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七十九集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七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23-079

  請掀開經本一百八十四面,倒數第五行,從小注第七段看起。

  【發正覺者,必應將佛說一切法無我人衆壽,即是諸法一如的道理,切實體會。雖廣修六度,而一法不執。庶幾心空妄念而無實,功不唐捐而無虛耳。】

  這是這一小段的結論,結得簡單扼要。發正覺就是常說的發菩提心,發正覺者就是發菩提心者;正如本經一開端,須菩提尊者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這四個字就是指的這個。必須應當要將「佛說一切法無我人衆壽」,這是四相,四相在現象上確實有,現相上有,可是我們一定要記住,佛在經上爲我們婉轉開導,說明四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它就是諸法一如的道理。四相是諸法,見性就是一如,性相不二,性相一體,要切實體會。體會淺的,所謂是解悟,理跟事都明白、理解,這是解悟;體會深的,證悟。什麼叫證悟?是把這一樁事情跟自己的生活打成一片,那就叫證悟;也就是後面這兩句話,「雖廣修六度,而一法不執」,這就是契入境界。

  廣行六度是無虛,我們真在做。廣行六度,前面說得很多,說得很詳細,就是快快樂樂的過日子,一點都不消極,積極的、快樂的在生活,這是廣修六度。雖廣修六度,知道萬法一如,當體皆空,決定沒有執著;也就是說,決定沒有憂慮牽挂。我們講憂慮牽挂,大家印象比較深刻一點。你有憂慮,你有牽挂,就是執著。於一切法,世法、佛法,對人、對事、對物,心都清淨,都無牽挂,都無憂慮,這是無實。與世尊所講的無實無虛的教義相應。

  底下總結的這兩句說得好,「庶幾心空妄念」,心裏面沒有妄想(妄念就是妄想),沒有妄想,沒有執著,這是無實。你所修的功德絕不唐捐,唐捐是古時候的術語,意思就是決沒有空過,功德是真的。功是功夫,什麼功夫?廣行六度而不著相,這是功夫。你得的是什麼?清淨心現前,就像本經前面所說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你得的是這個。你的心清淨,心裏面生智慧,所以這個功絕對不唐捐,這是無虛。無實無虛,說到這個地方,真的是講到了極致。我們再看底下一段,就嚴土來遣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請看經文:

  經【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佛法中教導我們,你看回向偈,這都是古來祖師大德們所作的,「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明明我們要莊嚴佛淨土,爲什麼這個地方又不許我們莊嚴佛淨土?莊嚴佛淨土是應當要做的,但是不能夠執著。這個地方是遣執著,不是叫你不做;做,不能執著。

  【菩薩發心,唯一在利益衆生而已。】

  這個心念就是大慈大悲、普度衆生。菩薩不起念則已,起念就是這個念頭,利益一切衆生。

  【此中所說之病,亦與度生中相同,病在作言我當。】

  前面度衆生的一科,就是那一段我們明了之後,看這一段就不難懂了。佛在此地爲我們指出來,毛病在哪裏?在「作言我當」,作言是妄想,我當是執著。《華嚴經》上說,一切衆生爲什麼不能成佛?「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菩薩還有一個念頭,這個念頭就是妄想,作言就是有這麼一個念頭:「我當莊嚴佛土」,我當是執著,四相具足了,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這一個念頭起來,四相具足,他的毛病在這個地方。

  【總之,作言,便動念矣。】

  作是言,這動念了。

  【我當,便執見矣。】

  執著四相四見。

  【起念著見如是。全是凡情,何名菩薩。】

  我們要問,菩薩莊嚴佛淨土嗎?菩薩念念都莊嚴佛淨土;雖莊嚴佛淨土,心裏面若無其事,並不以爲我們在莊嚴佛淨土,他沒有這個念頭。廣修六度,他不是不修,他真修,認真的在修;雖修,若無其事,決沒有執著我在修布施、持戒,沒有這個念頭;他做得圓圓滿滿,這才叫菩薩。這是《金剛經》上所說菩薩的標准,我們不能不知道。再看下面經文:

  經【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這是把「作言我當」錯誤的所以然,爲我們說出來了。他錯在哪裏?這個地方就講清楚了。經文裏面「即非、是名」,這我們在前面已經看到不少。

  【諸法一如,不應少存分別執著之情見。】

  這一句裏頭,最重要的就是「諸法」,不但指一切佛法,包括一切世間法。世出世間法,它的真相就是一如,真相就是無實無虛,這是諸法的真相。不但六道如是,十法界如是,即使諸佛如來果地上所居住的一真法界,無不如是,這是事實的真相。事實真相要如何才能見得到?要一心就見到。一,一如,《華嚴經》上講一真,一如跟一真是一個意思。《華嚴經》上講一真法界,一如就是一真法界,一定要一心就見到了。一心是清淨心;二心,起個念頭就是二心,就不是一心。不管你起什麼念頭,只要動念就是二心。二心,一如、一真就見不到,就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六道、十界,唯識所變。識是什麼?識就是分別,就是念頭,動念了;動念就不是真心,動念是妄心,叫做識。所以不應該少存分別執著之情見,不能有一絲毫,有一絲毫的分別執著,一真法界就沒有了,就不現了。

