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四十七集▪P2

  ..續本文上一頁爲什麼搞不清楚?他的方法搞錯了。什麼方法搞錯?他用心意識去研究,你就永遠找不到真相。要怎樣才能找到真相?離心意識,真相大白,就顯露了。這就是爲什麼世間第一等聰明智慧的人,沒有辦法解佛所說義,佛所講的是從心性裏面流露出來的。世間一等聰明智慧的人沒見性,沒見性如何能解如來真實義。開經偈,武則天也作得好,「願解如來真實義」,她沒有說願解諸佛真實義,她沒有這個說法,那個佛跟如來意思不一樣,武則天知道。她如果說是願解諸佛真實義,她這一首偈子這兩個字可以把它改掉。她說願解如來真實義,這首偈子作到天衣無縫,一個字都不能改動,她作得好!稱性而談的。一切萬相都是因緣所生的,因緣所生法裏面,第一個依靠的就是真如本性。如果諸位學過唯識,唯識研究得很仔細,唯識裏面講九緣生法,這是粗說。《華嚴經》講的是無量因緣,法相宗把無量的因緣歸納,歸納成九大類,叫九緣生法。九緣的第一個就是本性,離開本性什麼都沒有,本性能現相,識能夠叫這個現相變化,「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爲什麼會有十法界?十法界是唯識所變。如果識沒有了,只有心,心現出來的法界就叫一真法界,它裏頭不會變了。十法界是會變的,刹那刹那在那裏變化的。所以一切相皆緣性起,起是生起,都是依真如本性而現起的。

  【此第一波羅蜜亦是緣性而起】

  佛所講的一切法相名詞,都是緣生之法,都是依性而起。

  【故曰是名】

  是名第一波羅蜜,是名是說的這個意思。

  【明其相不離性】

  相不但不離性,

  【仍應會歸於性】

  我們今天對這個相不離性,不知道,不曉得這樁事情,這是迷。不知道將一切相會歸自性,就是不得受用。這個受用是諸佛如來的受用,我們得不到;他的受用就是經上常講的,法身、般若 、解脫。法身、般若 、解脫,我們得不到,爲什麼得不到?不知道將一切法相會歸自性。什麼時候你能夠將法相會歸自性,你就得受用。怎麼歸性?如果你要向我提出這個問題,那我得要反問你一句。我們在這個講堂,講了不少天的經,每年都來講個一、兩次,你都白聽了。你要真聽懂了,你怎麼不會會歸自性?你一定會,就是《金剛經》自始至終佛也教導我們。你要還是不會,還是不懂,我念一首偈看看你明不明了,《金剛經》末後有一首偈,「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我相信你也會念,那就是會歸自性。一切法展現在面前,馬上想到這是假的,夢幻泡影。花擺在這裏,我可以看、可以欣賞,我絕不執著它,絕不要得到它。爲什麼?「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那就是自性。自性是什麼?自性是空性。

  一一法你都能會歸自性,你的煩惱沒有了。煩惱從哪裏來的?不知道會歸自性,所以就生煩惱。妄想從哪裏來的?不知道一切現相是自性變現出來的,你就打妄想了。曉得一切法是自己心性變現出來的,還有什麼妄想!什麼妄想都沒有了,心就清淨了。知道一切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煩惱沒有了,再也不執著了。什麼東西你得到不會歡喜,丟掉也不會心痛。爲什麼?當體即空,有什麼好歡喜的,心就清淨。這是得受用,受用就太大太大了,盡虛空遍法界,就像《普門品》裏面,觀世音菩薩一樣,哪個地方衆生有感,哪裏就現身,你看多自在,這真正解脫,真正自在!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有不少人常常心裏頭懷疑,觀音菩薩是男的還是女的?觀音菩薩是什麼時候人?他是做什麼的?他會起這些疑問,這麼多的分別,就是不曉得相不離性。觀音菩薩哪有相,沒有相才能現一切相。我們衆生爲什麼不能現兩個相?執著這個相就是我,所以就不會變第二個相。如果不執著這個相是我,就會變很多相。所有一切的病根都在分別執著,所以分別執著是大病。凡夫爲什麼會有六道輪回?就是因爲你有堅固的分別執著,所以你沒有辦法超越輪回。

  【此節經義,深極要極。】

  深到極處,重要到極處。

  【第一波羅蜜叁句,正是說明不驚乃至希有之故。】

  他爲什麼不驚不怖不畏?爲什麼稱爲第一希有?就是他明了相是性顯現的,性相一如,性相一體。原來相就是性,他這個驚怖畏當然不生了,絕對不會有這個現象發生,自自然然成爲第一希有;因爲凡夫做不到,二乘做不到,權教菩薩做不到。

  【般若 稱第一波羅蜜者,因其爲諸度之母故。】

  母也是比喻,比喻能生的意思。

  【諸度因有般若 在內,皆稱波羅蜜。】

  諸度是講前五度。布施因爲有般若 ,所以布施就是波羅蜜了。般若 是什麼?諸位要記住,離相。前面佛給我們講的,有個總綱領,記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就是般若 ;而生其心,生什麼心?布施。應無所住而行布施,那個布施就是波羅蜜,因爲它前面有無住;應無所住而持戒律,那個持戒就是波羅蜜,如果持戒還有住,不叫波羅蜜。持戒只是世間的善行,果報在叁善道,不是波羅蜜。如果是波羅蜜的話,要離相、要無住,持戒才是波羅蜜。應無所住而修忍辱,那個忍辱就是波羅蜜。由此可知,應無所住就是般若 波羅蜜,就是第一波羅蜜。

