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圓,惟佛有之。古德雲,前四在佛,總名佛眼。】
我們明白這個意思,前面意思都可以體會到。在我們凡夫只有肉眼,其他的都沒有。如果在天人,天人有天眼,肉眼也叫天眼;阿羅漢有慧眼,阿羅漢的天眼、肉眼都叫慧眼;菩薩有法眼,菩薩的慧眼、天眼、肉眼統統叫法眼;在如來果位上統統叫佛眼,五種眼都叫佛眼,這是智慧達到究竟圓滿。「照無不圓」,虛空法界、過去未來,佛沒有見不到的,沒有不明了的,這的確不容易。凡夫要修到這樣的果位,大經裏面說得好,需要經曆無量劫,不是叁大阿僧只劫。佛常講叁大阿僧只劫,並沒有講錯,叁大阿僧只劫是從什麼時候算起,你要知道,叁大阿僧只劫是從圓教初住菩薩算起。你要證得圓教初住,你到成佛的果位,叁個阿僧只劫就成功了;你要沒有到圓初住以前,沒有算在裏頭。所以要把前面這一段算在裏面,實實在在講是無量劫,這個話一點都不假。圓初住是什麼境界?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四十一品無明破了一品,這是圓初住的境界;我們禅宗裏面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是講的這個境界。
從經上這種說法,我們會感覺到非常沮喪,感覺到前途渺茫一點希望都沒有,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幸虧有一個特別法門: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希望,它好在什麼地方?不要斷煩惱,見思、塵沙、無明不斷,都可以往生。往生的條件,只要具足信願行叁個條件就成功。要真正的相信,一絲毫的懷疑都沒有;要有懇切的願望,希望生到極樂世界,希望見阿彌陀佛。信與願,蕅益大師說得好,是我們能不能往生決定的條件。行是講念佛,專念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之外都不能念。你要知道,你念其他的,都是念六道輪回,一切念頭都舍棄、都放下了,就是把輪回放下,把六道放下,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叫行。蕅益大師大師告訴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的高下,決定在念佛功夫的淺深。大家注意到淺深,不是多少,念佛念得多,不一定功夫深;念佛念得少,不一定功夫淺。淺深是從什麼地方講?從伏煩惱上講。換句話說,念佛人煩惱輕、智慧長、心地清淨,這叫做功夫。如果他每天念的佛號多,念十萬聲佛號,他的妄想分別執著還很重,這個沒用處,雖念沒有功夫。諸位要知道,往生的條件,雖然講的是信願行,信願行要有功夫才能往生,信願行沒功夫不能往生。這個功夫就是心清淨,心愈清淨,往生的品位就愈高,心淨則佛土淨,要懂這個道理。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注子:
【佛眼智照。以俗谛言,遍河沙世界雨滴點數,悉知悉見,其他可想矣。】
佛眼這個見的能力,智照我們不說它,我們講他眼見這種能力,大家好懂。這裏舉一個例子說,以俗谛就是以我們凡夫的見解來觀察,這幾天此地也下雨,你們都看到了,天上下了多少滴的雨,你們曉不曉得?新加坡這個地方不大,雨水滴的數量也不會太多。經上比喻說,「遍河沙世界」,遍是普遍,河沙世界是恒河沙數那麼多的世界,這個世界是佛國土、大千世界。恒河沙數的大千世界,每個世界裏頭也都有下雨,雨水滴了多少點,佛都看得很清楚,看得清楚是見,知道它滴了多少滴,那是知,知見。佛有這個能力,悉知悉見,其他就可想而知。這些話大小乘經裏面都有,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說這個話,聽的人不相信。你一看就曉得。有人去測驗,就是考一考佛,你說你有這個能力,就請佛看這一棵樹,這樹上有多少片樹葉?佛一看馬上就說出來,說出來之後,也沒人去數那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這個人很聰明,把那個樹搖一搖,樹葉落下來一些,他把那個落葉數一數就知道了。然後再問,佛,你現在看看這有多少?佛又說一個數字,兩個一比果然沒錯,這才佩服了。才知道佛的知見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只要一見,連數量都清楚。
【故自無始來、窮未來際,遍虛空、盡法界,一切衆生,乃至一極微細衆生,死此生彼,根性族類,以及起心動念,前因後果,千萬差別,極細微之事相,無不悉知、無不悉見。】
佛真有這個能力,我們讀了這一段毛骨悚然,我們還有很多事情想瞞著人不知 道,能瞞得過人嗎?人可以瞞得過,人是凡夫,可以瞞過他;諸佛菩薩瞞不過,極樂世界的人瞞不過。你看看《無量壽經》上所講的,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得到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他們的眼跟佛眼沒有兩樣;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那個能力幾乎跟佛沒有兩樣,我們起心動念他都知道。你想想,有什麼事情好瞞人的?今天世界上常常講的隱私權,你對誰隱私?佛這種能力,諸位要曉得,這是我們自己的本能,決不是只有諸佛有,我們沒有,我們有;我們的能力跟諸佛如來的能力是相同的,相等的。現在我們這個能力失掉了,這個失掉並不是真的失掉,本能怎麼會真的失掉?所以佛在經上常講,這叫迷失;迷是忘掉了,並不是真正失掉,迷失了。因爲有障礙,煩惱障、所知障,妄想分別執著,這些東西障礙住了。幾時把障礙破掉,我們這個能力又恢複了,就這麼回事情。我們學佛,要希望成佛,成佛不是爲別的,恢複自性本具的德能而已。所以大經上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成佛,成佛之後你得什麼?什麼也沒有得到,所得到的都是自己本來具足的,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自性以外,什麼都沒有,恢複性德而已。
