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五十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23-050
請掀開經本一百一十五面,倒數第五行,從注解第七段看起。
【一切修行人,非仗般若 不能無罣礙,不能得自在,不能到彼岸矣。】
這一段是說明,也是特別強調世出世法智慧第一,唯有真實的智慧,才能夠真正達到無有障礙的境界,無論是世間法或是出世間法,都要能夠做到心無罣礙,這就能夠得自在了。後面這一句,這是講究竟圓滿法。「彼岸」是成佛,成佛一定要有究竟圓滿的智慧。佛法裏面所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個名詞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而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我們常講的究竟圓滿的智慧。
【世間之人,縱令未能人人如此成就。但能人我分別之見少少輕減,則鬥爭亦必減少。世界當下太平,安居樂業矣。】
這段話,實實在在是挽救世間劫運的重要開示,而確實能夠收到很好的效果。可惜佛法沒有能夠普及世間,縱然學佛的人很多;這特別在中國人,這些學佛人當中,如果要不能夠深明佛理,這個問題還是不能夠解決。特別是要深明般若 之理,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才能放下,所謂是看破、放下;一切意見爭執自然就會減少,意見爭執減少,當然鬥爭也會減少,所以它的結果是天下太平,人民都能夠安居樂業。由此可知,我們要想在一生當中,真正能夠得到安居,身心安穩,事業順利成就,不能沒有般若 智慧。般若 智慧不是單單叫我們修行、成佛才需要;我們要過一個幸福快樂的日子,離不了它;要想在世間,從事於任何一個行業,事業順利成功也少不了它。般若 不能不講,不能不細講,不能不認真的去修學,這些話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裏面說得很多,也說得很透徹。「所以般若 是佛陀教育的真精神」,說佛陀教育就包含世出世間一切法。「無上法寶,不可須臾離者也。」一時一刻不能離。爲什麼?離開般若 智慧,我們就迷惑,我們就糊塗;迷惑、糊塗怎麼能得到幸福?怎麼能得到成就?這是反顯般若 智慧修學的重要性。
【必須離人我等分別之相,使其心一念不生,安住不動。】
我們先看這一句。這是般若 最要緊的綱領,無非是教我們離相,離相前面講得很多,往後還要講。爲什麼在經典自始至終講這麼多遍?實在說,講再多遍都不算多。爲什麼?我們沒做到。貪瞋癡不需要講,不講天天在做,無時無刻不在做。爲什麼?習氣太深,可以說不起心動念則已,起心動念總離不開貪瞋癡,這就是煩惱的習氣,我們無始劫以來已經養成習慣。而般若 智慧對我們來講非常的生疏,所以佛不斷的講,講二十二年,希望把我們貪瞋癡煩惱習氣轉換過來,目的在此地。佛菩薩教化衆生的用心也在此地,讓我們不斷的來薰習。離相是離心中執著、分別、牽挂的那個相,這個相如果不離,我們的般若 智慧就不能夠現行,不能夠起用。也許有人要問,如果叫我對一切法都不分別、都不執著,那我還能辦事嗎?我如果要想把事情辦好,當然這個事情要常常挂在心上,那個事才能辦好。這個說法,我想大家聽到之後都點頭,不錯,他講得很對;佛菩薩聽了之後就搖頭,他講得不對。他的確一天到晚把他這個事情挂在心上,他的事情辦好了沒有?沒辦好。一天到晚挂在心上,沒辦好;還不曉得怎麼辦?挂在心上成天打妄想,想怎麼辦?妄想怎麼能把事情辦好?我們聽了佛的話,好像佛講的話不合邏輯,佛講的話不合人情,於是對於佛講的話不敢相信、不敢接受、不敢奉行,那佛對他也無可奈何。我們一定要深信佛法,佛教給我們一切放下,讓我們的清淨心現前,前面經文上說過,「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般若 。心地清淨,你就有真實的智慧,真實智慧好辦事。無論什麼事情,再困難的事情,再繁雜的事情,他一接觸統統明了,處置得井然有序,恰到好處,這個事情就辦成功了。
可見得真正辦大事情的人,沒有別的,心要清淨,那是真正辦大事情的人。世出世間最大的事情,是了生死超叁界,這是大事,世間還有什麼大事比這個事情更大,沒有了。這個事情要用清淨心來辦,因爲清淨心生真實智慧。這樣大事都能辦,何況世間這些小事。我們世間人看到的一些很困難、很難辦的事,佛菩薩看起來,那簡直是雞毛蒜皮,算不得什麼難事,就是要智慧。智慧絕對不是從分別妄想裏面生的,由此可知,分別、妄想、憂慮、牽挂,不能解決問題,不能辦事。學經教的要注意到,妄想分別執著不能入門,不能解佛真實義。怎樣解佛真實義?心地清淨、一絲不挂、一塵不染,行了!這才能解如來真實義。所以般若 智慧,一時一刻不能離。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如何才能做到「不可須臾離者」?如果我們心裏面起了一念妄想,有了一念分別執著,你就離開般若 智慧,般若 智慧就沒有了;如果心裏面一念不生、清清淨淨,你也離開般若 智慧了。諸位聽到這個話就難辦,我心裏頭有念,沒有般若 智慧,無念也沒有般若 智慧,那怎麼辦?有念是妄想,不是般若 智慧;無念是無明,也不是般若 智慧。修般若 智慧還真難。佛在前面屢次教導我們,「應生無所住心,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這就是般若 ,這樣就不離般若 了。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還真難!所有一切法門裏面,唯獨念佛法門方便。怎麼方便法?心裏面什麼念頭都沒有,只有這一句阿彌陀佛,那就行了,你看看,與般若 就相應。不住妄想,不住無明,心裏面一個雜念都沒有,不懷疑、不夾雜,這是一個雜念沒有,這是無住;念念有這一句阿彌陀佛,這是生心。生心,不住無明;無有雜念,不住妄想;妄想、無明兩邊都不住,這叫做般若 智慧。要念念相繼,那就不離般若 。這個方法就清楚明了了,人人都可以修,人人都能修。
