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八十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23-080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八十八面,從第二行看起。開佛知見,第一段裏面明圓見,請看經文:
經【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這一段經文,爲我們說出佛有五眼,通常我們稱之爲五眼圓明,就是這個意思。這個問答裏面的含義很深,決不是我們粗心大意的人只聽聽它的表面而已。我們從注解裏面來看:
【此見不局指眼見,猶言見地耳。知見皆從理智出,原非異體,但約有所表現曰見,約了了於內曰知。】
這是首先把這一段的大意,也就是科題,做一個簡單的解釋。開佛知見,說明圓見。「圓」有圓滿的意思,有圓融無礙的意思。「見」不局限在眼見上,而它真正的意思是講見地;也就是說,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認識多少,體會多少,這就是所謂的見地。對於這個事與理,可以說是無限的深廣;愈是地位高的菩薩,體會得就愈深愈廣。因此,小乘有四果四向的差別,大乘菩薩有五十一個階位的差別,這都是他們的見地淺深廣狹不相同。無論是淺深、無論是廣狹,凡是講到見地,都是從智慧裏面生起來的,從理智出的;也就是本經裏面所說的般若 智慧,般若 智慧是一,悟入的淺深不一樣,這個差別在此地。差別裏面有無差別,無差別裏面有差別。由此可知,差別跟無差別的確是一如,也歸到萬法一如。但是就有所表現叫它做「見」;如果就境界上了了分明,就稱作「知」。所以知見差別在此地。實在講,知見的意思非常接近,但是還有微細的差別。就表面上看,經上講的五眼,肉眼比天眼,肉眼就顯得粗,天眼就講到微細。天眼如果跟慧眼比,慧眼見得就深就廣。天眼不及慧眼,慧眼不如法眼,法眼不如佛眼,這就是從表現上來看的,說之爲「見」。我們看下面的注解:
【凡夫肉眼所見有限,爲煩惱所障故。】
凡夫的知見確實很淺。凡夫肉眼的知見,跟如來果地上佛眼的知見,相不相同?給諸位說,是相同的;都是依般若 正知起作用的。爲什麼肉眼跟佛眼不一樣?原來佛眼沒有障礙,肉眼有障礙,除了障礙都一樣。有了障礙,見的功能就不一樣,領悟的能力也不一樣,這是煩惱所障。
【天眼,有由業力報得,有由定力修得,凡夫齊此二眼。】
齊是等齊的意思,就是凡夫這個見的能力可以達到天眼。天眼,如果生到天上,那是報得,果報當中報得的;沒有生到天上,我們世間人也能夠得天眼,這個天眼是修得的。世俗人稱之爲神通、通力。現在中國稱作特異功能,我們聽到他們的名詞裏頭講,說是X光眼,這都是屬於天眼。確確實實是有報得的,有修得的。
【若慧眼以上,非修出世法不能得。】
由此可知,凡夫縱然修行修得很好,修到神通發現,他也不過是天眼而已,慧眼他沒有,爲什麼?慧眼要證得正覺之人才有。正覺是阿羅漢,一定要見思煩惱斷了,你才有慧眼。菩薩有法眼,佛、如來果地上有佛眼,所以慧眼、法眼、佛眼,都必須是在佛門裏面真正修行才可以得到。底下爲我們解釋法相名詞的含義。
【慧眼,以根本智,照見真空之理。】
我們叫它做慧眼。由此可知,慧眼的標准是要證得根本智,我們佛門裏面常講大徹大悟,禅宗裏頭大徹大悟,教下裏面大開圓解,念佛人裏面得一心不亂,都達到這個境界。根本智是《般若 經》上所說的無知,諸位一定要記住,般若 無知。般若 是稱性的真實智慧,真實智慧裏頭說無知。無知,給諸位說,絕對不是白癡,白癡怎麼能夠稱爲根本智?從無知起作用就無所不知,所以「般若 無知,無所不知」。由此可知,無知就是講的清淨心,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禅定,這是甚深的禅定,世間法裏面沒有。世間法的禅定,佛在經上講四禅八定,得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得這種禅定,將來可以生四禅天,色界天,超出欲界。如果再修得四空定,他超越色界進入到無色界,無色界的四空天,所以這個我們稱之爲四禅八定。雖然生到四空天,諸位要曉得,並沒有出叁界;換句話說,他的定功能伏煩惱,沒斷煩惱,見思煩惱他有能力統統伏住,不起作用。在他定力起作用的時候,把煩惱伏住了,這個階段可以說他所得的是正受,他所得的是叁昧。爲什麼不叫它做「正受叁昧」?因爲它是暫時的,而不是永恒的。四空定裏面最高的一層是非想非非想定,四空定裏面最高的,它的定力能夠支持八萬大劫,這時間實在是很長,真正不可思議!它能夠支持八萬大劫,可是八萬大劫到了以後,他的定會失掉,依舊會退轉、會墮落。由此可知,叁界六道裏面的定功,佛所說的五種受裏面,苦樂憂喜舍,它叫舍受,暫時的舍受,不能叫叁昧。如果這個定得到,永遠不會失掉,那就叫叁昧,那就叫正受。必須再用功夫、再努力,把那個定功向上再提升一層,佛門稱之爲九次第定。
