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部分是见分,现在科学家叫能量,能见、能量。有个强烈的能见,实实在在讲,真性里头什么东西也没有,确实没有物质;由於能见这就变出一个幻相出来,这就是我们讲的物质。物质从哪里来的?是从见分变现出来的;也是见分为缘,自证分变现出来的,都是自证分。变现出来是虚妄的。诸位要晓得,见分是虚妄的,能见是虚妄的,所见的这个境界相还是虚妄的,自证分中本来没有这个东西。佛在经论里面把这个事情讲得很详细、很透彻,一直到现代的科学家,可以说把它证明了。现代的科学家晓得,宇宙当中没有物质存在,所有物质现象是什么东西?他们发现,是波动的现象。这个跟我们佛法讲的非常接近,只是波动的现象,确实没有物质存在。
本经里面佛告诉我们,能见的,说能见就是你能执著、你能取,这都是属於见分,见分的作用,这个东西是心法。佛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能见空!三心不可得,这个意思不算太深,我们能够体会得到。过去心不可得,过去已经过去,再也不会回来;未来还没来,你怎么能得到;说现在,说现在现在就过去了,这个意思我们能够体会到一点。那你说所得的,所得的是物、一切万物。佛告诉我们,所有一切万物是因缘生法,包括佛法,佛法也是缘生之法。凡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换句话说,你所得的也不可得,也是一场空。能得之心、所得之法,全是空的。要是从这个地方觉悟,你那个证自证分的般若 智慧就现前,你就能见到自证分。自证分就是宇宙万法的本体,真如自性。我们简单说、粗说,把这桩事情就介绍到此地。
表解里面讲:「见分,能见相」,法相宗也叫它做「转相」,它会转变。就是因为它会转变,所以佛在这个经上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真实的智慧,而生心呢?生心是转境界。你生的是善心就转善境界,你生的是恶心就变成恶境界,你生的是净心就变净土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唯心所变。我们会变,刹那刹那在那里变。「相分,所显相」,它是所变的,这个是能变的,就是变成了「境界相」。本经后半部约心明无住,这个意思深了,完全是从心性上讲无住;而前半部是从境界上说无住,这个意思来得浅。境界上说无住,我们也容易懂,也容易下手;从心理上讲无住,是比较上要困难,但是有前半部的基础,入后半部也就容易了。我们翻过来:
【应当发心依经实行。发此心时,便是荷担如来无上菩提。以经中所说,乃成佛之心要故。】
这个地方是劝勉我们,应当发心依经实行,真真实实去做,不做没有用处。做到一分就得一分受用,做到十分就得十分的受用;完全要在明了经义,经的意思不能不明了。说实在的话,我们听一遍能不能明了?不能。一遍听下来好像是明了,其实没透彻。只明了一个大概,只明了它的表面,没有能够深进入,也就是我们讲不够深入。要怎样才能够深入?多听。一遍一遍重复的去听。这个在过去是不可能的,过去我们听法师讲经,听了一遍,法师这一遍我没清楚,你再给我讲一遍,不太可能,哪有这个道理!尤其这一部经要讲几百个小时,根本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方便,有录音带、有录相带,古人作梦也想不到的。现代人有福,一部经他可以重复一百遍、二百遍,他也能做得到。果然肯一门深入,一味重复,你才真正能够体会到,才真正明白这个意思。所以一定要重复的去听。经要重复的去读诵,读个一百遍、二百遍不算多。我们必须要知道一个事实,我们听佛经,为什么做不到?做是行,你不能实行,你做不到,说实在的话,是你理解得不够透彻。前面我们才念过信心不逆,如果真的理解透彻,你会感觉到我非这样干不可。因此信心不逆是建立在圆解的基础上。我们常讲大开圆解,他真的懂得、真的明白,发心真的去做,真得利益。你要问得什么利益?这个利益就是大家天天想求的,天天在希望而希求不到的,这个利益是消业障、灭罪业、生智慧、生福德。不但生智慧,还生福德。可见得这个东西很现实,佛不骗人,你决定能够做得到,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去做。
发此心时,发这个心就是信心不逆,一定要这样去做。便是荷担如来无上菩提,这个心一发,如来悉知悉见,佛就给你作证,就给你授记。以经中所说,乃成佛之心要。这个心就好比讲的中心,要是精要,最要紧的。整个佛法,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哪一部经是中心,哪一部经是最重要的,这就是《金刚般若 》,这个我们一定要晓得。发心依经实行,我们要依照《金刚经》的道理、原则、方法去做。做出来的样子是什么?样子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也就是《净土三经》,做出来的样子;原理原则在这个经上。所以你要了解《金刚般若 》,你去看《华严》、看《无量寿经》、看《阿弥陀经》,那个真是般若 味重重,非常有味道。如果对於般若 没有基础,没有体会,《大方广佛华严经》念不下去。尤其是一开端十一卷半的经文,从第一卷到十二卷的上半很难念得下去,不知道经里头讲的是些什么。那一段是描绘毗卢遮那佛华藏世界的依正庄严。菩萨、天人、主夜神特别多,所说的好像有很多重复的句子,念到觉得枯燥无味,讲解就更困难了。你要是懂得《金刚般若 》,那里头味道就尝到了,就很有趣味。才知道每个人讲的话一样,意思不一样,才能体会到那个味道。所以这个经确实是成佛之心要。
