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八十一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八十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81

  请掀开经本一百九十一面,第六行,从注解第七段看起。

  【大智度论云: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因缘生法,灭诸戏论。因缘生法,犹言因果。言一切法皆是因果。故一切法皆是具足八不之义。】

  这是引用《大智度论》里面一段开示,说明不一不异之义。前面曾经说到,不一不异展开来有八不、十不、十二不、十四不。由此可知,它的中心就是不一不异这一句。八不,《中观论》上这样说,《大智度论》上也是这么说法,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很清楚的明了它,这就是佛知佛见;换句话说,这是宇宙万有的真相。真相明白了,这叫大开圆解。解圆,然后行自然就圆了。所谓行圆,也就是样样放得下,样样都不执著,这叫圆。如果还有丝毫执著,放不下,你的解行都不圆,因此这一段的意思就非常重要。可是这个意思与我们的常识,与我们的观念,恰恰相反。我们看一切法有生有灭,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这些现象都是生灭的现象、断常的现象、一异的现象、来去的现象,怎么可以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乃至於不来不去?这个意思实实在在很深,虽然我们在大乘经上曾经读过、曾经听说过,而事实上,我们在境界里面,这个念头转不过来。於是不但用功不得力,用功是行门,就是研教也不能够深入,行门、解门都产生了严重的障碍。

  这一段话的意思,末后这两句是说明,「因缘生法,灭诸戏论」。戏论,就是我们平常讲开玩笑的话,不是真的,这叫戏论。前面讲的生灭、断常,一异、来去,都是戏论,所谓是凡夫知见,在法相宗里面叫「遍计所执性」,绝对不是事实。我们讲依他起,依他起还有个依据、有个根据;这个没有,比依他起还假,依他起已经是假的。遍计所执,要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完全是虚妄的抽象概念,绝对不是事实。因缘生法,因缘的意思很深很深。佛在经中告诉我们,所谓一弹指,一弹指六十刹那,也就是说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这一刹那里面有九百生灭,这就是因缘生法。这样微细的现象,我们怎么能够觉察到?不但凡夫没有这个能力,我们说我们的心太粗了,境太微细了,粗心没有办法照见细境。因此世出世间圣贤,教导我们要收心,要修定;换句话说,要恢复清净心,心愈清净,我们讲那个心就愈细,感应特别的灵敏,粗心的人感觉不到的,细心的人感觉到了。这样微细的境界,实在讲要极其细心之人,才能够觉察到事实真相。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八地菩萨定功相当深,八地叫不动地,这一位菩萨见到阿赖耶识的微细相。阿赖耶识的细相,佛给我们讲刹那九百生灭,就是阿赖耶的微细相。他见到了,见到这个现象才会点头,确实一切法不生不灭。这个说法,我们不常听到;但是另外一种说法,倒是我们很常听到,就是所谓无生法忍。我们念佛,回向偈里面都有「花开见佛悟无生」,什么叫无生?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无生是见到这个真相,见到这个微细相,於是所有一切错误的看法想法统统放下了,灭诸戏论。我们以为有生有灭、有断有常,全是妄想,全是分别执著,统统放下。由此可知,这个地方讲的因缘生法是极其微细,不是粗相。

  因缘生法,也就是讲的因果,一切法都是因果的相续相。因与果也不是一定的,我们举一个例子,诸位就能体会到。譬如我们种瓜,大家晓得瓜子是因,我们种下去将来结成瓜;瓜是果,这是一重因果。瓜结出来之后,那个瓜又是因,瓜里面有瓜子,那瓜子又是果。所以一定要晓得,因果是循环的。因可以变成果,果也可以变成因,因果循环不断,於是产生相续的现象。我们感触到的粗相,是相续相。因为体性必定现相,这在前面都曾经一再的说过,相是不会灭的,没有灭相的道理,没有这个道理。为什么?相就是性,性不灭,不生不灭,相怎么会有生灭?相虽然不灭,但是相会改变。因此世尊教导我们无住要生心,这个道理在此地。为什么要无住?因为相是刹那生灭,确确实实它不存在。所以这个经的后面告诉我们,「如梦幻泡影」,它不是实在的;「如露如电」,露是露水,太阳一出来,露水就没有了,这是比喻我们凡夫所见的粗相。圣者所见的像闪电一样,很短很短的时间,一刹那之间,闪电一样,那是比喻细相。总而言之,都不是真实的,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教我们应当要放下,生心要生清净心,你才能够见到事实的真相,你才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不但露不能执著,「如露亦如电」,露不能执著,电也不能执著;换句话说,粗相、细相都不能够执著,这就是无住的意思。佛教给我们生清净心而行布施,一味利益一切众生,决定不要想自己,想自己决定是错误的。从这个事实,我们能体会到,一切法都具足八不之义。无论哪一法,从我们自己身体来说,这个身体就具足这八个意思。乃至身外,所谓十法界依正庄严,没有一法不具足这八个意思。可是你一定要稍稍体会到事实的真相,你才能够理解,这个理解就是佛门里面常讲的开悟。

