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四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7
请掀开经本,一百零九面,第三行看起,看经文:
经【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这一段是世尊对须菩提尊者的印可,就是同意尊者所说的。一开端说了两个「如是」,正如你所说的。后面这一句又特别的强调,不仅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个人是第一希有,就是听到这部经,能够做到不惊、不怖、不畏,这比受持标准要降低很多了。前面所说的我们未必能做到,而此地世尊所说的标准,可能我们每一位在座统统都具足,这是佛赞叹我们甚为希有。我们看下面小注里面所说的:
【《天亲论》曰】
天亲菩萨有《金刚经论》,就是《金刚经》的注解,注解里面这样说的。
【惊,谓惧此经典非正道行故。】
有些人听了这个经,感觉得惊慌,为什么?这个经上教给我们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但是世间法要放下,连佛法也要放下。有些人他得到佛法,如获至宝,所以佛法叫三宝,这得了宝,这是无量的欢喜,要依教奉行,这统统都放下了、都不要了,这还得了吗?这《金刚经》是不是佛说的?是不是魔讲的?有这个疑惑,他就惊讶。说怖,怖是恐怖,没有前面的疑惑,听了佛说的要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境界相,这怎么能做到?换句话说,这完全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
【畏,由於惊怖,不肯修学。】
对这个法门畏惧,而不敢依教修学。我想我们在座的这么多同修,听了《金刚经》这三个字都没有,我们的确是不惊、不怖、不畏,纵然是做不到,听了也很欢喜,也相信这真是佛说的,这个不是假的。所以世尊这句话,对於我们是莫大的安慰,也是很大的启示与鼓励,希望我们能把境界再向上提升一层,那就好了。
【《智者疏》曰】
隋朝,天台家的智者大师,也有《金刚经》的注解,他在注里面这么个说法:
【初闻经不惊】
听到《金刚经》不惊。
【次思义不怖】
明了佛在这个经上说的义理,不怖了。
【后修行不畏】
合《论》《疏》观之,把天亲菩萨跟智者大师所讲的话,会合起来看,我们得到一个结论:
【不惊就是信,深信不疑。不怖就是解。】
能够理解,经上讲的意思我们懂了、明白了。
【不畏就是受持】
我们敢做,也就是说身心世界我们敢放下。为什么敢放下?理明白了、清楚了,知道放下是正确的,放下才是对的,一切诸佛菩萨,乃至於小乘初果都放下了;换句话说,若不放下,决定不能证果。这是讲通途法门。即使在净宗来说,净宗是许可我们带业往生,但是你还是要放下,你才能走得了。你要不肯放下,你的佛号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什么时候放下?等我往生的时候再放下,现在阿弥陀佛还没来接我,等他来接我,看到阿弥陀佛我再放下,真的有不少人存著这个错误的观念。这个观念很危险、很可怕,因为这个念头,就是坚固的执著不肯放下,说老实话,障碍了阿弥陀佛来接引,天天盼望著阿弥陀佛来接引,到最后阿弥陀佛没来。为什么没来?因为你有坚固的执著。所以放下愈早愈好,愈早你就是愈早得大自在。你要想著少烦少恼,要想著开大智慧,要想著得大解脱,这个东西从哪里来?放下就得到了,几时放下了,几时就得到。因此放下是愈快愈好,放下就是受持金刚般若 ,那就是须菩提尊者赞叹的第一希有。
【闻者当知,法本无定,佛不欺人。】
佛说法,前面我们读过,佛无有定法可说,不但无有定法,实在说佛无有法可说。佛菩萨绝对不会欺骗世人,欺骗世人是烦恼起现行。连小乘须陀洹,八十八品见惑都断尽了,不会欺骗人,何况是如来。所以,对佛所说的话能够深信不疑,这个人就有福报,这个人就有福了。佛在经上跟我们说的,句句都是真实话,句句都是最要紧的话,比其他一切大乘经典所讲的还要重要。因为《金刚经》是所有一切大乘经的总纲领,里面没有委曲婉转,句句都是直截了当,我们听了,
【何必惊怖疑畏,庶几得有信解受持之望耳。】
这个望是希望,真正能够不惊、不怖、不畏,我们就能够有机会逐渐的去明了经义。经义怎样明了?当然最方便的是听讲。《华严》上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听讲是帮助我们解最好的一个方法。但是真正要理解,听讲的解,听别人说的,这个解是皮毛的,不够深刻,透辟的理解是要有修行的功夫去印证,佛在经上讲的这些道理,讲的这些境界,我们自己要亲自证得,那个解才叫透彻,才没有问题。所以这个信解行证,证什么?证明你所信的、所解的真实不虚。如何证明?行。行就是受持,真正依教奉行,这样解得才透彻。
要想信、解、受持,不惊不怖不畏是先决的条件。我们这道场,同修们善根都非常之厚,所以听这个经,惊怖畏确实没有。会不会有人听这个经怀疑惊怖呢?有。我就见到很多,是哪些人?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这些大学教授看到《金刚经》,这个怎么回事,都摇头,恐怖!我们听了反而不惊不怖不畏,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比他深厚,确实证明了佛所讲的「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世间聪明智慧无法理解的。世间人就怕放下,你叫他放下,他吓死了,那还得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他就会恐怖。我们再看下面一段经文:
