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六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23-066
請掀開經本一百四十六面,倒數第六行,請看小注第八段。
【無論僧俗男女,但能信心不逆,莫不如是成就。叁心齊發,紹隆佛種,便是荷擔如來無上菩提。】
從這一段文當中,我們很清楚的看到佛法是平等法,無論是在家、出家,無論是男女老少,沒有不平等的。愈是上上乘佛法,愈是平等。爲什麼?高級的佛法莫不是稱性起修,全修即性,心性是決定平等的。在本經上,但能信心不逆,莫不如是成就。成就就像世尊在經中爲我們所說的,尤其是四次較量福德,成就的功德無量無邊。往後在下半部還有較量,一次比一次殊勝。叁心齊發,叁心是菩提心,前面剛剛說過,直心、深心、大悲心。發無上菩提心,必定是受持讀誦、爲人演說,這就是紹隆佛種。如果覺得我們學佛,非這麼學不可,非這樣做不可,這就是信心不逆。以無比的信心來受持讀誦、爲人演說,這就是承擔如來的家業,就是自行化他,無上菩提。這一段裏面關鍵的字,就是信心不逆、紹隆佛種,這八個字。末後這一段說:
【如來爲性德圓明之人】
圓是圓滿,明是明顯。由此可知,如來以下的菩薩,乃至於聲聞、緣覺,他們性德也透個幾分,總是不圓,一定要到如來果地上才圓滿。六道凡夫雖有性德,完全被煩惱、妄想蓋覆住,一分都透不出來。佛在般若 會上,無非是教導我們如何破除妄想分別執著,使我們的性德,本來圓明的性德透露出來而已,這就是佛法的教學。
【無上菩提,爲覺王獨證之法。】
無上菩提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二乘,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他們所證得的是正覺,揀別凡夫的不覺。圓初住以上「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華嚴經》上稱之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些人是正等正覺,還沒有到無上。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不能稱無上,還是正等正覺。我們同修也要把它記住,這是佛學常識。正等正覺是什麼人稱?圓教初住以上,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叫正等正覺。阿羅漢沒破無明,辟支佛、權教菩薩都沒有破無明,沒有破無明的叫正覺,不能叫正等正覺;破無明之後,才叫正等正覺。無上是無明破盡,如來果地,所以稱之爲覺王。聲聞、緣覺、菩薩都覺,但是不圓滿,圓滿的覺,我們就稱之爲王,這是尊稱他。覺王獨證之法,覺王就是稱的如來。
【許其荷擔此二】
這是如來許可的,不是別人許可的。前面所講的紹隆佛種、荷擔如來,這是圓教果佛允許的,換句話說,也就是在此地給我們授記。
【即是許其爲承繼佛位之人,堪任覺王之法也。】
這個經義實實在在不可思議!無論在家、出家,無論僧俗,無論男女老少,只要你具備兩個條件:信心不逆,叁心圓發、紹隆佛種,這一段經文就是如來給你授記,同意你荷擔如來無上菩提。
【如來悉知悉見】
這個地方的如來,統稱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不是一尊佛。一切佛都見到了,都看見了,都知道你在這裏發心。這一句就像常說的,
【常寂光中,印許之矣。】
如來在常寂光當中給你印證、許可,你可以擔當弘法利生的重任。換句話說,關鍵就是我們自己有沒有真正發菩提心,有沒有在這一會裏面真正做到信心不逆。由此可知,諸佛如來不是不保佑我們,問題是我們肯不肯接受佛力的加持。果然是信心不逆,果然是叁心齊發,一切諸佛如來都保佑你,你就都能接受到了。這兩句我們做不到,怎麼求佛菩薩加持保佑也是枉然,所以一定要真正去做。這段經文是從正面上來說,下面一段從反面來襯托。請看經文:
經【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爲人解說。】
反過來說,對於金剛般若 不能産生信心,也不會以此爲實。這是哪一類人?小根性的人,喜歡小法。
【小法,謂小乘法,兼指不了義法。】
不了義是人天法。現在我們在這個社會上也常常聽到,許多人在這裏標榜人間淨土,勸人修行不要往生西方世界,西方世界很渺茫。勸他來生還作人,出家的來生還當法師。這樣的論調,在現前社會上也很普遍。甚至於我還聽說過,你是某一個道場的信徒,來生之後還到這個道場來當信徒,生生世世護持道場,還有這麼一說的。我們在《金剛經》上看到,這都是喜歡小法的,這是不了義法。
【正是無上深經反面】
我們曉得《淨土叁經》跟《大方廣佛華嚴經》無二無別,真實圓頓大法。不但是真實圓頓大法,隋唐古德贊歎是大乘當中的大乘,了義中之了義,專中之專,這樣的贊歎,贊歎到了極處。我們曉得,此地講的無上深經是指的什麼?沒想到我們天天讀誦接觸的,就是一切佛法裏面無上的深經。他要是不接受,對這個懷疑,不肯認真學習,這些人就是樂小法者,這個字念一ㄠˋ ,破音字,當作喜歡講,他喜歡小法,喜歡小乘法,喜歡人天法。