這一段文,我也希望同學們要多念幾遍,要常常記在心裏。我們起心動念自然就小心謹慎,動一個善念,諸佛歡喜;動一個惡念,諸佛感歎,怎麼又迷惑了!因緣果報,絲毫不爽,只要你四相四見沒破,你在六道裏面決定逃不了因緣果報,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報,沒有辦法避免的。這是佛常講:衆生畏果,菩薩畏因。衆生迷惑顛倒,造作罪業,果報現前的時候害怕了,害怕有什麼用,無濟於事!菩薩跟衆生不一樣,菩薩聰明,菩薩怕造惡因,不造惡因他就沒有惡報。由此可知,菩薩才真正深信因果,起心動念他都小心、都謹慎。
【證佛性,慧爲因,定爲緣。因親緣疏,故定多不及慧多。定慧未能均等,故菩薩但分證法空,分見佛性。】
我們先看這一段。佛性就是自性,就是真如本性。這個地方講的佛性,不是講別的佛,是自己的佛性。什麼樣的條件,你才能夠證得佛性?一定要慧,般若 智慧。般若 智慧是能證,真如本性是所證。慧從哪裏得來?慧從定當中得來。戒、定、慧叁學,慧是主,我們要想得到的是智慧;戒、定是手段,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戒定慧叁學,慧是因,戒跟定都是緣。叁學的目標,你要是清楚明白,你就知道要怎樣的修學。持戒是我自己持戒,與別人不相幹,這一點一定要清楚。我自己戒持得很好,別人不持戒,犯戒的犯戒,破戒的破戒,我看到心裏就難過,這個沒有用處。你心裏面起煩惱了,你還能得定嗎?因戒得定,你還能得定嗎?自己持戒,不要去管別人。惠能大師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別人與我不相幹,我持戒是爲了我心清淨。持戒的目的是得定,得定的目的是開慧,要把目的搞清楚,這個叁學就如法。現在我們看到持戒精嚴的人,你仔細去接觸,感覺得不如法。他戒律不錯,是持得很好,可是脾氣很大,貢高我慢,瞧不起人,認爲自己戒律精嚴,別人都犯戒、破戒,瞧不起人。他不持戒還好,對人還有尊敬心,一持了戒,對別人沒有尊敬心。這個不如法,這不能得定,不能開慧。他所持的那個戒,是六道裏面有漏的福報。如果嫉妒瞋恨心重的話,他戒律很嚴,將來往生到哪裏?生到阿修羅裏面去了,阿修羅的業因就是如此。持戒是有福,貢高我慢,墮阿修羅道,搞這一套去了。
因此,定多不及慧多,還不如慧多,這是大乘佛法重視般若 智慧。但是,最好定跟慧要平等,這樣才好。平等能見性,能開悟;不平等,對於明心見性往往也生了障礙。所以講求的是定慧等持,這樣才好。因爲它不平等,平等非常非常難,達到平等的時候往往就明心見性,就能夠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在不平等的時候,慧多也沒有辦法破無明。故菩薩但分證法空,他不能夠圓證。像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二住菩薩破兩品無明證二分法身,分證不能夠圓證。見性也是如此,分見佛性,明心見性分分見。
【唯佛與佛,定慧均等。】
真正達到等的時候,到如來果地上完全相等,定慧等,一絲毫的差別都沒有了。
【了了見性,如觀掌果也。】
了了是形容他清楚明了,他見性見得非常的圓滿透徹,就像觀掌中的庵摩羅果,這個果都是佛經上講的,佛經上所說的比喻。
【佛說五眼,旨在借五眼以明佛見圓融。】
可見得前面這一問一答,它的深義在此,讓我們在這裏面體會到佛的知見圓融。
【見性圓明,有如圓鏡。】
圓鏡是比喻。
【胡來現胡,漢來現漢,初無容心。】
諸佛菩薩用心,的確像鏡子一樣,決定沒有分別執著。胡是外國人,中國古時候叫外國人叫胡人。外國人照鏡子,鏡子裏面現外國人的面孔;漢是中國人,中國人照鏡子,鏡子裏面現中國人的面孔。不管是胡人、漢人照鏡子,鏡子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意思是諸佛菩薩用心像鏡子一樣,十法界依正莊嚴,他照得清清楚楚,就像一面鏡子,絕對沒有分別執著。我們凡夫用心,用錯了心。我們也照,但是照見他要起分別,這個喜歡,那個討厭,他就生煩惱,他生這個東西。我們這個鏡子,心鏡照外面生煩惱,諸佛菩薩的心鏡照外面生智慧。諸位要知道,生煩惱就不生智慧,生智慧就不生煩惱。爲什麼會生煩惱?因爲你有妄想分別執著。爲什麼他生智慧?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差別的道理,一定要搞清楚。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定要記住經裏面的教訓,「外不著相」,不取於相,外不著相,不著相就是不分別;「內不動心」,不動是什麼?不起好惡之心,你的心就清淨,心就平等,清淨平等就是覺心,覺就是智慧,生智慧。…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八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