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四十七集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四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23-047

  請掀開經本,一百零九面,第叁行看起,看經文:

  經【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希有。】

  這一段是世尊對須菩提尊者的印可,就是同意尊者所說的。一開端說了兩個「如是」,正如你所說的。後面這一句又特別的強調,不僅是受持讀誦、爲人演說這個人是第一希有,就是聽到這部經,能夠做到不驚、不怖、不畏,這比受持標准要降低很多了。前面所說的我們未必能做到,而此地世尊所說的標准,可能我們每一位在座統統都具足,這是佛贊歎我們甚爲希有。我們看下面小注裏面所說的:

  【《天親論》曰】

  天親菩薩有《金剛經論》,就是《金剛經》的注解,注解裏面這樣說的。

  【驚,謂懼此經典非正道行故。】

  有些人聽了這個經,感覺得驚慌,爲什麼?這個經上教給我們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但是世間法要放下,連佛法也要放下。有些人他得到佛法,如獲至寶,所以佛法叫叁寶,這得了寶,這是無量的歡喜,要依教奉行,這統統都放下了、都不要了,這還得了嗎?這《金剛經》是不是佛說的?是不是魔講的?有這個疑惑,他就驚訝。說怖,怖是恐怖,沒有前面的疑惑,聽了佛說的要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境界相,這怎麼能做到?換句話說,這完全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

  【畏,由於驚怖,不肯修學。】

  對這個法門畏懼,而不敢依教修學。我想我們在座的這麼多同修,聽了《金剛經》這叁個字都沒有,我們的確是不驚、不怖、不畏,縱然是做不到,聽了也很歡喜,也相信這真是佛說的,這個不是假的。所以世尊這句話,對於我們是莫大的安慰,也是很大的啓示與鼓勵,希望我們能把境界再向上提升一層,那就好了。

  【《智者疏》曰】

  隋朝,天臺家的智者大師,也有《金剛經》的注解,他在注裏面這麼個說法:

  【初聞經不驚】

  聽到《金剛經》不驚。

  【次思義不怖】

  明了佛在這個經上說的義理,不怖了。

  【後修行不畏】

  合《論》《疏》觀之,把天親菩薩跟智者大師所講的話,會合起來看,我們得到一個結論:

  【不驚就是信,深信不疑。不怖就是解。】

  能夠理解,經上講的意思我們懂了、明白了。

  【不畏就是受持】

  我們敢做,也就是說身心世界我們敢放下。爲什麼敢放下?理明白了、清楚了,知道放下是正確的,放下才是對的,一切諸佛菩薩,乃至於小乘初果都放下了;換句話說,若不放下,決定不能證果。這是講通途法門。即使在淨宗來說,淨宗是許可我們帶業往生,但是你還是要放下,你才能走得了。你要不肯放下,你的佛號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什麼時候放下?等我往生的時候再放下,現在阿彌陀佛還沒來接我,等他來接我,看到阿彌陀佛我再放下,真的有不少人存著這個錯誤的觀念。這個觀念很危險、很可怕,因爲這個念頭,就是堅固的執著不肯放下,說老實話,障礙了阿彌陀佛來接引,天天盼望著阿彌陀佛來接引,到最後阿彌陀佛沒來。爲什麼沒來?因爲你有堅固的執著。所以放下愈早愈好,愈早你就是愈早得大自在。你要想著少煩少惱,要想著開大智慧,要想著得大解脫,這個東西從哪裏來?放下就得到了,幾時放下了,幾時就得到。因此放下是愈快愈好,放下就是受持金剛般若 ,那就是須菩提尊者贊歎的第一希有。

  【聞者當知,法本無定,佛不欺人。】

  佛說法,前面我們讀過,佛無有定法可說,不但無有定法,實在說佛無有法可說。佛菩薩絕對不會欺騙世人,欺騙世人是煩惱起現行。連小乘須陀洹,八十八品見惑都斷盡了,不會欺騙人,何況是如來。所以,對佛所說的話能夠深信不疑,這個人就有福報,這個人就有福了。佛在經上跟我們說的,句句都是真實話,句句都是最要緊的話,比其他一切大乘經典所講的還要重要。因爲《金剛經》是所有一切大乘經的總綱領,裏面沒有委曲婉轉,句句都是直截了當,我們聽了,

  【何必驚怖疑畏,庶幾得有信解受持之望耳。】

  這個望是希望,真正能夠不驚、不怖、不畏,我們就能夠有機會逐漸的去明了經義。經義怎樣明了?當然最方便的是聽講。《華嚴》上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聽講是幫助我們解最好的一個方法。但是真正要理解,聽講的解,聽別人說的,這個解是皮毛的,不夠深刻,透辟的理解是要有修行的功夫去印證,佛在經上講的這些道理,講的這些境界,我們自己要親自證得,那個解才叫透徹,才沒有問題。所以這個信解行證,證什麼?證明你所信的、所解的真實不虛。如何證明?行。行就是受持,真正依教奉行,這樣解得才透徹。

