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五十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五十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0

  请掀开经本一百一十五面,倒数第五行,从注解第七段看起。

  【一切修行人,非仗般若 不能无罣碍,不能得自在,不能到彼岸矣。】

  这一段是说明,也是特别强调世出世法智慧第一,唯有真实的智慧,才能够真正达到无有障碍的境界,无论是世间法或是出世间法,都要能够做到心无罣碍,这就能够得自在了。后面这一句,这是讲究竟圆满法。「彼岸」是成佛,成佛一定要有究竟圆满的智慧。佛法里面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名词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而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我们常讲的究竟圆满的智慧。

  【世间之人,纵令未能人人如此成就。但能人我分别之见少少轻减,则斗争亦必减少。世界当下太平,安居乐业矣。】

  这段话,实实在在是挽救世间劫运的重要开示,而确实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可惜佛法没有能够普及世间,纵然学佛的人很多;这特别在中国人,这些学佛人当中,如果要不能够深明佛理,这个问题还是不能够解决。特别是要深明般若 之理,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才能放下,所谓是看破、放下;一切意见争执自然就会减少,意见争执减少,当然斗争也会减少,所以它的结果是天下太平,人民都能够安居乐业。由此可知,我们要想在一生当中,真正能够得到安居,身心安稳,事业顺利成就,不能没有般若 智慧。般若 智慧不是单单叫我们修行、成佛才需要;我们要过一个幸福快乐的日子,离不了它;要想在世间,从事於任何一个行业,事业顺利成功也少不了它。般若 不能不讲,不能不细讲,不能不认真的去修学,这些话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说得很多,也说得很透彻。「所以般若 是佛陀教育的真精神」,说佛陀教育就包含世出世间一切法。「无上法宝,不可须臾离者也。」一时一刻不能离。为什么?离开般若 智慧,我们就迷惑,我们就糊涂;迷惑、糊涂怎么能得到幸福?怎么能得到成就?这是反显般若 智慧修学的重要性。

  【必须离人我等分别之相,使其心一念不生,安住不动。】

  我们先看这一句。这是般若 最要紧的纲领,无非是教我们离相,离相前面讲得很多,往后还要讲。为什么在经典自始至终讲这么多遍?实在说,讲再多遍都不算多。为什么?我们没做到。贪瞋痴不需要讲,不讲天天在做,无时无刻不在做。为什么?习气太深,可以说不起心动念则已,起心动念总离不开贪瞋痴,这就是烦恼的习气,我们无始劫以来已经养成习惯。而般若 智慧对我们来讲非常的生疏,所以佛不断的讲,讲二十二年,希望把我们贪瞋痴烦恼习气转换过来,目的在此地。佛菩萨教化众生的用心也在此地,让我们不断的来薰习。离相是离心中执著、分别、牵挂的那个相,这个相如果不离,我们的般若 智慧就不能够现行,不能够起用。也许有人要问,如果叫我对一切法都不分别、都不执著,那我还能办事吗?我如果要想把事情办好,当然这个事情要常常挂在心上,那个事才能办好。这个说法,我想大家听到之后都点头,不错,他讲得很对;佛菩萨听了之后就摇头,他讲得不对。他的确一天到晚把他这个事情挂在心上,他的事情办好了没有?没办好。一天到晚挂在心上,没办好;还不晓得怎么办?挂在心上成天打妄想,想怎么办?妄想怎么能把事情办好?我们听了佛的话,好像佛讲的话不合逻辑,佛讲的话不合人情,於是对於佛讲的话不敢相信、不敢接受、不敢奉行,那佛对他也无可奈何。我们一定要深信佛法,佛教给我们一切放下,让我们的清净心现前,前面经文上说过,「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般若 。心地清净,你就有真实的智慧,真实智慧好办事。无论什么事情,再困难的事情,再繁杂的事情,他一接触统统明了,处置得井然有序,恰到好处,这个事情就办成功了。

  可见得真正办大事情的人,没有别的,心要清净,那是真正办大事情的人。世出世间最大的事情,是了生死超三界,这是大事,世间还有什么大事比这个事情更大,没有了。这个事情要用清净心来办,因为清净心生真实智慧。这样大事都能办,何况世间这些小事。我们世间人看到的一些很困难、很难办的事,佛菩萨看起来,那简直是鸡毛蒜皮,算不得什么难事,就是要智慧。智慧绝对不是从分别妄想里面生的,由此可知,分别、妄想、忧虑、牵挂,不能解决问题,不能办事。学经教的要注意到,妄想分别执著不能入门,不能解佛真实义。怎样解佛真实义?心地清净、一丝不挂、一尘不染,行了!这才能解如来真实义。所以般若 智慧,一时一刻不能离。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如何才能做到「不可须臾离者」?如果我们心里面起了一念妄想,有了一念分别执著,你就离开般若 智慧,般若 智慧就没有了;如果心里面一念不生、清清净净,你也离开般若 智慧了。诸位听到这个话就难办,我心里头有念,没有般若 智慧,无念也没有般若 智慧,那怎么办?有念是妄想,不是般若 智慧;无念是无明,也不是般若 智慧。修般若 智慧还真难。佛在前面屡次教导我们,「应生无所住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这就是般若 ,这样就不离般若 了。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真难!所有一切法门里面,唯独念佛法门方便。怎么方便法?心里面什么念头都没有,只有这一句阿弥陀佛,那就行了,你看看,与般若 就相应。不住妄想,不住无明,心里面一个杂念都没有,不怀疑、不夹杂,这是一个杂念没有,这是无住;念念有这一句阿弥陀佛,这是生心。生心,不住无明;无有杂念,不住妄想;妄想、无明两边都不住,这叫做般若 智慧。要念念相继,那就不离般若 。这个方法就清楚明了了,人人都可以修,人人都能修。

