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六十六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六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6

  请掀开经本一百四十六面,倒数第六行,请看小注第八段。

  【无论僧俗男女,但能信心不逆,莫不如是成就。三心齐发,绍隆佛种,便是荷担如来无上菩提。】

  从这一段文当中,我们很清楚的看到佛法是平等法,无论是在家、出家,无论是男女老少,没有不平等的。愈是上上乘佛法,愈是平等。为什么?高级的佛法莫不是称性起修,全修即性,心性是决定平等的。在本经上,但能信心不逆,莫不如是成就。成就就像世尊在经中为我们所说的,尤其是四次较量福德,成就的功德无量无边。往后在下半部还有较量,一次比一次殊胜。三心齐发,三心是菩提心,前面刚刚说过,直心、深心、大悲心。发无上菩提心,必定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就是绍隆佛种。如果觉得我们学佛,非这么学不可,非这样做不可,这就是信心不逆。以无比的信心来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就是承担如来的家业,就是自行化他,无上菩提。这一段里面关键的字,就是信心不逆、绍隆佛种,这八个字。末后这一段说:

  【如来为性德圆明之人】

  圆是圆满,明是明显。由此可知,如来以下的菩萨,乃至於声闻、缘觉,他们性德也透个几分,总是不圆,一定要到如来果地上才圆满。六道凡夫虽有性德,完全被烦恼、妄想盖覆住,一分都透不出来。佛在般若 会上,无非是教导我们如何破除妄想分别执著,使我们的性德,本来圆明的性德透露出来而已,这就是佛法的教学。

  【无上菩提,为觉王独证之法。】

  无上菩提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二乘,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他们所证得的是正觉,拣别凡夫的不觉。圆初住以上「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华严经》上称之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些人是正等正觉,还没有到无上。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不能称无上,还是正等正觉。我们同修也要把它记住,这是佛学常识。正等正觉是什么人称?圆教初住以上,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才叫正等正觉。阿罗汉没破无明,辟支佛、权教菩萨都没有破无明,没有破无明的叫正觉,不能叫正等正觉;破无明之后,才叫正等正觉。无上是无明破尽,如来果地,所以称之为觉王。声闻、缘觉、菩萨都觉,但是不圆满,圆满的觉,我们就称之为王,这是尊称他。觉王独证之法,觉王就是称的如来。

  【许其荷担此二】

  这是如来许可的,不是别人许可的。前面所讲的绍隆佛种、荷担如来,这是圆教果佛允许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在此地给我们授记。

  【即是许其为承继佛位之人,堪任觉王之法也。】

  这个经义实实在在不可思议!无论在家、出家,无论僧俗,无论男女老少,只要你具备两个条件:信心不逆,三心圆发、绍隆佛种,这一段经文就是如来给你授记,同意你荷担如来无上菩提。

  【如来悉知悉见】

  这个地方的如来,统称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不是一尊佛。一切佛都见到了,都看见了,都知道你在这里发心。这一句就像常说的,

  【常寂光中,印许之矣。】

  如来在常寂光当中给你印证、许可,你可以担当弘法利生的重任。换句话说,关键就是我们自己有没有真正发菩提心,有没有在这一会里面真正做到信心不逆。由此可知,诸佛如来不是不保佑我们,问题是我们肯不肯接受佛力的加持。果然是信心不逆,果然是三心齐发,一切诸佛如来都保佑你,你就都能接受到了。这两句我们做不到,怎么求佛菩萨加持保佑也是枉然,所以一定要真正去做。这段经文是从正面上来说,下面一段从反面来衬托。请看经文:

  经【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於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反过来说,对於金刚般若 不能产生信心,也不会以此为实。这是哪一类人?小根性的人,喜欢小法。

  【小法,谓小乘法,兼指不了义法。】

  不了义是人天法。现在我们在这个社会上也常常听到,许多人在这里标榜人间净土,劝人修行不要往生西方世界,西方世界很渺茫。劝他来生还作人,出家的来生还当法师。这样的论调,在现前社会上也很普遍。甚至於我还听说过,你是某一个道场的信徒,来生之后还到这个道场来当信徒,生生世世护持道场,还有这么一说的。我们在《金刚经》上看到,这都是喜欢小法的,这是不了义法。

  【正是无上深经反面】

  我们晓得《净土三经》跟《大方广佛华严经》无二无别,真实圆顿大法。不但是真实圆顿大法,隋唐古德赞叹是大乘当中的大乘,了义中之了义,专中之专,这样的赞叹,赞叹到了极处。我们晓得,此地讲的无上深经是指的什么?没想到我们天天读诵接触的,就是一切佛法里面无上的深经。他要是不接受,对这个怀疑,不肯认真学习,这些人就是乐小法者,这个字念一ㄠˋ ,破音字,当作喜欢讲,他喜欢小法,喜欢小乘法,喜欢人天法。

