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圆,惟佛有之。古德云,前四在佛,总名佛眼。】
我们明白这个意思,前面意思都可以体会到。在我们凡夫只有肉眼,其他的都没有。如果在天人,天人有天眼,肉眼也叫天眼;阿罗汉有慧眼,阿罗汉的天眼、肉眼都叫慧眼;菩萨有法眼,菩萨的慧眼、天眼、肉眼统统叫法眼;在如来果位上统统叫佛眼,五种眼都叫佛眼,这是智慧达到究竟圆满。「照无不圆」,虚空法界、过去未来,佛没有见不到的,没有不明了的,这的确不容易。凡夫要修到这样的果位,大经里面说得好,需要经历无量劫,不是三大阿僧只劫。佛常讲三大阿僧只劫,并没有讲错,三大阿僧只劫是从什么时候算起,你要知道,三大阿僧只劫是从圆教初住菩萨算起。你要证得圆教初住,你到成佛的果位,三个阿僧只劫就成功了;你要没有到圆初住以前,没有算在里头。所以要把前面这一段算在里面,实实在在讲是无量劫,这个话一点都不假。圆初住是什么境界?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四十一品无明破了一品,这是圆初住的境界;我们禅宗里面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是讲的这个境界。
从经上这种说法,我们会感觉到非常沮丧,感觉到前途渺茫一点希望都没有,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幸亏有一个特别法门: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希望,它好在什么地方?不要断烦恼,见思、尘沙、无明不断,都可以往生。往生的条件,只要具足信愿行三个条件就成功。要真正的相信,一丝毫的怀疑都没有;要有恳切的愿望,希望生到极乐世界,希望见阿弥陀佛。信与愿,蕅益大师说得好,是我们能不能往生决定的条件。行是讲念佛,专念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之外都不能念。你要知道,你念其他的,都是念六道轮回,一切念头都舍弃、都放下了,就是把轮回放下,把六道放下,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叫行。蕅益大师大师告诉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的高下,决定在念佛功夫的浅深。大家注意到浅深,不是多少,念佛念得多,不一定功夫深;念佛念得少,不一定功夫浅。浅深是从什么地方讲?从伏烦恼上讲。换句话说,念佛人烦恼轻、智慧长、心地清净,这叫做功夫。如果他每天念的佛号多,念十万声佛号,他的妄想分别执著还很重,这个没用处,虽念没有功夫。诸位要知道,往生的条件,虽然讲的是信愿行,信愿行要有功夫才能往生,信愿行没功夫不能往生。这个功夫就是心清净,心愈清净,往生的品位就愈高,心净则佛土净,要懂这个道理。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注子:
【佛眼智照。以俗谛言,遍河沙世界雨滴点数,悉知悉见,其他可想矣。】
佛眼这个见的能力,智照我们不说它,我们讲他眼见这种能力,大家好懂。这里举一个例子说,以俗谛就是以我们凡夫的见解来观察,这几天此地也下雨,你们都看到了,天上下了多少滴的雨,你们晓不晓得?新加坡这个地方不大,雨水滴的数量也不会太多。经上比喻说,「遍河沙世界」,遍是普遍,河沙世界是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佛国土、大千世界。恒河沙数的大千世界,每个世界里头也都有下雨,雨水滴了多少点,佛都看得很清楚,看得清楚是见,知道它滴了多少滴,那是知,知见。佛有这个能力,悉知悉见,其他就可想而知。这些话大小乘经里面都有,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说这个话,听的人不相信。你一看就晓得。有人去测验,就是考一考佛,你说你有这个能力,就请佛看这一棵树,这树上有多少片树叶?佛一看马上就说出来,说出来之后,也没人去数那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个人很聪明,把那个树摇一摇,树叶落下来一些,他把那个落叶数一数就知道了。然后再问,佛,你现在看看这有多少?佛又说一个数字,两个一比果然没错,这才佩服了。才知道佛的知见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只要一见,连数量都清楚。
【故自无始来、穷未来际,遍虚空、尽法界,一切众生,乃至一极微细众生,死此生彼,根性族类,以及起心动念,前因后果,千万差别,极细微之事相,无不悉知、无不悉见。】
佛真有这个能力,我们读了这一段毛骨悚然,我们还有很多事情想瞒著人不知 道,能瞒得过人吗?人可以瞒得过,人是凡夫,可以瞒过他;诸佛菩萨瞒不过,极乐世界的人瞒不过。你看看《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得到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他们的眼跟佛眼没有两样;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那个能力几乎跟佛没有两样,我们起心动念他都知道。你想想,有什么事情好瞒人的?今天世界上常常讲的隐私权,你对谁隐私?佛这种能力,诸位要晓得,这是我们自己的本能,决不是只有诸佛有,我们没有,我们有;我们的能力跟诸佛如来的能力是相同的,相等的。现在我们这个能力失掉了,这个失掉并不是真的失掉,本能怎么会真的失掉?所以佛在经上常讲,这叫迷失;迷是忘掉了,并不是真正失掉,迷失了。因为有障碍,烦恼障、所知障,妄想分别执著,这些东西障碍住了。几时把障碍破掉,我们这个能力又恢复了,就这么回事情。我们学佛,要希望成佛,成佛不是为别的,恢复自性本具的德能而已。所以大经上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成佛,成佛之后你得什么?什么也没有得到,所得到的都是自己本来具足的,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自性以外,什么都没有,恢复性德而已。
