛陀的教授是真理,而願意追隨。佛法中有一門叫精髓教授(心要、心法),這個法門是不需要細密檢證的,你信你就能用。這和研讀佛教哲學不同,佛教哲學要用世智聰明去研究它,否則你就不會真正知道它在哲學上如何立論,那就是頗費時費力的。但是在心要傳承裏,佛陀將最關鍵的法教濃縮爲一些要點,以便學子了知與應用。實踐這些,可以快速的進步與獲得效果。就像是當你生病的時候,你需要吃藥,你可以先研究這個藥方,找出它的成分,是誰合成了這個藥劑,價錢如何,如何製作等等。然後,你才服用此藥。能這樣做當然很好,只是頗費時間。另一種方式,則是你信任一生,你覺得那應該是有用的藥,你服用它,這方法也很好,甚至較爲迅速。兩種方法,你的病都可以治療。

   問:許多西方人接觸佛法,是因爲佛法似乎很符合邏輯。無常,全然可以被覺受。無我,也有意義——人與事皆無自性,皆無不變的本質。我們都有苦,也是顯而易見的。然後,在禅修中,上述這些感受的經驗,較邏輯的實證,更讓人信服。能否請您談一談實修的方面?

   答:修行有兩方面,第一是深入的理解,也就是用我們的智力,去找出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不正確的。如果你知道如何用智力作分析,你就會發現佛法是真理。你會見到何者爲真何者爲假。你會發現“一切有爲法”皆是“無常”的真理。若你真的很留心的話,你同時會發現,“我”是無自性的,一切事物究竟上是性空的。這種汙染的狀態——輪回狀態——是痛苦的。這是事實,就是這樣。

   靜下來,修持我們所謂的“止”,或是在禅修狀態,置心一處,會有很好的品質,這也是事實。這是你可以確知何者爲真何者爲假的另一種方法,你也由此可以確信何者爲實相。只是不斷的分析思維,對于這類的證知經驗,是沒有幫助的。因爲,分析思維的本身,已經破壞了“止”。你不可能用分析思維的方式,而對止的經驗産生信心,那變成了一種自我破壞。當做“觀”——見一切事物都是了了分明的經驗——的禅修時也是一樣的,如果你只是不斷的用思維分析,你是不可能産生這種洞察的經驗的。所以,不同的趣入法門是必需的。除了智性上的信任之外,你必需開展出經驗上的相信。第一種的信任,必需要有助于第二種體會型信任的産生,才是好的。這種體會,必須透過個人在“止”方面的練習而獲得,同時,要做“觀”的修持,才能體悟空性。不是理論上的,而是經驗上的。能開展出這樣的信心,再佐以對衆生的慈悲心與對覺悟者的虔敬心,就能引導你直達佛陀的覺悟狀態,只是智性上的了解,是無法達到證悟的。以上是兩種信任或理解的不同。

   問:換言之,智性的了解,無法轉化我們,但是體驗則可以,是嗎?

   答:不僅是如此,若僅僅依賴智性,還會有危險。因爲,即使在一開始的時候“了解”會讓我們感到興奮,乃至有所啓發,但若不與實際的經驗結合,那麼這個啓發的願力,就會漸漸消退,了悟的覺受也會消失。我們稱之爲智性的幹枯,最後,“了解”不過與“理論”同義。只是談論它,而非真正體悟它,你甚至可能欺騙了自己。

   有一諺語說,最壞的人可以被“佛法”治愈,但“佛學專家”則不能。一個大壞人,仍然可能透過修持佛法而被轉化。但某人只是智性上的相信,他會變得不敏感,所以不會有什麼進境,法教也不能令他真正獲益。

   問:您的意思是說,修行的結果決定于修行的動機?

   答:大哉問。佛陀說,一切相皆是因緣所生,完全依于我們的心念。修行的動機因人而異,不同的類別會導致不同的結果。讓我這樣解釋,依佛法,器世間的一切所顯,其真實,並非如我們所見的那樣。易言之,我們所見的一切,皆是幻相。我們所見到的一切相——我們不能否認我們經驗到一切相——的根源,是我們的心。我們是透過改變這個知覺心的態度,來轉化我們所見的一切相。因此,態度和動機是最樞紐的關鍵,我們持守它、改變它,使它變得更好。

   實修時,有叁類型的動機,第一類我們稱爲心量較小的人,他們只想使自己更好。自己願意做好事,做有意義的事。因此自己的境界可以提升,來生可以投胎到更好的地方,投生爲一個幸運的人,或是投生于天界。以這樣的發心去修行,此人確實可以達到來生爲幸運兒或是天神的目的。第二類較高一層的動機,則是希望能獲得自我的解脫,願自己能從汙染與輪回中解脫。以這樣的發心做修行,此人也可以達成自汙染中解脫,這種人屬于中等的發心。最高層次的動機,是想獲致真正的、完全的證悟,以利益無量的衆生,自己期望能利益所有的衆生。表面上做的修持可以是完全一樣的,但背後的動機卻有不同的叁個類型。依照動機與發心的不同,會獲致不同的——極大的差別——結果。因此,動機與發心,是最重要的。

   在此,我所要強調的重點,是“心”的力量是很大的。心具有強大的能力,是心的作用,而生成如此大的不同結果,是心,是心的意志力所産生的動機,生成這一切的動力。一切唯心造,是心的放下,令一切變得祥和;是心的作用,允許焦慮、執著、害怕的産生。任何事,以一顆放松、輕巧的心去做,會有很不同的結果。過去,人們會以徒步的方式,由東藏走到位于中藏的拉薩,有些人希望很快就走到,他們會盡快的走,因此,他們可能會累倒或病倒,乃至放棄而折返。另一些人,以正常的速度走,他們會坐下來、休息一會,紮營過夜,度過美好的夜晚,隔天繼續上路,如此,他們反而相當快的就抵達拉薩。西藏的諺…

《從容中觀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人生如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