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四十八集▪P4

  ..续本文上一页没有了叫空,你就错解般若 的意思。它这个空是有,不是无,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了解透彻,然后才能够修菩萨行。菩萨行以般若 为主,就是决定不能离开般若 ,离开般若 就不是菩萨。所以世尊在本经里面说得很清楚,「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有,它没空。什么是菩萨?必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空掉、都离了、都没有了,这叫菩萨。我们要问,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在不在?在。不是这个相真的没有,事相在。在,怎么空?空你心里面执著的那个事相,不是把这个身体空掉,放一把火把身体烧掉,烧掉也没用,烧掉你也不能成佛,你也不能成菩萨。所以诸位要晓得,是空你心里面执著的那个事相,不是空这些外面的事相,外面这个事相没有关系;只要里面那个执著空掉了,外面的相理事无碍。理事无碍,性相一如;性离不开相,相离不开性,这是理事一如,理事不二。不但理事不二,事事不二,事事无碍,《华严》里面给我们讲「大能入小」,芥子,芥菜子里面可以把三千大千世界装进去,芥菜子没有放大,三千大千世界没有缩小,它就装得进去,这说明事事无碍。为什么会无碍?因为每一桩事都是法性,性是融通无障碍的,性所现出来的相,怎么会有障碍?所以相没有障碍。没有障碍,我们今天为什么这么多障碍?处处都是障碍,处处成障,这个障碍的发生都在妄想分别执著,都从这里生出来。离开一切妄想执著,你的境界就是无障碍的境界,就是《华严经》上所讲的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思议解脱就是完全没有障碍。

  所以,般若 是智慧,智慧是心里面不著相,因为体上没有相;体上虽没有相,体会现相,它会现相。体是理,相是事。我们心里面没有牵挂、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与体相应,就是见性,与性相应。事上也不必去离开它,也不必去破坏它。

  【所以虽不应坏有】

  有是自性变现出来的,相就是性,性就是相,用不著破坏。诸佛菩萨,像《普门品》所说的「千处祈求千处应」,千不是数字,你要把它看成数目字看待,观音菩萨太渺小。那一千处之外,观音菩萨就没有感应?我们念观音菩萨求感应就很难了,不只一千个人求他,我们在一千个人以外,不就没有感应了吗?千代表圆满,千是十的扩大,十个十就一百,十个一百就是一千;十是表圆满,把这个圆满扩大,所以代表大圆满。大圆满尽虚空遍法界,哪个地方有众生念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就起感应,是这么个意思。观音菩萨应化在十法界,应化在六道,没有破坏六道的相,不但不破坏六道的相,他自己还会现相。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他就现佛身为众生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他就现声闻身而为说法,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所以没有坏相,没有坏。

  【仍不应著有也】

  般若 的空就在这一句,不应该执著,决定不执著就对了。

  【虽会归中道,中亦不著。】

  中道不存,中道也不能执著。心里面有一个中道,就执著中道了,就错了。心里面想我现在两边都不执著,你说你有没有执著?著了,著了「两边都不执著」,那就是中道的意思,你早就著了。由此可知,一起心、一动念就著了;「我不起心、不动念」,你已经著了不起心、不动念。六祖讲「本来无一物」,你想想他有没有一物?他有,有一个本来无一物,还是著。六祖虽然说这一句,他确确实实没有执著;我们没有办法,我们达不到他的境界。他说本来无一物,他真的无一物;我们说本来无一物,已经著了这一物,这就是我们不如他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达不到他境界的地方。他是真的一切皆空,我们一切皆空,还著了一个一切皆空,麻烦就在此地。大乘佛法无论怎么学总是著相,学「有」著有相;学「空」著空相,非著不可,这就是生生世世搞成这个样子。连一个初果须陀洹都没有证得,我们读《金刚经》才恍然大悟。在过去总认为小乘人著相,大乘菩萨不著相。读了《金刚经》才晓得,连小乘须陀洹,他都不著须陀洹的相,所以他才能够证得须陀洹果。

  佛在这个经上,确实为我们大家都授记,我们有善根,这是佛在经上承认的,而且善根非常深厚。何以见得?我们听这个经不惊、不怖、不畏。我们无量劫来,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累积的善根福德不可思议,为什么没能证果?小乘初果都没证到。原因在哪里?就是刚才说的,心不干净,总是有执著,没有真的能放下。在这样状况之下,除了念佛往生之外,没有第二条路;还有这微细的执著没放下,这就叫做带业往生。由此可知,过去生中我们虽然遇到净土法门,为什么没去得了?可以带业往生,为什么没去得了?对这个世界有贪恋,放不下。你的地产放不下,你的金银财宝放不下,你的家亲眷属放不下,那好了,阿弥陀佛也没办法,也不能强迫你去。这就是说明,这些粗重的贪瞋痴慢能放下,决定往生。其他的法门没指望,刚才江味农居士讲过,江味农居士自己也做不到。他学《金刚经》学了四十年,写出《金刚经讲义》,可以说是历代《金刚经》注解的权威,没有人能超过他,他自己还是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把般若 全部都搞通了,还是做不到,这个就晓得真难;净土法门之外,真难!禅也好、教也好、密也好,没有一样不难。如果你要是修三界有漏的福报,行!所有大小乘经典都能够帮助你得福;你想了生死出三界没分,实在是没法子。