【樂小法又是聞此經典信心不逆之反面。】
他聽了不以爲然,你覺得我非要這麼做不可,他搖搖頭不以爲然,那就跟這個恰恰相反。這是借反面以顯正面之義,意思顯示得更爲圓滿了。
【心若有取,誰使之取也。非他,我也。】
取就是著相,樂就是取,你對這個生歡喜心。
【故無論取法取非法,皆爲著我。】
貪愛世間五欲六塵,貪愛天人的福報,欲界天、色界天,貪愛天人的福報,都是著有,取法相。厭棄身體,不喜歡要這個身體了,這有相當覺悟了。知道什麼?身爲苦本。沒有身,什麼苦都沒有了。我們爲什麼有生老病死?有身;沒有身哪來的生老病死!高級的凡夫,他覺悟身爲苦本,身不要了;不要身,著非法相,著空了。他將來到哪裏去?他到四空天去往生,生四空天,不能出輪回。由此可知,取法相、取非法相,著有、著空,這個念頭都是輪回心,輪回心當然造輪回業。所以無論是取法相或者是取非法相,皆爲著我。
【不過較凡夫之我執,有粗細之別。何嘗淨絕根株哉。】
比起六道下面的凡夫,比起人道、畜生、餓鬼、地獄,他是好得多了。這個人能夠生天,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是不錯了;他的心沒有清淨,並不清淨。即使修學小乘法、權教菩薩法,超越叁界了,他沒見性。雖然破除見思煩惱,塵沙煩惱沒斷盡,無明煩惱一品也沒破。這些聖者,這是講超越叁界的,比六道裏面叁界衆生那是要清淨多了,但是要跟法身大士相比,他的心並不清淨。這一段是說的這個意思。
【前雲我相】
前面是講四相: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此雲我見】
見比相要來得微細。
【無論著見著相】
見就是有這個念頭,念頭還在。
【著則成病,是之爲同。】
同樣的,只要有這個念頭在,這就是病,這是六道輪回的病根。
【然因有能取之妄見,乃有所取之幻相。】
所以見比相要微細,底下我們會說明,底下還有一個簡單的表解,我們來說明它。
【故著見,是著相之病根。是之爲異。】
這講我見跟我相差別之處,不同的地方。著就成了病,這是相同的;但是見跟相還有一些不同地方。
【由是觀之,但知遣相,功行猶淺。】
這是《金剛經》的上半部。佛教給我們離相,若是在佛菩薩整個修行曆程之中,離相的功夫不是很深的功夫,離見那就深了。
【必須遣見】
遣是把它舍掉,念頭都沒有。不要說相,那個相的念頭都沒有。
【功行乃深。妄見不除,病根仍在。幻相即不能淨除。】
這是說明我見比我相要深得多,這是確確實實的。
【此經前後所明,只是一意。】
前半部跟後半部所說的,實在講是一樁事情。雖是一樁事情,它有淺深不同。
【不過前半部亦淺亦深,後半部有深無淺。】
《講義》第四卷、第五卷是屬於後半部,前叁卷是屬於前半部。前半部的經義有淺有深,後半部的經義有深無淺,後半部是從四見上來破除。見、相,我們在此地簡單列一個表解,諸位看起來就比較清楚。法相唯識宗裏面,講宇宙人生的根源、演變、發展、結果,都講得很詳細,講得很清楚。《華嚴經》也是法相宗重要經典之一。相宗總共有六經十一論,六部經十一部論是他們立宗的基礎,《華嚴》是六經之一。它說四分,四分,從自證分,還有一個證自證分。自證分就是真如本性,是性體。證自證分是什麼?證自證分實在講就是本性裏面本來具足的般若 智慧,般若 智慧證明這個本體。這個話也很難懂,不容易體會。我們舉比喻來說,自證分好比是燈,證自證分好比是光。燈在哪裏,什麼樣子?那個燈光照著自己照得清清楚楚的,自己照自己,這是證自證分,它們兩個關系就像燈與燈光一樣。我們有自體、有自證分,我們證自證分沒有,所以自己雖然有真如本性,不知道真如本性在哪裏,也不知道真如本性是個什麼樣子。咱們這個燈沒點燃,沒放光,就這麼個意思。
自證分是真如,這是大乘經上說:真如不守自性,於是就生起無明了。真如不守自性,就生起了無明。無明就是個動相。無明是什麼東西?就是一念希求的念頭,這個念頭非常非常的細,我們凡夫決定覺察不出來,它還在叁細相之初。八地菩薩見到叁細相,它是叁細相的根源,八地菩薩也見不到。誰見到?等覺菩薩。因爲這一品叫生相無明,這一品破除那就圓成佛道了。這個就是此地講的見分。一念希求的心,求這個念頭,從細到粗,細念到粗念。我們講粗念,還不是我們能覺察到的,比最微細的要粗了。從一念不覺變成無明,這就粗了。無明裏面既然要求,就變現出見分。見分從哪裏來的?無明變現出來的,變出見分來。見分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能夠思惟想像的這個心,這個心是屬於見分。現代科學家將我們一個人身體分爲兩個部分,一個是肉體,一個是精神。精神這一分在我們佛法裏叫見分,肉體這一分我們佛法叫相分。相分是物質。精神這…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六十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