《楞嚴經》上佛也說得很詳細,第九定超越六道,超越輪回,證阿羅漢果,見思煩惱斷了。這個時候慧眼開了,慧眼開了就是見到「真空之理」。真空之理是什麼?見到一切諸法的體性,「萬法皆空,了不可得」,阿羅漢見到了,見到這個事實真相。他的心清淨了,於一切法裏面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第九定的境界。在《般若 經》裏面,稱這種境界爲根本智。阿羅漢雖然知道一切法皆空,但是一切現象怎麼來的?他不明了。空會現相,相會變化,這個事情非常非常複雜,阿羅漢不能明了。阿羅漢爲什麼不能明了?他不學了,他證得空理之後,他自己在那裏享受,不肯再求學。所以他的智慧不圓滿,只明了一部分,另一部分不明了;也就是他明了本體,他不明了現象。
菩薩雖然證得根本智之後,依舊不斷去學習、去參學。參學爲了什麼?爲了後得智,照見差別之事。對於十法界依正莊嚴,怎麼發生的?怎樣演變的?這裏面因因果果無量的繁雜,菩薩學習,都把它搞得清清楚楚,這種智慧叫後得智。我們在《大方廣佛華嚴經》裏面看到,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善財學佛的根本老師,就是他的指導老師,是文殊師利菩薩,他是文殊菩薩的學生,在文殊菩薩會下得根本智。諸位如果細細去看《四十華嚴》,你要不細心,你不可能發覺文殊教善財教了些什麼,好像沒教他東西。正如同我們中國古來大德教他的弟子一樣,你發大心了,要想出家求道,求道就是求智慧,師父給你安一個工作,天天叫你去做工。禅宗六祖惠能大師就是一個好的例子,見了五祖之後,說了幾句話,五祖就派他到槽房裏面去做工,他的工作是舂米破柴,做苦工。八個月跟五祖沒有見過面,你想想看,五祖傳了他什麼?我們看好像沒傳給他。惠能大師是真正得受用,那是教他什麼?教他修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教他把一切知見統統放下,恢複到心地清淨,一念不生,這叫根本智。心清淨,心不動,也就是《金剛經》末後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修這個。你要真的去做,每天叫你去工作,工作是修身,諸位要曉得,身體是一個機器,機器要是不動,就要生鏽,就要出毛病。所以身要動,他每天破柴、每天舂米,在勞動,身要勞動,要動;心要清淨,心裏頭不能有一個妄念。他在黃梅是用這種功夫,完全在那裏修清淨心;「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用這個功夫。這個功夫成就,根本智成就了,根本智得到之後,智慧開了。老師不會再留你,老師如果再留你在身邊,他對不起你,一定要送你出去參學。所以五十叁參,參學了。
參學是什麼?成就你的後得智;但是你根本智沒有得到之前,決定不能離開老師,你離開老師那就危險大了,你就會出麻煩。爲什麼?你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沒有能力辨別是非,乃至於利害你都不能辨別,你不跟老師怎麼辦!由此可知,根本智得到之後就有這個能力,一切諸法,哪是真的?哪是假的?哪是邪?哪是正?哪是是?哪是非?一接觸就明了,有這種能力這才叫根本智。這個時候才出去參學,參學是成就後得智,後得智就是無所不知。般若 的修學是這兩個階段。明白這個道理,無論從事哪一種學術的研究,世間學術、出世間的學術,乃至於這世間無量無邊種種的行業,也離不開這個原則。你看看古時候,古時候學手藝,譬如學木匠,跟一個木匠師傅作學徒,你也就跟一個老師,不能跟兩個老師,完全聽這個老師的指導,學規矩,那才能成方圓。在這個地方奠定基礎,也就是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之後,而後才能達到巧妙,巧妙是自己功夫往上提升。老師只能教你規矩,不能教你巧;但是那種善巧一定是從規矩上建立,從規矩延伸的發展,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不依規矩,你怎麼能成就?
末後這兩句說得好,「得根本智後,方能得之。」才曉得根本智沒有得到,不可能有後得智;後得智,決定是從根本智裏面發生的。這個根本就像一棵大樹一樣,是根,主幹;後得智是什麼?枝葉花果。枝葉花果都是從根本生的。沒有根本,哪來的枝葉花果?這個說法裏面含義就很深很廣。諸位要細心去聽、細心去體會,然後你才能得受用。現代人修學,特別是修學佛法,大多數違背這個成規,不求根本智,他就求後得智,不講求根本,講求枝葉花果,他講求這個東西。有沒有效?看起來好像也有一點效果,花也開了,果也結了。花與果是什麼?我們桌子前面擺的這些花果,沒有根、沒有本,它是死的,不是活的。就像花瓶裏面的插花一樣,雖然很美、很好看,不耐久,幾天就凋謝了。這是比喻現代人學佛談不上成就,沒有從根本上下手,這是很值得我們去反省、去檢點的。第四個小段:
【佛眼,智無不極,照無不…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八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