  【此佛菩萨所以以大空三昧为究竟,以无智无得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个话真的说到究竟处。在佛法当中这是上上乘法,所谓大乘之大乘,了义之了义,真的是究竟法。以大空三昧,什么叫大空?人空、法空、空也空,这叫大空三昧。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正受;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受也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正知正见。一空到底,诸位要记住,一空到底是在你心上一空到底,而不是事上,事上空掉那叫大错特错!在事上,佛教给我们修三福、修六和,都是事上。三福第一句,那是基础的基础,这在事上修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没有空!空在哪里?心里头不能执著。要不要孝养父母?要,尽心尽力孝养父母,心地清净,不能著这个相,著这个相就错了。心里不著相,有些人问,「那怎么个孝顺法?」那不是假的吗?哪里是真的?心里头没有父母,表面上有父母,那不是假的吗?你这是在打妄想。你心里面有父母,形相上也有父母,那才真的是假的。为什么?妄心。心里面干干净净,真心。真心离念,真心里头没有妄念。你那个孝养父母是真心在孝养,你那个奉事师长是真心奉事,真心是永恒不变。妄心孝养父母,时间久了还嫌弃、还讨厌;真心里面没有,真心没有妄念,佛菩萨用的是真心。从这个地方你就晓得,事跟理是一不是二,有事必有理,有理必有事,这才叫菩萨道、菩萨行。大三空三昧,这是究竟,究竟圆满。

  学佛人所求的就是一个究竟圆满的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在佛门里面的术语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实在讲是可以翻成中文的,他没有翻是为了尊重。从前译场有个规矩,叫五不翻。五种不翻,这是五种里面的一种,叫尊重不翻。我们对它很尊重,不翻,保留它的音,加以解释,它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怕大家听了意思不明了,我就用一个简单的话来说,大家一听就懂,究竟圆满的智慧,这个大家好懂,无上正等正觉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是什么?无智无得。《心经》到末后总结论「无智亦无得」,那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你有智有得,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距离远之远矣。我们今天学经,你们同学学讲经,为什么那么困难?你知道你困难在哪里?因为你有智又有得,就麻烦。你如果真的是无智亦无得,佛法、佛经摆在你面前,喜欢怎么讲就怎么讲,长讲短讲、深讲浅讲,就得大自在;如果你有智有得,那就麻烦大,关键就在此地。

  说个实在话,我们学佛,做佛的弟子,是最不听话的弟子,我们自以为是佛的弟子,佛究竟有没有承认我们还不晓得。佛在这个经上的教训,我们要真的听话、真的去照做。怎么做?放下。这一放下就看破;一看破,更容易放下,看破、放下相辅相成,得大自在,得无量智慧、无量的福德。无量智慧福德,是从看破、放下里头得来的,何必斤斤去求福、去修福,所修来的三界有漏的福报,没有意思。这个理很深、甚深甚深,诸位如果听错了,那我就害了大家,从今以后就不修福。你自性里面真正的福报不能现前,因为你没有般若 智慧,又不肯修福,你的日子就过得很苦。到那个时候你不能怪我,我没有说错,你听错了,是你听错了,我没有说错。要从这里面细心去体会。

  【必能如此,然后可以随形六道,现百千亿化身。】

  必能如此,就是如此经中所教的。必能这两个字是完全肯定,里面一丝毫疑惑都没有,必定要这样做法。两边不著,中道也没有,要离得干干净净,法相、非法相都不取。法相是有,非法相是空,空有两边不住。而生其心,生什么心?就是随形六道。六道可以随顺,十法界更不必说了,像观音菩萨一样,像诸佛如来一样,现百千亿化身。百千亿也不是数字,代表大圆满、究竟圆满。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现身,就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是自性的本能,人人都有自性,人人都有这个本能,可惜我们的本能被妄想执著障碍住,世尊常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的智慧德相跑哪里去?妄想执著,这个东西害苦了。般若 教给我们什么?把妄想执著放下,把它空掉。空妄想执著;离相是离妄想执著的相,是离这个。

  【虽一切法炽然而生,而一心湛然,本无所生。此之谓得大自在、得大受用。】

  实在说,心放下一分就得一分自在,就得一分受用,放下两分就得两分自在,得两分受用,非常现实。你能够把钱财放下,你在钱财里面得解脱、得自在、得受用。受用是什么?你一生在钱财上不会缺乏,得这个受用。你根本不要去想它,你需要用的话,它自然现前,不操一点心。大自在是身心自在、无忧无虑。舍什么,什么样东西就圆满,为什么?因为舍掉之后,性德现前。在一切事相当中,确确实实现代人所讲的心想事成。这是真实的,我们要相信佛,相信性德的受用。

  【能度一切苦厄者,端赖乎此。】

  《般若 心经》上讲「度一切苦厄」,凭什么度一切苦厄?凭般若 波罗蜜,凭空有两边不著。

  【此是般若 究竟义。非学此不能入门,不能究竟。】

  这个入门是入大乘之门,没有般若 波罗蜜不能入大乘之门。《金刚经》是大乘之门,马鸣菩萨的《起信论》也是大乘之门。何以知道它是大乘之门?因为经上说得很清楚,「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可见得离相才是菩萨,那就是门;著相就不能入菩萨门,离相就入了菩萨门。所以《金刚经》是大门。今天时间到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四十八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