经【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这里面讲「如来说」,底下有「非」,有「是名」。在科题里面,「阐明观行离相义」,这是说明离相的道理,为什么要离相。第一段是就般若 来说明,般若 是名字,前面教给我们受持,第一个是离名字相。
【第一波罗蜜,指般若 言。】
波罗蜜一共有六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一共有六种。六种里面哪一个是第一?般若 波罗蜜第一。般若 是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智慧?离相就是智慧,著相就迷惑了。《金刚经》讲到这个地方,这个意思我们应当能体会到一些,著相就迷,著相你就有分别、就有妄想、就有执著,这就迷了。清净心中,一法不立。六祖惠能大师说得好,「本来无一物」,你要时时刻刻保持著心里头干干净净,本来无一物,那你就成佛,你就入《金刚经》的境界。这个境界,实在讲就是《华严经》上不思议解脱境界,你就入了,离相就入,著相就不入。般若 的意思是这个。「波罗蜜」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到家」的意思,功夫做到最圆满,我们中国人讲到家。布施做到圆满,就叫布施波罗蜜;持戒持到圆满,就是持戒波罗蜜。怎样才叫做圆满?才叫做到家?你做这个事情,心里头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就到家了。我修布施,心里想著我今天做了多少好事,帮助多少人,你这个不叫波罗蜜,里头没有波罗蜜。为什么?著相修福。
波罗蜜这三个字就是离相,离一切相就是波罗蜜。离一切相持戒,就是持戒波罗蜜;离一切相忍辱,就是忍辱波罗蜜。如果里面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波罗蜜就没有了。你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乃至於般若 ,都没有波罗蜜。修布施就是布施,修持戒就是持戒,这是修福,果报还是在六道轮回里面,在六道轮回里面享福报而已。人间、天上,乃至畜生、鬼神,有福报的不少。他那个福报从哪来的?就是修这五样东西著相,乃至於修般若 也是如此,著相就变成福报;如果离一切相,那叫波罗蜜,那才是究竟圆满。
布施一块钱,布施一分钱,如果心里不著相,他这个福德是究竟圆满的。那个福报有多大?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讲都讲不出来。为什么那么小的东西会得那么大的福?他跟性融了,跟真如本性相融,真如本性没有边际。你著相布施,你布施得再多,你今天布施一百万、一千万,那个福报很小很小,就那么一点点。为什么?他不称性,他有界限,他有分别、有执著。有分别、有执著,就划了界限,他所修的福没有办法突破他的界限,执著愈坚固,他的界限圈子就愈小;不管修多少福,他所得的就很小,小得很可怜,这个我们同学要知道。连两个人在一起都不能相融,你就知道他有多大的福,他那个福就那么一点点,不管他怎么修,也就那么一点点。由此可知,无论修学什么法,我们就是以这个六度来说,你修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忍辱、精进也好,禅定也好,你所得的福报的大小,与你的心量完全成正比例。你有多大的心量,你得多大的福报。佛在本经上教给我们「离一切相」,离一切相那个心量就大了。你真心本性里头没有界限了,没有分别了,没有执著了,这个心,佛在《楞严经》上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修的那个福多大?也是福包太虚,福等沙界,他得这么大的福报。由此可知,佛在大乘经上教导我们的,没有别的,拓开心量而已。有念心量就小,无念心量就大。
【如来说,表其是约性而说。】
所以经文上没有说佛说,他讲的是如来说。如果说佛说,那是就事相上说的。说如来说,是从心性里面说的。
【性体空寂离相,故曰非也。】
真如本性里面一法不立,哪里来的第一波罗蜜?哪里来的般若 波罗蜜?由此可知,说般若 、说第一波罗蜜,这是假名,佛为了为我们说法方便起见,假设这么多的名相。名相是我们交换意见的工具,它不是真实的,你要执著就错了。所以我们可以用它,万万不能执著它,一执著就错了,一分别就错了,一动念头就错了。
【性体虽无相,而一切相皆缘性起。】
宇宙万相,佛经里面常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现代人讲宇宙森罗万象,这些现象从哪里来的?现在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哲学家,还有宗教家,他们天天在研究、在探索,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从哪里来的,他们能搞清楚吗?已经搞了几百年,到现在还没搞清楚。再往下去搞个几千年、几万年,还是搞不清楚。他…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四十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