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八十一集▪P2

  ..续本文上一页瓜烂熟,从后面背到前面,一个字也不错,算不算通?不算,没通!要怎样才通?要真正明了经中的义趣,那才叫通。换句话说,一切经都是讲真俗二谛,都是讲不一不异,你要从这上面体悟,那就叫通了,你再听一切经、看一切经就不难了,毫无障碍,一接触就通达。而不一不异,就是前面讲的无实无虚,也就是前面讲的无住生心。这些句子,我们的确念得很熟,自己也觉得好像有那么一点通达了,实际上有没有通?没通。没有通,不怕!宗门的方法,必须在句下提起疑情,也就是说,常常把这桩事情念在心上,不要把它忘记。在一切境缘之中,或是人事环境,或是物质环境,常常提醒这句话,看看能不能起作用,这叫疑情。久而久之,我们的妄念少了,心清净了,智慧增长了,不定在什么因缘之下,豁然大悟。我们教下所讲的大开圆解,这才能悟入。宗门所谓「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这个疑不是怀疑,不是贪瞋痴慢疑那个疑,那个疑是烦恼,那怎么能开悟?这种疑叫疑情。佛告诉我们,我们也有相当程度的理解,但是解得不圆,解得不够透彻。要把佛提示的念念不忘,时时拿它来作观照,这叫做提起疑情。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

  【性相不二,空有同时,有即是空,故俗谛之生灭,为假生假灭。】

  如果你不知道性相不二,空有同时,俗谛不生不灭的道理,你永远参不透,你永远无法体会到。所以一定要晓得性相不二、空有同时。空是性,性空,有是相,它是同时存在的,永远是同时的,即使千变万化还是同时的。古德比喻得好,「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跟器永远不能分割,确实同时存在。我们凡夫只见相不见性,只见有不见空,毛病在这个地方。二乘圣者,他们的过失跟我们恰恰相反,他们是只见空不见有,只见性不见相,於是所谓有体无用,不起作用;而凡夫虽有作用,违背了性体,这都是错误。如果明白这个道理,确确实实领悟到性相不二、空有同时,你的心清净了,你对於一切法自自然然不执著了。佛教给我们随缘度日,你在境缘当中决定不会生一念攀缘之心。一念攀缘之心尚且无,哪有攀缘之事?你看你的心多清净,多自在!马上就得受用。为什么?因为你明了所有一切现象都是虚妄的,如梦幻泡影,那个生灭是假生假灭,假生假灭就是不生不灭。

  【空即是有,故真谛之不生不灭,亦是假不生假不灭。】

  因为空就是有,前面讲有即是空。有即是空是俗谛,空即是有是说真谛。空是性,性即是相,相即是性,所以性相不二。说生灭、说不生不灭,都是假设的;换句话说,都是虚妄相想。

  【既见性,正好现相,随缘度生。】

  这是讲菩萨,菩萨见了性,见了什么性?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这是自度,自度之后再看看芸芸众生,迷在其中的人还不少!佛劝我们要发大慈悲心,帮助这些迷惑颠倒的众生,帮他们开悟,帮助他们见性,随缘度生。随缘两个字好!因为随缘,自己真的得度了,也真的帮助了众生。如果是攀缘,不但度不了众生,实在讲也没法自度。必须要懂得随缘,随缘就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

  【当知佛说,是佛境界。】

  佛是一个彻底究竟圆满大觉之人,一丝毫的迷惑都没有了,他见到的完全是事实真相,经上常讲的「诸法实相」,他见的是这个。

  【所谓诸法实相,惟佛与佛方能究竟。所以华严会上,善财所参五十三位善知识,皆曰我惟知此法门,余则不知。乃是实话,并非谦词。】

  这是我们必须要明了,必须要学习的。《华严经》上五十三位善知识皆是法身大士,从圆教初住到等觉菩萨,下面我们不谈,我们单谈等觉,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觉菩萨。善财来访问他,尚且说「我惟知此法门」,这句话显示了等觉菩萨尚且一门深入,无量无边的法门,他修一个法门,一门深入。问其他的法门,「其他的法门我不知道,你去请教另外的善知识。」我们读到之后,这些菩萨给我们做榜样,一点贡高我慢都没有,彼此尊敬,彼此谦让。我们会到这个地方去了,以为他是这样子,其实怎么样?其实他是实话,实话实说,不是谦虚。我们要说他谦虚,实在讲也没说错,但是它还是事实,真的是一门深入。唯有一门深入,才能够达到究竟的根柢。究竟根柢是什么?破最后一分生相无明,圆成佛道。你能够想到这一层,你就知道他是实话。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五十三参,广学多闻。善财是不是学杂了?没有。善财童子还是一门深入,没有学杂了。何以知道他没有学杂?你看他每参访一位善知识,到最后礼辞。参访之后,对他感谢、礼敬,然后辞别。辞别的意思,就是你这个法门我不学,我不修,我还是修我自己的法门,「辞」是这个意思。不是在那里告辞,再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你要这样子的话,那就是望文生义,你就把意思错解了。礼谢!不依他这个方法修,是这么个道理。那个方法我听了,我看了,我听了,我不学,我还是学我的老方法。所以他没有杂学,没有杂修,依旧是一门深入。

