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四十八集▪P4

  ..續本文上一頁沒有了叫空,你就錯解般若 的意思。它這個空是有,不是無,這是我們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了解透徹,然後才能夠修菩薩行。菩薩行以般若 爲主,就是決定不能離開般若 ,離開般若 就不是菩薩。所以世尊在本經裏面說得很清楚,「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有,它沒空。什麼是菩薩?必須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都空掉、都離了、都沒有了,這叫菩薩。我們要問,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在不在?在。不是這個相真的沒有,事相在。在,怎麼空?空你心裏面執著的那個事相,不是把這個身體空掉,放一把火把身體燒掉,燒掉也沒用,燒掉你也不能成佛,你也不能成菩薩。所以諸位要曉得,是空你心裏面執著的那個事相,不是空這些外面的事相,外面這個事相沒有關系;只要裏面那個執著空掉了,外面的相理事無礙。理事無礙,性相一如;性離不開相,相離不開性,這是理事一如,理事不二。不但理事不二,事事不二,事事無礙,《華嚴》裏面給我們講「大能入小」,芥子,芥菜子裏面可以把叁千大千世界裝進去,芥菜子沒有放大,叁千大千世界沒有縮小,它就裝得進去,這說明事事無礙。爲什麼會無礙?因爲每一樁事都是法性,性是融通無障礙的,性所現出來的相,怎麼會有障礙?所以相沒有障礙。沒有障礙,我們今天爲什麼這麼多障礙?處處都是障礙,處處成障,這個障礙的發生都在妄想分別執著,都從這裏生出來。離開一切妄想執著,你的境界就是無障礙的境界,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不思議解脫境界,不思議解脫就是完全沒有障礙。

  所以,般若 是智慧,智慧是心裏面不著相,因爲體上沒有相;體上雖沒有相,體會現相,它會現相。體是理,相是事。我們心裏面沒有牽挂、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與體相應,就是見性,與性相應。事上也不必去離開它,也不必去破壞它。

  【所以雖不應壞有】

  有是自性變現出來的,相就是性,性就是相,用不著破壞。諸佛菩薩,像《普門品》所說的「千處祈求千處應」,千不是數字,你要把它看成數目字看待,觀音菩薩太渺小。那一千處之外,觀音菩薩就沒有感應?我們念觀音菩薩求感應就很難了,不只一千個人求他,我們在一千個人以外,不就沒有感應了嗎?千代表圓滿,千是十的擴大,十個十就一百,十個一百就是一千;十是表圓滿,把這個圓滿擴大,所以代表大圓滿。大圓滿盡虛空遍法界,哪個地方有衆生念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就起感應,是這麼個意思。觀音菩薩應化在十法界,應化在六道,沒有破壞六道的相,不但不破壞六道的相,他自己還會現相。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他就現佛身爲衆生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他就現聲聞身而爲說法,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所以沒有壞相,沒有壞。

  【仍不應著有也】

  般若 的空就在這一句,不應該執著,決定不執著就對了。

  【雖會歸中道,中亦不著。】

  中道不存,中道也不能執著。心裏面有一個中道,就執著中道了,就錯了。心裏面想我現在兩邊都不執著,你說你有沒有執著?著了,著了「兩邊都不執著」,那就是中道的意思,你早就著了。由此可知,一起心、一動念就著了;「我不起心、不動念」,你已經著了不起心、不動念。六祖講「本來無一物」,你想想他有沒有一物?他有,有一個本來無一物,還是著。六祖雖然說這一句,他確確實實沒有執著;我們沒有辦法,我們達不到他的境界。他說本來無一物,他真的無一物;我們說本來無一物,已經著了這一物,這就是我們不如他的地方,這就是我們達不到他境界的地方。他是真的一切皆空,我們一切皆空,還著了一個一切皆空,麻煩就在此地。大乘佛法無論怎麼學總是著相,學「有」著有相;學「空」著空相,非著不可,這就是生生世世搞成這個樣子。連一個初果須陀洹都沒有證得,我們讀《金剛經》才恍然大悟。在過去總認爲小乘人著相,大乘菩薩不著相。讀了《金剛經》才曉得,連小乘須陀洹,他都不著須陀洹的相,所以他才能夠證得須陀洹果。

  佛在這個經上,確實爲我們大家都授記,我們有善根,這是佛在經上承認的,而且善根非常深厚。何以見得?我們聽這個經不驚、不怖、不畏。我們無量劫來,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累積的善根福德不可思議,爲什麼沒能證果?小乘初果都沒證到。原因在哪裏?就是剛才說的,心不幹淨,總是有執著,沒有真的能放下。在這樣狀況之下,除了念佛往生之外,沒有第二條路;還有這微細的執著沒放下,這就叫做帶業往生。由此可知,過去生中我們雖然遇到淨土法門,爲什麼沒去得了?可以帶業往生,爲什麼沒去得了?對這個世界有貪戀,放不下。你的地産放不下,你的金銀財寶放不下,你的家親眷屬放不下,那好了,阿彌陀佛也沒辦法,也不能強迫你去。這就是說明,這些粗重的貪瞋癡慢能放下,決定往生。其他的法門沒指望,剛才江味農居士講過,江味農居士自己也做不到。他學《金剛經》學了四十年,寫出《金剛經講義》,可以說是曆代《金剛經》注解的權威,沒有人能超過他,他自己還是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把般若 全部都搞通了,還是做不到,這個就曉得真難;淨土法門之外,真難!禅也好、教也好、密也好,沒有一樣不難。如果你要是修叁界有漏的福報,行!所有大小乘經典都能夠幫助你得福;你想了生死出叁界沒分,實在是沒法子。