  【佛所说法,不外真俗二谛。】

  古德有所谓「佛依二谛而说」,佛凭什么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他所依凭的就是二谛,二谛是真谛与俗谛。

  【俗谛法相,虽变化无常,为世俗所共见,故谓之俗。】

  佛讲俗谛,我们好懂,为什么?是我们的常识,是我们的一般看法与想法,这个说起来我们可以接受,不至於产生怀疑。真谛就不然,真谛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不是凡夫境界。也就是说,凡夫境界所见的是虚妄相,佛与大菩萨他们所见到的是宇宙的真实相,真实相跟我们见的虚妄相恰恰相反。所以佛说出来,我们感觉到非常的生疏,很难接受。

  【真谛法性,则常恒不变,为诸法之本体,故谓之真。】

  「八不」是说明它的真相,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

  【佛说二谛,皆用八不之义以说明之。】

  八不的意思,后面还要说。

  【谛】

  这个字在佛法里面用得很普遍,类似现代人所讲的真理,在佛法上用谛,谛有真实的意思。

  【明其事理确实不虚】

  这才叫谛。

  【一切众生,所以轮回生死,苦趣无边,无他,由迷俗谛八不之义故也。】

  八不,刚才讲了,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凡夫不了解真相,迷了,以为一切法有生有灭、有断有常,这是迷惑的见解。迷了,也就是说我们想法、看法错了,於是你的做法、说法当然也就错了,错误的结果就变成六道生死轮回。你要问六道怎么来的、生死怎么来的?这把轮回生死的原因说出来了,是这么来的。

  【一切声闻乃至权位菩萨,所以有变易生死,无明未尽者,无他,由迷真谛八不之义故。】

  俗谛上有八不的意思,真谛上也有八不的意思。八不归纳起来,就是前面所讲的不一不异。你只要懂得一句,其他的意思都能够明白了。

  【於此八不义谛,迷有浅深,悟有高下,故有六道之纷纭,三乘之差别。】

  迷得浅的是天道、人道,迷得深的是饿鬼、地狱,这是迷有浅深。觉悟也有浅深,悟得深的是菩萨,悟得浅的是声闻、缘觉。这是说明十法界是怎么来的,十法界的业因只是於真俗二谛迷悟浅深差别而说的。

  【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即为令众生了二种生死,故说种种法以开示之,令得悟入耳。而种种法,不出真俗二谛,故此义理贯通一切经论。】

  贯通一切经论,实在讲就是贯通世出世间一切法。由此可知,这一段经义的重要,势必要细心去领会。佛出现在世间,为什么?为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生死有两种:一种叫分段生死,一种叫变易生死。说法有很多种,我们讲最普通的一个讲法,分段生死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我们得人身,在这个世间生活几十年,业报尽了,死了,这是一个阶段的生死,这叫分段生死。这个说法,大家很容易明了,这个相讲得粗。如果要说细一点,诸位仔细的想想,冷静的想想:昨天能不能再回来?不能回来了,永远不能回来了。昨天死了,今天生了;到明天,今天又死了,明天又活了。你一定要细细观察才晓得,每天都一个生死,晚上睡在床上跟死人有什么差别?再微细的观察才能够发现,原来念念都生死,念念都生灭。你能够这样观察,慢慢的就觉悟了,就发现佛在经上依世俗谛讲的无常,这就是无常,无常是依俗谛说的。变易生死是什么?变易实在讲,并没有真的生死的相,而是他的感受起了变化,境界起了变化。譬如学生在学校念书,上学念一年级,过了一年他就升二年级。一年级死了,二年级生了,他哪有生死!没有生死,他的境界往上提升。为什么变易也叫生死?生死是苦。像他读书,辛辛苦苦要念一年才能够升一级,他要不用功、不努力,他升不上去。比喻菩萨修行亦复如是,初住菩萨要到二住,要认真修,才能够舍初住升二住;二住菩萨再努力精进,舍二住升三住,这种现象就叫做变易生死。由此可知,六道里面众生两种生死都有,分段、变易统有。见思烦恼断了,证到阿罗汉果,超越六道轮回,分段的生死没有了,我们讲他超越三界之外,三界之外有变易生死,一直到成佛。等觉菩萨还有一丝变易,舍变易生死就圆满菩提。佛出现在世间可以说是为了这个,凡夫、二乘,不但是权教菩萨,乃至於法身大士,要想断变易生死,都不容易!佛是大慈大悲,出现在世间帮助九法界一切众生了生死、证菩提,佛是为这个。

  故说种种法以开示之,帮助众生觉悟。种种法要从总纲领上说,不外乎真俗二谛;换句话说,不外乎真俗八不。所以不一不异,这个义理就贯通一切经。我们常说一经通一切经通,那可能吗?当然可能。为什么可能?因为它的义理是贯通的。刚才说了,不但通佛法,也通一切世间法。问题在哪里?那就是通的境界,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这一部经才叫通?我们把这部经念上十万遍,背得滚…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八十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