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四十九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四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9

  请掀开经本一百一十三面,从第五行看起,注解第七段。

  【般若 ,理也,智也,观门也。诸度,事也,境也,行门也。理事从来不离,观行要当并进,境智尤须双冥。】

  这一小段说得很好,每一句是一个意思,合起来看面面俱到,尤其是难得。前面世尊为我们说明般若 波罗蜜,般若 明了之后,如何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就讲的事,也就是六度里面的前五度;而在前五度里面,世尊为我们举一个例子,他老人家举的是忍辱波罗蜜。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因为在事相上修行,忍辱是最难离相的,般若 叫我们离相,忍辱是最难,就特别举这个例子。这个例子明白了,其余的四度都可以以此类推,都能够明了。今天这一小段说,般若 是理,道理;是智,智照,智慧;是观。观门跟行门是相对的。观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观念,在近代哲学里面常说的人生观、宇宙观。人生观就是对人生的看法,宇宙观是对环境、对宇宙的看法,我们佛法里,观门就是这个意思。诸度,是指般若 以外,前面的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到禅定,这都是属於事。境也,是外面的境界,也就是所观的对象。这些是属於行门,我们讲到行门就是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些点点滴滴琐碎的事相。

  后面三句说得好,「理事从来不离」,有理一定有事,有事一定有它的道理,绝对不是说某一种事没有道理,不可能的。小而微尘,大而世界,都有它道理的存在,没有道理决定事生不起来。这是说明理事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观行要当并进」。我们为什么要修行?为什么要跟佛陀来学习?理由就在这一句。正确的观念,一定要有正确的行持,我们才能够在生活上得到幸福美满。观是理,观前面所讲的理;行是行的事,也就是说我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要同时并进,两边不能够偏重,偏重就错误了。错在什么地方,错误的结果又是如何,前面都曾经报告过。下面这一句说得更好,「境智尤须双冥也」,冥是离相。观是空,行是有。佛在前面般若 这一段里面告诉我们,般若 智慧是空有两边不住,这就是双冥的意思。智是空,境是有,空有两边都不能住。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一个大的原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不著,不著相,空有两边都不著。空有两边起不起作用?起作用。起作用就是生心,生心无住,无住生心,这就是金刚般若 波罗蜜了。这一节完全讲的是纲领,非常重要的纲领,菩萨修学决定不能够违背,违背就迷了,遵照这个原则去做就是觉悟。下面为我们解释忍辱。

  【梵语羼提,义为安忍,又名忍辱。】

  我们先解这一句。羼提是梵文的音译,它的意思是安忍,古来翻经的大德把它翻成忍辱。安忍两个字满好的,为什么要一定把它翻作忍辱?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地区人民的习性不一样,不仅仅是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不相同。中国人,这是讲中国的古人,把辱看得非常重,我们在古书里面读到「士可杀,不可辱」,士,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知识分子。我们中国古代对於知识分子非常尊重,在一般群众当中读书人的地位很高。古时候叫四民,人民,士、农、工、商,读书人排在第一位,种田的农人第二位,工人在第三位,商人在最后。商人虽然很会赚钱,但是他在社会上的地位反而是在最末后,特别是在大的宴会当中,排席次,上首一定是读书人。现在是时代颠倒了,现在是商摆在第一位,有钱摆在第一位,读书人现在已经摆到旁边去,没人理了,从前读书人是放在第一位。所以社会能够得到长久的安定,有它的道理。尊重读书人就是尊重道理,尊重理,人人都能守理,人人都能守法,这个社会当然是和睦的,是安定的。古人不重利,重德行,把利看得很轻。读书人认为什么呢?读书人杀头没有关系,不能侮辱,所以把侮辱看得太重,「士可杀,不可辱」。从印度来的这些高僧大德,看到中国人这么固执,把侮辱看得这么重,太严重了,比身命看得还严重。六波罗蜜的忍,忍辱,辱都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没有一样不能忍。所以忍辱是中国特别的翻译。它原本的意思是安忍,翻经的这些大师们把它翻成忍辱,是针对中国人,中国人把辱看得很重,所以叫忍辱。