【必須離人我等分別之相,使其心一念不生,安住不動。然後乃得恩怨平等,成就大慈悲定。】
這後面一句是講功夫,也就是我們今天講成績、效果。你修般若 波羅蜜,中國的禅宗是修般若 波羅蜜。《六祖壇經》一開頭,開宗明義,六祖大師就說了一句話:「大衆總淨心念摩诃般若 波羅蜜多」,可見得中國禅宗是修般若 波羅蜜多的,不是修禅定。我們用的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修般若 波羅蜜多;由此可知,你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這就是總念般若 波羅蜜多,跟六祖大師講的話沒有兩樣。只是我們修般若 波羅蜜多的方法、手段,跟禅宗不相同,目的是相同的,成就是相同的。在成就上來說,不但相同,比那個還要殊勝。
初步的成績在哪裏看?恩怨平等,要從這個地方看。從前我看不順眼的人,看不順眼的事,現在慢慢可以,行了,慢慢能看得順眼,不太認真去計較了,這就是你功夫得力,你有成績表現。諸位總需要明了,念佛人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功夫在哪裏看?我們常說某人念佛的功夫不錯,什麼是功夫?通常一般是誤以爲念佛念得多,這個人一天念一萬聲,那個人一天念叁萬聲,這個功夫不錯!一天念十萬聲,古人還說「喊破喉嚨也枉然」!由此可知,功夫不是念的多少聲佛,功夫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如果這個念佛人,心一年比一年清淨,一年比一年平等,那叫功夫。所以此地講恩怨平等,這是清淨平等覺,這是成績、這是功夫,這就是般若 現前。
成就大慈悲定,大慈悲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謂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慈悲要是談條件的,就不能加上大,加上一個大,是無條件的慈悲。慈悲,要是用我們現代話來講,就是愛心、關懷,真正對一切衆生有愛心,真正對一切大衆關懷,這裏面沒有任何條件,這叫大慈悲。定是什麼?心安住在大慈悲當中。
【然後乃得雖遇極大之逆境惡緣,不生瞋恨。】
就如同忍辱仙人,被歌利王節節肢解,那是遇到極大的逆緣、惡境界。他不生瞋恨心,不但不生瞋恨,反而生大慈悲心,發願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他。那個歌利王就是世尊座下的憍陳如尊者,鹿野苑度五比丘,第一個得度的,果然就是他。由此可知,佛的願決定是兌現的,沒有虛假,願願都是真實,願願他都兌現。
【瞋恨毫無,然後乃得普度衆生,滿菩提願。】
不可以這個衆生我討厭他,我不度他,這怎麼行?這就不能滿菩提願。你每天發願,在佛菩薩面前念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那裏頭還要括個括弧,哪些衆生我不度他,還有這話嗎?所以要普度衆生,要高度的智慧,才能夠把煩惱妄想分別執著打掉。
【忍辱非易】
這個忍辱,前面說過,就是耐心,無論是對人、對事、對一切境界,一定要能夠忍耐。佛在本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一切法能夠成功、能夠成就,秘訣就在忍。忍辱非易,真的不容易。爲什麼世間人不能忍?不能忍往往事情就壞了。小事要小忍,大事要大忍;不忍,事情決定失敗,不能成就。
【非久久修學般若 ,得大叁空叁昧。】
這就說明爲什麼諸佛菩薩能夠有究竟圓滿的忍辱波羅蜜,這個道理就是他這個修學始終沒有離開般若 。他得到的是大叁空叁昧,大叁空叁昧是:人空、法空、空空。這叁空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得大叁空叁昧,就是徹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外是業因果報的刹那相續相而已,實實在在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他在極大的逆境惡緣當中,也如如不動;他了解事實真相,他不會在這個境界裏面起心動念。凡夫不明事實真相,於是境界現前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錯了,不但不能成就事功,事業功夫不能成就,反而敗壞。
【正恐忽遇極大逆境惡緣,瞋心少動,盡棄前功。】
前功盡棄了。特別是我們學佛,這個道理、這個原則適用於世間法。世間法裏面所有一切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居家過日子,做生意、做買賣,乃至於從政爲社會大衆服務,點點滴滴都要高度的智慧、都要真實的耐心才能成功…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五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