  参访,既然一门深入,又何必要参访?实在讲,用不著参访了。诸位要晓得,参访乃是随缘,不是攀缘。攀缘,那就不是参。参里面,参是离心意识,诸位想想,离心意识,哪来的攀缘?识是分别,意是执著,不分别、不执著,那个心就更不可思议了。心是落印象,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这叫做离心意识,参!他哪里有攀缘?为什么要随缘?我们有这个身体,身体没有灭掉。身体在这个世间,你从早到晚你不能不接触大众。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是谁?就是你从早到晚接触的这些大众,这里面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接触他们,你总会听他们说话,你总会看他们工作,看他们办事,这就是五十三参。由此可知,参学怎么能避免?

  我们回来再看看,像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专修念佛法门的。我们在《楞严经》上看到,他老人家告诉我们,他说「我与五十二同伦」,同伦,伦是志同道合,我们今天讲同学,同伦比同学的关系还要密切,同学未必志同道合。同伦用今天讲,勉强说是同志,真正同志,大家都是修念佛法门的。五十二个人是谁?从十信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个位次,等觉、妙觉,妙觉是成佛了;换句话说,这句话的含义,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我一句佛号念到底,决定不更改,不但不更改,决定不参杂、不夹杂,一门深入。所以夏莲居老居士在《净修捷要》里面,赞叹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这个说得一点都没错!法界初祖,就是一句佛号,你看他说得多么简单、多清楚!他用功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他所修学的效果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两句话讲的是效果。由此可知,法门虽然无量,贵在专修。一直到等觉菩萨还要专修,你才有能力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圆满菩提,这才能得到;最怕的是夹杂。所以这五十三位善知识,给我们很大的启示,那就是专,专精而不杂。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将来如果有这个因缘,有这个福德,建立一个道场,要标榜一门,不能搞杂,杂不能成就。

  我们现在看到许多道场,他们修行的方法,不能说不用功,但是杂修。当然他也不无道理,他说:「我这个道场,如果不搞这么多花样,没有信徒来。」为了满足信徒的希求,喜欢念佛的,我这里有念佛会;喜欢拜《大悲忏》的,我这里有大悲法会;喜欢拜《梁皇忏》的,有梁皇法会;喜欢念《地藏经》的,有地藏法会。一个道场,那个法会之多,有多上一百多种,热闹,道场真的是热闹!这里面的信徒川流不息,从早到晚,一年到头,很热闹,能不能成就?一个成就都没有,这个道场失败了。道场的兴旺,实在讲不是人多,不是香火盛,是问你这个道场开悟的有几个,有多少?证果的有多少?往生的有多少?这是道场的兴旺。这就是我们讲的形式与实质,我们要讲求实质,不能讲求形式。如果你要是有真智慧,有真实的慈悲心,你一定是提倡专修专弘的道场。这个道场没有几个人,不要紧,它是真实正法道场,诸佛护念,龙天保佑。道场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在这个道场修行的人,他会有成就,这才叫做殊胜。所以细细去读五十三参,你能够体会到这个意思。

  【古德如智者、贤首等诸大师,平生只宏扬数种经论,盖学力只能如此,此正古德高处、真处,后学所当学步者也。】

  在我们中国历代的这些祖师大德当中,他们一生弘扬的也只有几部经,而这几部经必定是相关的。譬如我们学净土宗,净土有五经一论,总共六种。这六种是关连的,讲这六种经,依照这六种经修学,实在讲,一即是六,六即是一,它不杂。这是大家只要稍稍留意,都能够看得出来。而古德当中还有一些人,专门提倡一部经的,一生讲一部经,依一部经修的。譬如古人有一生讲《弥陀经》二、三百遍的,你问他其他的经,《无量寿经》我不会讲,你去请教别人。其实他怎么不会讲?他样样都会讲,不讲!给后人做一个好榜样,一部经。我明白这个道理,我也很想学习,一生讲一部经,我之所以讲这么许多经论,这被逼的,没法子!大家都来找我,我一想,也没有别人讲,这没法子,这被逼的!对我自己来说,损失非常之大。一部经自行化他,那个境界确实不一样,一门深入,功行进步非常显著。讲多了、讲杂了,没有好处,说这么多东西,实在讲这是很大的一个牺牲,为了便利於后学。

  找好学生也难!早年做学生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的话,我们很不容易体会。老师告诉我,学生要找一个好老师,难,不容易!反过来,好老师要找一个好学生,更难!这句话,一直到晚年才深深体会到。现在我还乐意讲一些经论,原因在哪里?有录影机。这就是说明,遇不到好的学生不要紧,把经论录下来,也许将来有学生遇到了,他从录音带、录影带里面去学习、去体悟。这是以前那些老师没有法子的,做不到的。现在我们得利於科技的帮助,纵然眼前遇不到传授的人,用这个…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八十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