  【乐小法又是闻此经典信心不逆之反面。】

  他听了不以为然,你觉得我非要这么做不可,他摇摇头不以为然,那就跟这个恰恰相反。这是借反面以显正面之义,意思显示得更为圆满了。

  【心若有取,谁使之取也。非他,我也。】

  取就是著相,乐就是取,你对这个生欢喜心。

  【故无论取法取非法,皆为著我。】

  贪爱世间五欲六尘,贪爱天人的福报,欲界天、色界天,贪爱天人的福报,都是著有,取法相。厌弃身体,不喜欢要这个身体了,这有相当觉悟了。知道什么?身为苦本。没有身,什么苦都没有了。我们为什么有生老病死?有身;没有身哪来的生老病死!高级的凡夫,他觉悟身为苦本,身不要了;不要身,著非法相,著空了。他将来到哪里去?他到四空天去往生,生四空天,不能出轮回。由此可知,取法相、取非法相,著有、著空,这个念头都是轮回心,轮回心当然造轮回业。所以无论是取法相或者是取非法相,皆为著我。

  【不过较凡夫之我执,有粗细之别。何尝净绝根株哉。】

  比起六道下面的凡夫,比起人道、畜生、饿鬼、地狱,他是好得多了。这个人能够生天,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是不错了;他的心没有清净,并不清净。即使修学小乘法、权教菩萨法,超越三界了,他没见性。虽然破除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没断尽,无明烦恼一品也没破。这些圣者,这是讲超越三界的,比六道里面三界众生那是要清净多了,但是要跟法身大士相比,他的心并不清净。这一段是说的这个意思。

  【前云我相】

  前面是讲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此云我见】

  见比相要来得微细。

  【无论著见著相】

  见就是有这个念头,念头还在。

  【著则成病,是之为同。】

  同样的,只要有这个念头在,这就是病,这是六道轮回的病根。

  【然因有能取之妄见,乃有所取之幻相。】

  所以见比相要微细,底下我们会说明,底下还有一个简单的表解,我们来说明它。

  【故著见,是著相之病根。是之为异。】

  这讲我见跟我相差别之处,不同的地方。著就成了病,这是相同的;但是见跟相还有一些不同地方。

  【由是观之,但知遣相,功行犹浅。】

  这是《金刚经》的上半部。佛教给我们离相,若是在佛菩萨整个修行历程之中,离相的功夫不是很深的功夫,离见那就深了。

  【必须遣见】

  遣是把它舍掉,念头都没有。不要说相,那个相的念头都没有。

  【功行乃深。妄见不除,病根仍在。幻相即不能净除。】

  这是说明我见比我相要深得多,这是确确实实的。

  【此经前后所明,只是一意。】

  前半部跟后半部所说的,实在讲是一桩事情。虽是一桩事情,它有浅深不同。

  【不过前半部亦浅亦深,后半部有深无浅。】

  《讲义》第四卷、第五卷是属於后半部,前三卷是属於前半部。前半部的经义有浅有深,后半部的经义有深无浅,后半部是从四见上来破除。见、相,我们在此地简单列一个表解,诸位看起来就比较清楚。法相唯识宗里面,讲宇宙人生的根源、演变、发展、结果,都讲得很详细,讲得很清楚。《华严经》也是法相宗重要经典之一。相宗总共有六经十一论,六部经十一部论是他们立宗的基础,《华严》是六经之一。它说四分,四分,从自证分,还有一个证自证分。自证分就是真如本性,是性体。证自证分是什么?证自证分实在讲就是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般若 智慧,般若 智慧证明这个本体。这个话也很难懂,不容易体会。我们举比喻来说,自证分好比是灯,证自证分好比是光。灯在哪里,什么样子?那个灯光照著自己照得清清楚楚的,自己照自己,这是证自证分,它们两个关系就像灯与灯光一样。我们有自体、有自证分,我们证自证分没有,所以自己虽然有真如本性,不知道真如本性在哪里,也不知道真如本性是个什么样子。咱们这个灯没点燃,没放光,就这么个意思。

  自证分是真如,这是大乘经上说:真如不守自性,於是就生起无明了。真如不守自性,就生起了无明。无明就是个动相。无明是什么东西?就是一念希求的念头,这个念头非常非常的细,我们凡夫决定觉察不出来,它还在三细相之初。八地菩萨见到三细相,它是三细相的根源,八地菩萨也见不到。谁见到?等觉菩萨。因为这一品叫生相无明,这一品破除那就圆成佛道了。这个就是此地讲的见分。一念希求的心,求这个念头,从细到粗,细念到粗念。我们讲粗念,还不是我们能觉察到的,比最微细的要粗了。从一念不觉变成无明,这就粗了。无明里面既然要求,就变现出见分。见分从哪里来的?无明变现出来的,变出见分来。见分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能够思惟想像的这个心,这个心是属於见分。现代科学家将我们一个人身体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肉体,一个是精神。精神这一分在我们佛法里叫见分,肉体这一分我们佛法叫相分。相分是物质。精神这…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六十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