  【必须离人我等分别之相,使其心一念不生,安住不动。然后乃得恩怨平等,成就大慈悲定。】

  这后面一句是讲功夫,也就是我们今天讲成绩、效果。你修般若 波罗蜜,中国的禅宗是修般若 波罗蜜。《六祖坛经》一开头,开宗明义,六祖大师就说了一句话:「大众总净心念摩诃般若 波罗蜜多」,可见得中国禅宗是修般若 波罗蜜多的,不是修禅定。我们用的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修般若 波罗蜜多;由此可知,你念念都是阿弥陀佛,这就是总念般若 波罗蜜多,跟六祖大师讲的话没有两样。只是我们修般若 波罗蜜多的方法、手段,跟禅宗不相同,目的是相同的,成就是相同的。在成就上来说,不但相同,比那个还要殊胜。

  初步的成绩在哪里看?恩怨平等,要从这个地方看。从前我看不顺眼的人,看不顺眼的事,现在慢慢可以,行了,慢慢能看得顺眼,不太认真去计较了,这就是你功夫得力,你有成绩表现。诸位总需要明了,念佛人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功夫在哪里看?我们常说某人念佛的功夫不错,什么是功夫?通常一般是误以为念佛念得多,这个人一天念一万声,那个人一天念三万声,这个功夫不错!一天念十万声,古人还说「喊破喉咙也枉然」!由此可知,功夫不是念的多少声佛,功夫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如果这个念佛人,心一年比一年清净,一年比一年平等,那叫功夫。所以此地讲恩怨平等,这是清净平等觉,这是成绩、这是功夫,这就是般若 现前。

  成就大慈悲定,大慈悲是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谓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慈悲要是谈条件的,就不能加上大,加上一个大,是无条件的慈悲。慈悲,要是用我们现代话来讲,就是爱心、关怀,真正对一切众生有爱心,真正对一切大众关怀,这里面没有任何条件,这叫大慈悲。定是什么?心安住在大慈悲当中。

  【然后乃得虽遇极大之逆境恶缘,不生瞋恨。】

  就如同忍辱仙人,被歌利王节节肢解,那是遇到极大的逆缘、恶境界。他不生瞋恨心,不但不生瞋恨,反而生大慈悲心,发愿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他。那个歌利王就是世尊座下的憍陈如尊者,鹿野苑度五比丘,第一个得度的,果然就是他。由此可知,佛的愿决定是兑现的,没有虚假,愿愿都是真实,愿愿他都兑现。

  【瞋恨毫无,然后乃得普度众生,满菩提愿。】

  不可以这个众生我讨厌他,我不度他,这怎么行?这就不能满菩提愿。你每天发愿,在佛菩萨面前念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那里头还要括个括弧,哪些众生我不度他,还有这话吗?所以要普度众生,要高度的智慧,才能够把烦恼妄想分别执著打掉。

  【忍辱非易】

  这个忍辱,前面说过,就是耐心,无论是对人、对事、对一切境界,一定要能够忍耐。佛在本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於忍」,一切法能够成功、能够成就,秘诀就在忍。忍辱非易,真的不容易。为什么世间人不能忍?不能忍往往事情就坏了。小事要小忍,大事要大忍;不忍,事情决定失败,不能成就。

  【非久久修学般若 ,得大三空三昧。】

  这就说明为什么诸佛菩萨能够有究竟圆满的忍辱波罗蜜,这个道理就是他这个修学始终没有离开般若 。他得到的是大三空三昧,大三空三昧是:人空、法空、空空。这三空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得大三空三昧,就是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外是业因果报的刹那相续相而已,实实在在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他在极大的逆境恶缘当中,也如如不动;他了解事实真相,他不会在这个境界里面起心动念。凡夫不明事实真相,於是境界现前起心动念;起心动念错了,不但不能成就事功,事业功夫不能成就,反而败坏。

  【正恐忽遇极大逆境恶缘,瞋心少动,尽弃前功。】

  前功尽弃了。特别是我们学佛,这个道理、这个原则适用於世间法。世间法里面所有一切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居家过日子,做生意、做买卖,乃至於从政为社会大众服务,点点滴滴都要高度的智慧、都要真实的耐心才能成功…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五十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