这一段文,我也希望同学们要多念几遍,要常常记在心里。我们起心动念自然就小心谨慎,动一个善念,诸佛欢喜;动一个恶念,诸佛感叹,怎么又迷惑了!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只要你四相四见没破,你在六道里面决定逃不了因缘果报,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报,没有办法避免的。这是佛常讲: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众生迷惑颠倒,造作罪业,果报现前的时候害怕了,害怕有什么用,无济於事!菩萨跟众生不一样,菩萨聪明,菩萨怕造恶因,不造恶因他就没有恶报。由此可知,菩萨才真正深信因果,起心动念他都小心、都谨慎。
【证佛性,慧为因,定为缘。因亲缘疏,故定多不及慧多。定慧未能均等,故菩萨但分证法空,分见佛性。】
我们先看这一段。佛性就是自性,就是真如本性。这个地方讲的佛性,不是讲别的佛,是自己的佛性。什么样的条件,你才能够证得佛性?一定要慧,般若 智慧。般若 智慧是能证,真如本性是所证。慧从哪里得来?慧从定当中得来。戒、定、慧三学,慧是主,我们要想得到的是智慧;戒、定是手段,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戒定慧三学,慧是因,戒跟定都是缘。三学的目标,你要是清楚明白,你就知道要怎样的修学。持戒是我自己持戒,与别人不相干,这一点一定要清楚。我自己戒持得很好,别人不持戒,犯戒的犯戒,破戒的破戒,我看到心里就难过,这个没有用处。你心里面起烦恼了,你还能得定吗?因戒得定,你还能得定吗?自己持戒,不要去管别人。惠能大师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别人与我不相干,我持戒是为了我心清净。持戒的目的是得定,得定的目的是开慧,要把目的搞清楚,这个三学就如法。现在我们看到持戒精严的人,你仔细去接触,感觉得不如法。他戒律不错,是持得很好,可是脾气很大,贡高我慢,瞧不起人,认为自己戒律精严,别人都犯戒、破戒,瞧不起人。他不持戒还好,对人还有尊敬心,一持了戒,对别人没有尊敬心。这个不如法,这不能得定,不能开慧。他所持的那个戒,是六道里面有漏的福报。如果嫉妒瞋恨心重的话,他戒律很严,将来往生到哪里?生到阿修罗里面去了,阿修罗的业因就是如此。持戒是有福,贡高我慢,堕阿修罗道,搞这一套去了。
因此,定多不及慧多,还不如慧多,这是大乘佛法重视般若 智慧。但是,最好定跟慧要平等,这样才好。平等能见性,能开悟;不平等,对於明心见性往往也生了障碍。所以讲求的是定慧等持,这样才好。因为它不平等,平等非常非常难,达到平等的时候往往就明心见性,就能够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在不平等的时候,慧多也没有办法破无明。故菩萨但分证法空,他不能够圆证。像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二住菩萨破两品无明证二分法身,分证不能够圆证。见性也是如此,分见佛性,明心见性分分见。
【唯佛与佛,定慧均等。】
真正达到等的时候,到如来果地上完全相等,定慧等,一丝毫的差别都没有了。
【了了见性,如观掌果也。】
了了是形容他清楚明了,他见性见得非常的圆满透彻,就像观掌中的庵摩罗果,这个果都是佛经上讲的,佛经上所说的比喻。
【佛说五眼,旨在借五眼以明佛见圆融。】
可见得前面这一问一答,它的深义在此,让我们在这里面体会到佛的知见圆融。
【见性圆明,有如圆镜。】
圆镜是比喻。
【胡来现胡,汉来现汉,初无容心。】
诸佛菩萨用心,的确像镜子一样,决定没有分别执著。胡是外国人,中国古时候叫外国人叫胡人。外国人照镜子,镜子里面现外国人的面孔;汉是中国人,中国人照镜子,镜子里面现中国人的面孔。不管是胡人、汉人照镜子,镜子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个意思是诸佛菩萨用心像镜子一样,十法界依正庄严,他照得清清楚楚,就像一面镜子,绝对没有分别执著。我们凡夫用心,用错了心。我们也照,但是照见他要起分别,这个喜欢,那个讨厌,他就生烦恼,他生这个东西。我们这个镜子,心镜照外面生烦恼,诸佛菩萨的心镜照外面生智慧。诸位要知道,生烦恼就不生智慧,生智慧就不生烦恼。为什么会生烦恼?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为什么他生智慧?他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差别的道理,一定要搞清楚。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定要记住经里面的教训,「外不著相」,不取於相,外不著相,不著相就是不分别;「内不动心」,不动是什么?不起好恶之心,你的心就清净,心就平等,清净平等就是觉心,觉就是智慧,生智慧。…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八十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