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瓜爛熟,從後面背到前面,一個字也不錯,算不算通?不算,沒通!要怎樣才通?要真正明了經中的義趣,那才叫通。換句話說,一切經都是講真俗二谛,都是講不一不異,你要從這上面體悟,那就叫通了,你再聽一切經、看一切經就不難了,毫無障礙,一接觸就通達。而不一不異,就是前面講的無實無虛,也就是前面講的無住生心。這些句子,我們的確念得很熟,自己也覺得好像有那麼一點通達了,實際上有沒有通?沒通。沒有通,不怕!宗門的方法,必須在句下提起疑情,也就是說,常常把這樁事情念在心上,不要把它忘記。在一切境緣之中,或是人事環境,或是物質環境,常常提醒這句話,看看能不能起作用,這叫疑情。久而久之,我們的妄念少了,心清淨了,智慧增長了,不定在什麼因緣之下,豁然大悟。我們教下所講的大開圓解,這才能悟入。宗門所謂「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這個疑不是懷疑,不是貪瞋癡慢疑那個疑,那個疑是煩惱,那怎麼能開悟?這種疑叫疑情。佛告訴我們,我們也有相當程度的理解,但是解得不圓,解得不夠透徹。要把佛提示的念念不忘,時時拿它來作觀照,這叫做提起疑情。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性相不二,空有同時,有即是空,故俗谛之生滅,爲假生假滅。】
如果你不知道性相不二,空有同時,俗谛不生不滅的道理,你永遠參不透,你永遠無法體會到。所以一定要曉得性相不二、空有同時。空是性,性空,有是相,它是同時存在的,永遠是同時的,即使千變萬化還是同時的。古德比喻得好,「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跟器永遠不能分割,確實同時存在。我們凡夫只見相不見性,只見有不見空,毛病在這個地方。二乘聖者,他們的過失跟我們恰恰相反,他們是只見空不見有,只見性不見相,於是所謂有體無用,不起作用;而凡夫雖有作用,違背了性體,這都是錯誤。如果明白這個道理,確確實實領悟到性相不二、空有同時,你的心清淨了,你對於一切法自自然然不執著了。佛教給我們隨緣度日,你在境緣當中決定不會生一念攀緣之心。一念攀緣之心尚且無,哪有攀緣之事?你看你的心多清淨,多自在!馬上就得受用。爲什麼?因爲你明了所有一切現象都是虛妄的,如夢幻泡影,那個生滅是假生假滅,假生假滅就是不生不滅。
【空即是有,故真谛之不生不滅,亦是假不生假不滅。】
因爲空就是有,前面講有即是空。有即是空是俗谛,空即是有是說真谛。空是性,性即是相,相即是性,所以性相不二。說生滅、說不生不滅,都是假設的;換句話說,都是虛妄相想。
【既見性,正好現相,隨緣度生。】
這是講菩薩,菩薩見了性,見了什麼性?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這是自度,自度之後再看看芸芸衆生,迷在其中的人還不少!佛勸我們要發大慈悲心,幫助這些迷惑顛倒的衆生,幫他們開悟,幫助他們見性,隨緣度生。隨緣兩個字好!因爲隨緣,自己真的得度了,也真的幫助了衆生。如果是攀緣,不但度不了衆生,實在講也沒法自度。必須要懂得隨緣,隨緣就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挂。
【當知佛說,是佛境界。】
佛是一個徹底究竟圓滿大覺之人,一絲毫的迷惑都沒有了,他見到的完全是事實真相,經上常講的「諸法實相」,他見的是這個。
【所謂諸法實相,惟佛與佛方能究竟。所以華嚴會上,善財所參五十叁位善知識,皆曰我惟知此法門,余則不知。乃是實話,並非謙詞。】
這是我們必須要明了,必須要學習的。《華嚴經》上五十叁位善知識皆是法身大士,從圓教初住到等覺菩薩,下面我們不談,我們單談等覺,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等覺菩薩。善財來訪問他,尚且說「我惟知此法門」,這句話顯示了等覺菩薩尚且一門深入,無量無邊的法門,他修一個法門,一門深入。問其他的法門,「其他的法門我不知道,你去請教另外的善知識。」我們讀到之後,這些菩薩給我們做榜樣,一點貢高我慢都沒有,彼此尊敬,彼此謙讓。我們會到這個地方去了,以爲他是這樣子,其實怎麼樣?其實他是實話,實話實說,不是謙虛。我們要說他謙虛,實在講也沒說錯,但是它還是事實,真的是一門深入。唯有一門深入,才能夠達到究竟的根柢。究竟根柢是什麼?破最後一分生相無明,圓成佛道。你能夠想到這一層,你就知道他是實話。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善財五十叁參,廣學多聞。善財是不是學雜了?沒有。善財童子還是一門深入,沒有學雜了。何以知道他沒有學雜?你看他每參訪一位善知識,到最後禮辭。參訪之後,對他感謝、禮敬,然後辭別。辭別的意思,就是你這個法門我不學,我不修,我還是修我自己的法門,「辭」是這個意思。不是在那裏告辭,再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你要這樣子的話,那就是望文生義,你就把意思錯解了。禮謝!不依他這個方法修,是這麼個道理。那個方法我聽了,我看了,我聽了,我不學,我還是學我的老方法。所以他沒有雜學,沒有雜修,依舊是一門深入。
參訪,既然一門深入,又何必要參訪?實在講,用不著參訪了。諸位要曉得,參訪乃是隨緣,不是攀緣。攀緣,那就不是參。參裏面,參是離心意識,諸位想想,離心意識,哪來的攀緣?識是分別,意是執著,不分別、不執著,那個心就更不可思議了。心是落印象,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這叫做離心意識,參!他哪裏有攀緣?爲什麼要隨緣?我們有這個身體,身體沒有滅掉。身體在這個世間,你從早到晚你不能不接觸大衆。這五十叁位善知識是誰?就是你從早到晚接觸的這些大衆,這裏面有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接觸他們,你總會聽他們說話,你總會看他們工作,看他們辦事,這就是五十叁參。由此可知,參學怎麼能避免?