  要想信、解、受持,不驚不怖不畏是先決的條件。我們這道場,同修們善根都非常之厚,所以聽這個經,驚怖畏確實沒有。會不會有人聽這個經懷疑驚怖呢?有。我就見到很多,是哪些人?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這些大學教授看到《金剛經》,這個怎麼回事,都搖頭,恐怖!我們聽了反而不驚不怖不畏,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比他深厚,確實證明了佛所講的「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世間聰明智慧無法理解的。世間人就怕放下,你叫他放下,他嚇死了,那還得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他就會恐怖。我們再看下面一段經文:

  經【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這裏面講「如來說」,底下有「非」,有「是名」。在科題裏面,「闡明觀行離相義」,這是說明離相的道理,爲什麼要離相。第一段是就般若 來說明,般若 是名字,前面教給我們受持,第一個是離名字相。

  【第一波羅蜜,指般若 言。】

  波羅蜜一共有六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 ,一共有六種。六種裏面哪一個是第一?般若 波羅蜜第一。般若 是什麼?是智慧。什麼是智慧?離相就是智慧,著相就迷惑了。《金剛經》講到這個地方,這個意思我們應當能體會到一些,著相就迷,著相你就有分別、就有妄想、就有執著,這就迷了。清淨心中,一法不立。六祖惠能大師說得好,「本來無一物」,你要時時刻刻保持著心裏頭幹幹淨淨,本來無一物,那你就成佛,你就入《金剛經》的境界。這個境界,實在講就是《華嚴經》上不思議解脫境界,你就入了,離相就入,著相就不入。般若 的意思是這個。「波羅蜜」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到家」的意思,功夫做到最圓滿,我們中國人講到家。布施做到圓滿,就叫布施波羅蜜;持戒持到圓滿,就是持戒波羅蜜。怎樣才叫做圓滿?才叫做到家?你做這個事情,心裏頭幹幹淨淨、一塵不染,這就到家了。我修布施,心裏想著我今天做了多少好事,幫助多少人,你這個不叫波羅蜜,裏頭沒有波羅蜜。爲什麼?著相修福。

  波羅蜜這叁個字就是離相,離一切相就是波羅蜜。離一切相持戒,就是持戒波羅蜜;離一切相忍辱,就是忍辱波羅蜜。如果裏面還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波羅蜜就沒有了。你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乃至於般若 ,都沒有波羅蜜。修布施就是布施,修持戒就是持戒,這是修福,果報還是在六道輪回裏面,在六道輪回裏面享福報而已。人間、天上,乃至畜生、鬼神,有福報的不少。他那個福報從哪來的?就是修這五樣東西著相,乃至於修般若 也是如此,著相就變成福報;如果離一切相,那叫波羅蜜,那才是究竟圓滿。

  布施一塊錢,布施一分錢,如果心裏不著相,他這個福德是究竟圓滿的。那個福報有多大?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講都講不出來。爲什麼那麼小的東西會得那麼大的福?他跟性融了,跟真如本性相融,真如本性沒有邊際。你著相布施,你布施得再多,你今天布施一百萬、一千萬,那個福報很小很小,就那麼一點點。爲什麼?他不稱性,他有界限,他有分別、有執著。有分別、有執著,就劃了界限,他所修的福沒有辦法突破他的界限,執著愈堅固,他的界限圈子就愈小;不管修多少福,他所得的就很小,小得很可憐,這個我們同學要知道。連兩個人在一起都不能相融,你就知道他有多大的福,他那個福就那麼一點點,不管他怎麼修,也就那麼一點點。由此可知,無論修學什麼法,我們就是以這個六度來說,你修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忍辱、精進也好,禅定也好,你所得的福報的大小,與你的心量完全成正比例。你有多大的心量,你得多大的福報。佛在本經上教給我們「離一切相」,離一切相那個心量就大了。你真心本性裏頭沒有界限了,沒有分別了,沒有執著了,這個心,佛在《楞嚴經》上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修的那個福多大?也是福包太虛,福等沙界,他得這麼大的福報。由此可知,佛在大乘經上教導我們的,沒有別的,拓開心量而已。有念心量就小,無念心量就大。

  【如來說,表其是約性而說。】

  所以經文上沒有說佛說,他講的是如來說。如果說佛說,那是就事相上說的。說如來說,是從心性裏面說的。

  【性體空寂離相,故曰非也。】

  真如本性裏面一法不立,哪裏來的第一波羅蜜?哪裏來的般若 波羅蜜?由此可知,說般若 、說第一波羅蜜,這是假名,佛爲了爲我們說法方便起見,假設這麼多的名相。名相是我們交換意見的工具,它不是真實的,你要執著就錯了。所以我們可以用它,萬萬不能執著它,一執著就錯了,一分別就錯了,一動念頭就錯了。

  【性體雖無相,而一切相皆緣性起。】

  宇宙萬相,佛經裏面常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現代人講宇宙森羅萬象,這些現象從哪裏來的?現在有許許多多的科學家、哲學家,還有宗教家,他們天天在研究、在探索,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從哪裏來的,他們能搞清楚嗎?已經搞了幾百年,到現在還沒搞清楚。再往下去搞個幾千年、幾萬年,還是搞不清楚。他…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四十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