【欲求契入大法】
这个大法是指大乘佛法。
【惟有听受读诵】
我们从哪里入门?入门就是要听经,就是要受持。我听懂多少我就做多少,这就受持。我听懂一句我就做一句,我听懂一段我就做一段,一定要解行相应,才有用处。解行相应了,要读诵,读诵是薰习,每天不断的薰习。现在有录音带、有录相带,每天听讲,一遍一遍的听。从前写这个书的时候,科技还没有这么发达。江味农居士写这个书大概在五十年前写的,五十年前这些科技还都没有发明,所以说听受读诵。假如他是在今天写的,那一定把录相带、CD都写进去了。
【盖大开圆解,诚为不易。】
大开圆解是教下里面的上乘功夫,就是宗门的大彻大悟,我们净土的理一心不乱,这个确实是不容易。若常听深解者,这括弧里头,离相离见甚深者。
【常听深解者之解说,可以事半功倍。】
这就是常常读诵听闻好处很多。听久了养成一种习惯,你的妄想、杂念自自然然少了;你的心慢慢就清净,定下来了,智慧就会现前。尤其要听深解者,讲经的人对於经本他理解得透彻,他能够透彻理解,他讲得当然清楚、当然明白,对於我们初学帮助很大,所以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得此听受薰习之力】
过去听受薰习只有一遍,要听第二遍可能是不同人讲的。我们在这个道场听一个法师讲一部《金刚经》,这个法师不可能一遍一遍重复讲,以后别的地方可能有另外法师讲《金刚经》,你到那边再听一遍,很难得,很不容易。所以听受薰习之力,多半只有一遍。可以帮助我们的,就是加以读诵薰习之力,这个你只要有经本,你每天可以读诵。总没有现代人的福报大,我们是得力於科学技术的帮助,现在这个新的产品愈来愈进步,价格愈来愈大众化;换句话说,学佛的缘分我们超过古人。机缘我们是超过古人,不如古人的,实在讲是善根、福德。古人听了他就真正相信,我们听了半信半疑,这是善根不如。古人听了就干,我们听了不肯干,福德不如古人。所以善根、福德、因缘,我们今天因缘超过古人,善根福德不足。
【将於不知不觉间,三心齐发。虽极钝根,可变为上根利智。经云:佛种从缘起。仗此胜缘,何虑之有。】
这一条希望同修们要多多念几遍,帮助我们产生信心。因为我们一般都是很谦虚、很客气;我的根性很劣,我不行,太客气了。这一条多念几句就晓得,不行可以变成行,极钝的根性可以变成上根利智,能转变,不是不能转变。转变的方法就在薰习,薰习的方法就在多听多读,不在这上下功夫不行。有空就听,有空就读,不要把时间浪费掉了。我们每个人每天都需要工作,工作的时候放下来,不工作的时候就听经、就读经。如果能这样修学,那就是信心不逆。古人常讲「三年有成」,你果然干三年,我相信极钝之根不能变成上根利智,变成中等根性毫无问题。古大德也常讲,「七年小成,九年大成」,能这样分秒不舍的真的去干九年,大概极钝之根也会变成上根利智,这是我们能够信得过。所以薰习的力量非常非常之大。底下引用这一句佛经是给我们做证明,「佛种从缘起」,我们听受读诵就是缘起。仗此胜缘,这个缘是无比的殊胜。这样殊胜的因缘,决定可以变钝根为上根利智,这一句话里面就含著你的业障消除了,罪业灭除了,智慧开了,才会变成上根利智。现在为什么根性极钝?业障太重,罪业太深,还不就是如此。可见得受持读诵,薰习的力量能消业障,能灭罪业,能开智慧,这都含在这一句当中。
【欲除我见等虚妄之相想】
相是四相,想就是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属於想。
【非於此一切无住之金刚般若 信解受持,必不可能。】
要想除四相,要想除四见,最好的方法无过於《金刚般若 》。《金刚般若 》好在哪里?它直截了当教给我们「应无所住」,无所住就好了,一切都放下了。这一放下,问题不就统统解决了吗?你今天所有的苦恼忧患,从哪里来的?放不下。别人说一句话,话要记在心上,你说糟糕不糟糕;看到别人做一桩事也要放在心上,这个麻烦大了,你的忧患烦恼永远离不开。不但世间一切法,不要放在心上,心要让它清净,心要让它无事,你就快乐了;连佛法都不可以放在心上,「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听人家说话,这个耳朵听了,那个耳朵就出去了,最好!不要放在心上。佛在般若 会上教给我们的,就是教我们要修清净…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六十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