我們回來再看看,像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專修念佛法門的。我們在《楞嚴經》上看到,他老人家告訴我們,他說「我與五十二同倫」,同倫,倫是志同道合,我們今天講同學,同倫比同學的關系還要密切,同學未必志同道合。同倫用今天講,勉強說是同志,真正同志,大家都是修念佛法門的。五十二個人是誰?從十信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個位次,等覺、妙覺,妙覺是成佛了;換句話說,這句話的含義,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我一句佛號念到底,決定不更改,不但不更改,決定不參雜、不夾雜,一門深入。所以夏蓮居老居士在《淨修捷要》裏面,贊歎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這個說得一點都沒錯!法界初祖,就是一句佛號,你看他說得多麼簡單、多清楚!他用功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所修學的效果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兩句話講的是效果。由此可知,法門雖然無量,貴在專修。一直到等覺菩薩還要專修,你才有能力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圓滿菩提,這才能得到;最怕的是夾雜。所以這五十叁位善知識,給我們很大的啓示,那就是專,專精而不雜。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將來如果有這個因緣,有這個福德,建立一個道場,要標榜一門,不能搞雜,雜不能成就。
我們現在看到許多道場,他們修行的方法,不能說不用功,但是雜修。當然他也不無道理,他說:「我這個道場,如果不搞這麼多花樣,沒有信徒來。」爲了滿足信徒的希求,喜歡念佛的,我這裏有念佛會;喜歡拜《大悲忏》的,我這裏有大悲法會;喜歡拜《梁皇忏》的,有梁皇法會;喜歡念《地藏經》的,有地藏法會。一個道場,那個法會之多,有多上一百多種,熱鬧,道場真的是熱鬧!這裏面的信徒川流不息,從早到晚,一年到頭,很熱鬧,能不能成就?一個成就都沒有,這個道場失敗了。道場的興旺,實在講不是人多,不是香火盛,是問你這個道場開悟的有幾個,有多少?證果的有多少?往生的有多少?這是道場的興旺。這就是我們講的形式與實質,我們要講求實質,不能講求形式。如果你要是有真智慧,有真實的慈悲心,你一定是提倡專修專弘的道場。這個道場沒有幾個人,不要緊,它是真實正法道場,諸佛護念,龍天保佑。道場人數雖然不多,但是在這個道場修行的人,他會有成就,這才叫做殊勝。所以細細去讀五十叁參,你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
【古德如智者、賢首等諸大師,平生只宏揚數種經論,蓋學力只能如此,此正古德高處、真處,後學所當學步者也。】
在我們中國曆代的這些祖師大德當中,他們一生弘揚的也只有幾部經,而這幾部經必定是相關的。譬如我們學淨土宗,淨土有五經一論,總共六種。這六種是關連的,講這六種經,依照這六種經修學,實在講,一即是六,六即是一,它不雜。這是大家只要稍稍留意,都能夠看得出來。而古德當中還有一些人,專門提倡一部經的,一生講一部經,依一部經修的。譬如古人有一生講《彌陀經》二、叁百遍的,你問他其他的經,《無量壽經》我不會講,你去請教別人。其實他怎麼不會講?他樣樣都會講,不講!給後人做一個好榜樣,一部經。我明白這個道理,我也很想學習,一生講一部經,我之所以講這麼許多經論,這被逼的,沒法子!大家都來找我,我一想,也沒有別人講,這沒法子,這被逼的!對我自己來說,損失非常之大。一部經自行化他,那個境界確實不一樣,一門深入,功行進步非常顯著。講多了、講雜了,沒有好處,說這麼多東西,實在講這是很大的一個犧牲,爲了便利於後學。
找好學生也難!早年做學生的時候,老師給我們講的話,我們很不容易體會。老師告訴我,學生要找一個好老師,難,不容易!反過來,好老師要找一個好學生,更難!這句話,一直到晚年才深深體會到。現在我還樂意講一些經論,原因在哪裏?有錄影機。這就是說明,遇不到好的學生不要緊,把經論錄下來,也許將來有學生遇到了,他從錄音帶、錄影帶裏面去學習、去體悟。這是以前那些老師沒有法子的,做不到的。現在我們得利於科技的幫助,縱然眼前遇不到傳授的人,用這個…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八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