  【無住生心,是於不執時卻不廢。生心無住,是於不廢時即不執。】

  但是你一定要懂得,不執著跟不廢棄它是同時的,它並不是存在兩個時空之中,它是存在同一個時空。今天科學家發現,空間、時空有不同的維次,不同的元次,這些現象是從衆生分別執著裏面産生的幻相,不是實相。實相是什麼?實相是相同的。叁度空間、四度空間,乃至無數度的空間,是一個空間,那是一如,都是從一個空間裏頭變現出來的幻相。相叫幻相,幻就說明它不是真的,真相是一如,真相跟幻相不二,同時存在。爲什麼有幻相?因爲你有妄念,妄念息掉了,幻相就消除,一如就現前。所以在此地這一句的關鍵就是要知道,不執著跟不廢棄是同時的,也就是前面講,無實、無虛是同時的。明了無實無虛同時,就曉得性相是同時,理事是同時。從性上講,從理上講,決定不能執著,所以說無住;從事上講,從相上講,決定不能廢棄,所以說生心。因此,無住生心跟生心無住是同時,這個觀念非常重要。知道同時,這是覺悟,這是正觀。如果把它分作兩截,這個觀念就錯誤,就叫邪知邪見。

  【前令發菩薩心者,離相以修福慧。】

  這是前面佛教給我們,真正發了菩提心,就應當要離相,要知道離相修福修慧。

  【今是令行菩薩道者,於修福慧時,不存此是福慧之見也。前後淺深,大有區別。】

  經文到這個地方,佛教修菩薩道的人,你修福修慧,不能存著有修福修慧的念頭,不可以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就錯了。實在說,你有這個念頭,你沒有離相,你離的相是離粗相,細相你沒有離開,細相也不能執著。由此可知,前面所講的離相,離粗相,離粗顯的執著。《金剛經》後半部是教我們離細相,離微細的執著,這是前後淺深不一樣。

  【須知佛即是心,土即是地,佛土猶言心地。】

  這個意思要懂得,正是所謂心淨則佛土淨。心是能現,土是所現,能所是一不是二,能所是一,就叫一如。能現的心跟所現的土是一不是二;因此,莊嚴佛淨土就是莊嚴清淨心,要從這個地方去莊嚴。

  【所謂莊嚴者,因衆生自無始來,此清淨心被一切染法橫生障礙。】

  心跟土本來是莊嚴的,本來是清淨的,非常可惜,衆生無始劫之前迷了,迷了就被一切法染汙。諸位想想,怎麼會染汙?被妄想染汙了,分別染汙了,執著染汙了。我說這叁個名詞,都是佛經上的名詞,這叁個名詞對於心性的染汙有粗細不同。無明最細,分別比較粗,執著最粗。所以我們要把這些染汙去掉,怎麼個去法?先去最粗的,最粗的是執著;執著離開之後,再除微細的,微細的是分別;分別也除掉了,最後的極微細的是妄想,是妄念,佛經上所謂的無明煩惱,這個除掉,心性就透出來,清淨心現出來,佛國土就清淨,功夫要這樣做法。

  【本來空寂,全然紛擾。本來光明,全然昏暗。】

  這是講染所産生障礙的現象,我們心裏頭現在是妄念紛飛,前一個念頭滅了,後一個妄念又起來了,要想止,止不住。平常我們一般習慣在妄念裏面生活,雖然妄念紛飛,自己不能覺知。學佛了,學佛教你念佛,教你靜坐,稍微靜一下;不靜還好,這一靜下來,妄念不曉得從哪裏來的。有許多人這個情形發作,就來告訴法師:「法師,我不能打坐,我不打坐的時候沒有妄念,一打坐的時候妄念就來了。」其實,不打坐的時候妄念就那麼多,沒有發現;這一打坐,發現這麼多,不是打坐打來的,哪有這種道理!打坐的時候才發現,在念佛的時候、止靜的時候才發現,我們叫它做掉舉。兩個現象,一個是昏沈,沒有妄念是打瞌睡了,精神提不起來。這是常常在禅堂裏面、念佛堂裏面看到的現象,一個就是妄念不止;一個就是昏沈打瞌睡,這兩個都是毛病。本來心是清淨的,會有這麼多妄念生起來;本來是光明的,現在變成昏暗,昏暗就是剛才講的昏沈,這兩種毛病。原本精神飽滿,所以寂寂惺惺。這是兩種,紛擾是掉舉的現象,昏暗是昏沈的現象,這都是被煩惱障礙住清淨心,産生這個現象。

  【故令發廣大願,以擴其量。】

  佛的方法非常之巧妙,我們修行要怎麼個修法,從哪裏下手,佛的教導是非常高明。首先教你發心,把心量拓開。凡夫之人無量劫來,起心動念只想自己,那個心量很小,很狹小,這個是修行的最大障礙。所以從哪裏下手?拓開心量下手。你要想斷煩惱,說老實話,你心量小,你的煩惱決定斷不了。心量大了,那個煩惱不斷自然沒有了,解放了。《金剛經》一開端,江味農居士在講義裏頭就告訴我們,般若 修行的特色就是大而化之,這個講法妙,大而化之。我愛我的親人,把愛我親人大而化之去愛一切衆生,那就行了。我要想…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七十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