  【安忍是总名】

  它原本的意思是安忍。

  【忍辱是别名。总为安忍顺受也。】

  羼提真正的含义是安忍顺受。

  【学道人在在处处、时时刻刻,皆应安心不动。无论行何事、遇何境、修何法,皆应一心正受。即名为忍。】

  这一段对於安忍两个字的解释,可以说是既简单又清楚,解得非常之好。学佛的人,学道就是学佛的人,无论在什么场所,无论在什么时候,一定要保持心里面的平静,安就是平静的意思;心要平,心要静。所以我们供佛,供具里面一定要供水,水就是代表这个意思。我们在佛菩萨面前供一杯水,水平没有起波浪,水很干净没有污染,这就是一切时、一切处,保持这个心平静,这是安的意思。忍是什么意思?忍是一心正受;我们现在所谓一门深入,跟一门深入是一个意思。要一心,一心是专心。我们今天学佛所犯的大毛病,也就是我们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不能成就;不但不能成就,常言说得好,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里?我们从来没有用一心正受去学东西;也就是说我们学东西从来不专心。如果是专心来修,一心正受,这个净宗法门的成就,《弥陀经》上讲得很好,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就圆满,就成就了。我们学了这么多年,这一句阿弥陀佛天天在念,一点消息都没有,一点感应没有,是不是佛号有问题?不是的!佛号没有问题,我们念佛的方法、态度有了问题。我们念得不如法,态度就是前面讲的观,方法是行,我们在观行上发生错误。我们的修学是杂修、乱修,杂修、乱修修一辈子都不能成就。佛法世法没有两样,都讲求专精。一心就是专心;正受就是把它接受过来。我修念佛法门,我就专心念佛,绝不夹杂,这才能成功;我持咒就专心持咒,也不夹杂。有些人念《大悲咒》念得很灵,他念的大悲咒水能治病,什么病都能治。道理在哪里?没有别的,他念咒的时候专心,专一;专就是真诚,诚就灵。念《大悲咒》灵,念阿弥陀佛名号也灵,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也灵,哪有不灵的?不灵就是证明你从来没有专心念过,你是用的杂心念、乱心念,一面念佛是一面打妄想,这种心念就不灵。学教也是如此,专一;学得太多,学得太杂,不灵了。这个不灵,学教的不灵就是不开智慧、不开悟。一心正受这四字要好好的记住,这四个字就是忍,六波罗蜜里面讲的忍辱就是这个意思。心地平等清净,修学法门一心正受,一门深入。

  【如修诸法本不生观】

  这是禅宗里面用的方法,所谓参话头。参什么话头?诸法本不生,参这句话头。

  【而得妄念不起。其心已正受此法而安住不动矣。】

  这个用功不一定,大家不要看到这一句你也去参去了。禅宗老师教学生的方法不一定,他可能有十个学生,他用十种方法,一个学生是一种,也许十个学生统统用一种,所以他这个方法活用的,活活泼泼。一般老师教学一定是观察众生的根机,哪一种方法适合他,他就教他用那种方法,所以学生虽然多,修学的方法可能不一样。老师要是高明,有智慧,有经验,他教导的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我们今天讲成绩,学生一定都有很好的成绩,这是举一个例子。教给我们要一心正受,一心正受自然就没有妄念。妄念是什么?妄念是夹杂。净宗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用功的方法,八个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此地讲的安心不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此地讲的一心正受。净是清净,有怀疑不清净,有夹杂也不清净,所以念要净念;相继是不间断,不间断就有功夫,间断功夫就失掉了,决定不能间断,不能夹杂。所以我们用现代话来讲,大家很容易懂得。我们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个大家好懂。这三句九个字能做到,就是此地所讲的妄念不起,妄念不起就得定,在禅宗里面叫禅定。我们念佛人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得妄念都没有了,这个功夫叫做念佛三昧。

  【故名无生法忍】

  他是参这个话头,「诸法本不生」,一切法本不生,到妄念不起,他的心安住在不生不灭。心还有什么生灭?我们《金刚经》读了不少,虽然没读完,读到这个地方,大家也都明了,心没有生灭,生灭的是念头。念头有生灭,生灭的念头没有了,真心显露,不生不灭的真心显现出来了。真心现的外面境界就是一真法界,那个境界也是不生不灭,这就叫做无生法忍。这个忍是一心正受的意思,一心正受在这个地方就是证得,他证得了,证得一切法不生不灭,证得一切法永远常住,他证得了。忍也当作同意讲,佛说一切法不生不灭,这个菩萨证得了,对於佛所讲的话同意,没有反对的意见;也有认可的意思,认可跟同意意思是很接近的,佛所讲的他同意,他都认可。我们今天听佛讲一切法不生不灭,我们都摇头,我们不同意,我们不承认。为什么?我们看一切法有生有灭。为什么看这一切法有生有灭?我们是用生灭心看一切法,一切法也就有生有灭。佛菩萨为什么看一切法不生不灭?他用不生不灭的真心看一切法,一切法确实不生不灭。这个很难懂,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还是从比喻里面去体会,还用放电影做比喻,大家容易了解。我们凡夫是坐在台下,看电影的银幕上,看那个有生有灭,刹那在生灭。佛菩萨是看到放电影机,看那些底片,底片没动,不生不灭,一盘一盘的底片没动,没有生灭,就像这个样子。换句话说,我们所看的是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诸佛菩萨看的是真相。也就好比说,我们看的是银幕上的动相,佛菩萨看的是底片一卷一卷,没动,他看的是那个;人家看的是真相,我们看的是妄相。比喻总是没有办…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四十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