  【是諸度不能離般若 】

  諸度,這五度是綱領,展開來就是無量法門。菩薩無量無邊的法門,歸納起來六大類,叫六度。由此可知,一切法都不可以著相。所謂一切法是什麼?就是我們一個人一生當中全部的生活。我這個講法大家好懂,而實際是包括我們生生世世,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所有一切的活動,一切生活的全部。在菩薩講,叫菩薩萬行,萬行歸納六度,明白這個意思,才知道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去修。修要抓到綱領,什麼是總綱領?般若 波羅蜜是總綱領。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要學無住、要學不著相,那就對了。稍稍有一點分別執著就錯了,那不是學佛,那是在世法裏面修一點善法。這一點善法是真善是假善?是圓滿的善,還是偏邪的善?是滿善還是半善?你仔細去觀察才知道。世間有許許多多人把假善當作真善,修假善果報還是在叁途,唯有修真善,來生才能得人天福報。所以單單講一個善,善有真假、有虛實、有大小,不相同!這裏面學問很大,不是含糊籠統的。世法尚且如此,何況佛法!佛法,沒有真實的智慧你怎麼能得到!真實的智慧,一定從清淨心當中生的。《金剛經》上講得很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般若 。你心不清淨,你怎麼會有智慧!心要怎樣清淨?離一切相就清淨。一絲毫還沒有離開,你那個心就不清淨;不清淨,你就會造業,你就會墮落。這是世尊爲什麼在這個經上,自始至終這樣的強調離相的重要性。

  【是諸度不能離般若 ,般若 亦不能離諸度而別有存在。】

  這是說明兩者的關系,因爲般若 是理,前面五度是事,事跟理分不開的。從事裏面顯示出理,理一定要事表顯出來,我們才能夠體會得到,所以事理是不可以分的。

  【雖不別有,非無第一之名,故曰是名。皆明不可執著耳。】

  總而言之,它的重要的意義,全不能執著。事不能執著,理不能執著,假名也不能執著。學道之人,一定要叫自己這個心,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這個境講物質環境,緣是講人事環境,無論在人事環境、在物質環境裏面,都要保持清淨,這個人叫真用功,這個人就是真正學佛,可以不拘形式。在中國大家曉得,完全把形式擺脫掉了,古時候有個濟公活佛,人家這叫真修行。但是一絲毫的迹相你也看不出來,看到這個人瘋瘋顛顛;他的心真清淨,一切境緣當中他都不染著。濟公確有其人,《高僧傳》裏面有他,但是跟市面上賣的小說不一樣,小說是不負責任的,胡說八道的。我們一般人都被小說欺騙了,所以真正要了解濟公,要看《高僧傳》裏面的濟公傳,那就沒有錯了。

  【佛所說法,無有一法能離般若 。】

  這一句是世尊四十九年說法的總綱領、總原則,正是所謂「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就是沒有離開般若 。四十九年給我們說得太多太多了,世尊沒有一個字執著,沒有一句話他有分別,他不是從分別心裏面說出來的,不是從執著裏面生出來的;換句話說,不是從有意思裏頭說出來的。我們天天還在研究,這一句經、這一句是什麼意思?佛沒意思,你去研究什麼?你所研究的意思都是你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佛沒意思,這是佛經難懂的地方。正因爲它沒有意思,所以佛說出來,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你要是有意思說,就一個意思,不會變成第二個意思。你看世間人寫的文章,它就是一個意思,不能做第二個解釋,那個話叫死話,說死了。佛沒有意思,所以佛的一切經,古來大德做注解的,一百個人注就一百個講法。爲什麼有那麼多不同講法?因爲它有無量義。就是我們自己讀經,我們的智慧沒有開,功夫不到家,因此我們讀誦進展很慢。但是累積這個時間,一年一年做個比較,你一定會發現,同樣讀這一部《金剛經》,去年念的跟今年念的不一樣。一年比一年進步,從哪裏發現?看到這個意思不相同了,一年比一年看得深,一年比一年看得廣,可見得它是無量義,它要是一個意思,你怎麼會有這種境界出現?所以這一部經,一個學佛的人如果專門學《金剛經》的,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念上叁大阿僧只劫,遍遍都有新意思,遍遍都有悟處,所以他讀得開心,讀得快樂。如果只是一個意思,念了會疲厭,人會疲倦會厭煩,沒意思念這個東西;就是因爲它有無量義,所以你念到不疲不厭,永遠都不會厭,你真的入進去之後法喜充滿。

  你在工作的時候,感覺到疲倦累了,你《金剛經》念一遍精神就恢複了,體力就恢複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爲什麼精神體力會恢複?因爲他不著相了。你爲什麼會累?著相,著了我這個身體,著了我的工作的相,我這一天已經做了八個鍾點,應該累了,所以他就累了。念無我相、無人相,我也沒有,人也沒有,工作也沒有,一天做到晚他怎麼會累?不累!機器二十四小時…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四十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