  【此佛菩薩所以以大空叁昧爲究竟,以無智無得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這個話真的說到究竟處。在佛法當中這是上上乘法,所謂大乘之大乘,了義之了義,真的是究竟法。以大空叁昧,什麼叫大空?人空、法空、空也空,這叫大空叁昧。叁昧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正受;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受也就是大乘經上常講的正知正見。一空到底,諸位要記住,一空到底是在你心上一空到底,而不是事上,事上空掉那叫大錯特錯!在事上,佛教給我們修叁福、修六和,都是事上。叁福第一句,那是基礎的基礎,這在事上修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沒有空!空在哪裏?心裏頭不能執著。要不要孝養父母?要,盡心盡力孝養父母,心地清淨,不能著這個相,著這個相就錯了。心裏不著相,有些人問,「那怎麼個孝順法?」那不是假的嗎?哪裏是真的?心裏頭沒有父母,表面上有父母,那不是假的嗎?你這是在打妄想。你心裏面有父母,形相上也有父母,那才真的是假的。爲什麼?妄心。心裏面幹幹淨淨,真心。真心離念,真心裏頭沒有妄念。你那個孝養父母是真心在孝養,你那個奉事師長是真心奉事,真心是永恒不變。妄心孝養父母,時間久了還嫌棄、還討厭;真心裏面沒有,真心沒有妄念,佛菩薩用的是真心。從這個地方你就曉得,事跟理是一不是二,有事必有理,有理必有事,這才叫菩薩道、菩薩行。大叁空叁昧,這是究竟,究竟圓滿。

  學佛人所求的就是一個究竟圓滿的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在佛門裏面的術語叫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句話實在講是可以翻成中文的,他沒有翻是爲了尊重。從前譯場有個規矩,叫五不翻。五種不翻,這是五種裏面的一種,叫尊重不翻。我們對它很尊重,不翻,保留它的音,加以解釋,它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怕大家聽了意思不明了,我就用一個簡單的話來說,大家一聽就懂,究竟圓滿的智慧,這個大家好懂,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是什麼?無智無得。《心經》到末後總結論「無智亦無得」,那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果你有智有得,與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距離遠之遠矣。我們今天學經,你們同學學講經,爲什麼那麼困難?你知道你困難在哪裏?因爲你有智又有得,就麻煩。你如果真的是無智亦無得,佛法、佛經擺在你面前,喜歡怎麼講就怎麼講,長講短講、深講淺講,就得大自在;如果你有智有得,那就麻煩大,關鍵就在此地。

  說個實在話,我們學佛,做佛的弟子,是最不聽話的弟子,我們自以爲是佛的弟子,佛究竟有沒有承認我們還不曉得。佛在這個經上的教訓,我們要真的聽話、真的去照做。怎麼做?放下。這一放下就看破;一看破,更容易放下,看破、放下相輔相成,得大自在,得無量智慧、無量的福德。無量智慧福德,是從看破、放下裏頭得來的,何必斤斤去求福、去修福,所修來的叁界有漏的福報,沒有意思。這個理很深、甚深甚深,諸位如果聽錯了,那我就害了大家,從今以後就不修福。你自性裏面真正的福報不能現前,因爲你沒有般若 智慧,又不肯修福,你的日子就過得很苦。到那個時候你不能怪我,我沒有說錯,你聽錯了,是你聽錯了,我沒有說錯。要從這裏面細心去體會。

  【必能如此,然後可以隨形六道,現百千億化身。】

  必能如此,就是如此經中所教的。必能這兩個字是完全肯定,裏面一絲毫疑惑都沒有,必定要這樣做法。兩邊不著,中道也沒有,要離得幹幹淨淨,法相、非法相都不取。法相是有,非法相是空,空有兩邊不住。而生其心,生什麼心?就是隨形六道。六道可以隨順,十法界更不必說了,像觀音菩薩一樣,像諸佛如來一樣,現百千億化身。百千億也不是數字,代表大圓滿、究竟圓滿。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現身,就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是自性的本能,人人都有自性,人人都有這個本能,可惜我們的本能被妄想執著障礙住,世尊常講的,「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的智慧德相跑哪裏去?妄想執著,這個東西害苦了。般若 教給我們什麼?把妄想執著放下,把它空掉。空妄想執著;離相是離妄想執著的相,是離這個。

  【雖一切法熾然而生,而一心湛然,本無所生。此之謂得大自在、得大受用。】

  實在說,心放下一分就得一分自在,就得一分受用,放下兩分就得兩分自在,得兩分受用,非常現實。你能夠把錢財放下,你在錢財裏面得解脫、得自在、得受用。受用是什麼?你一生在錢財上不會缺乏,得這個受用。你根本不要去想它,你需要用的話,它自然現前,不操一點心。大自在是身心自在、無憂無慮。舍什麼,什麼樣東西就圓滿,爲什麼?因爲舍掉之後,性德現前。在一切事相當中,確確實實現代人所講的心想事成。這是真實的,我們要相信佛,相信性德的受用。

  【能度一切苦厄者,端賴乎此。】

  《般若 心經》上講「度一切苦厄」,憑什麼度一切苦厄?憑般若 波羅蜜,憑空有兩邊不著。

  【此是般若 究竟義。非學此不能入門,不能究竟。】

  這個入門是入大乘之門,沒有般若 波羅蜜不能入大乘之門。《金剛經》是大乘之門,馬鳴菩薩的《起信論》也是大乘之門。何以知道它是大乘之門?因爲經上說得很清楚,「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可見得離相才是菩薩,那就是門;著相就不能入菩薩門,離相就入了菩薩門。所以《金剛經》是大門。今天時間到了。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四十八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