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方法還行。在古時候,古大德找不到學生怎麼辦?寫書,只有寫下來流傳給後世。寫書相當辛苦。這些地方我們要細心去觀察,要認真去學習,一門深入,學一部經。這個地方的贊歎,「此正古德高處」,他這個見解高人一等,「真處」,他對自己、對佛法、對衆生真實之處,這四個字是勉勵我們要向古大德看齊,要向古大德學習。
【即令頓悟同佛,而障若未盡,仍未能徹底會得,仍須向離相離念處,真參實究,而後乃能契入耳。】
這一段的開示,對於我們來講非常重要。「即令頓悟同佛,而障若未盡,仍未能徹底會得。」我們可以舉一個古人做例子:龍樹菩薩,這個人了不起!我們從《傳記》裏面所看到的,他的確是世間希有的天才,年紀很輕的時候,世出世間的典籍他讀盡了,不但他有這個能力,而且他有智慧,他能解其義,一切經義他都通達,他都明了。世出世間的典籍讀盡了,於是貢高我慢,瞧不起人。這是什麼?煩惱未盡。只要有這麼一個態度顯露出來,真正有學問的人,真正有修養的人,他看到了就不以爲然。實在說,如來真實義他並沒有真的懂,他所能夠體悟的是表面、表層,沒有深度;如果有深度,我們中國古人所講「學問深時意氣平」,愈是有學問的人愈謙虛,愈是有學問的人愈退讓。不可能說愈有學問愈傲慢,沒有這回事情。修行人愈有功夫,說是愈瞧不起人,那個人可以斷定他沒有修行,不要說功夫,修行都談不上。修行是什麼?修正你錯誤的行爲,貪瞋癡慢是錯誤的行爲,你還常常起現行,可見得你錯誤的行爲並沒有修正過來,這哪裏能夠瞞人?這是說明,他入得淺,他解得淺,沒有深度。這就是障若未盡,沒有徹底會得。
不過,像這些菩薩,他們有福報,必定有諸佛與大菩薩會幫他忙。龍樹菩薩的煩惱起來了,他貢高我慢,不可一世,這是煩惱現行。大龍菩薩趕快來誘導他,接他到龍宮裏面去,看看龍宮所收藏的典籍。龍樹實在也很難得,看到龍宮裏面的收藏,他嚇到了,才知道自己所讀的太少太少了,要跟龍宮裏面所收藏的典籍比,微乎其微!於是貢高我慢的心馬上就降伏下來。真的有這個事。我們自己要深深反省,「我有沒有這個毛病?」龍樹菩薩讀盡世間典籍,還犯了這個毛病,我們所學幾何?如果也自以爲是,也犯貢高我慢,那就錯了。
必須要向離相離念處用功夫,這是講真實功夫,真參實究。參究,剛才講了,離心意識這個叫參,不用分別,不用執著,不落印象。究是樣樣明了,樣樣通達,這是究。離心意識用的是什麼?真心。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不容易。哪一個學佛的人都知道,離心意識參,我們偏偏離不掉。你試試看,你能夠離開分別嗎?你能夠離開妄想嗎?我很想離開,很想離開就是妄想,就是執著,可見這個事情不容易!實在不行,還是回過頭來老實念佛吧!我看除老實念佛之外,沒第二條路可走。但是諸位必須要明了,老實念佛就是真參實究,老實就真,就真參。念佛功夫得力了,樣樣都清楚,樣樣都明了。這個法門殊勝,這個法門巧妙,黃念祖居士在《無量壽經》注解裏面講得很好。
【不執一不執異,以此法印向一切法上微密印證。】
這個功夫,就是宗門裏面的原理原則。此地所說的,就是兩邊不執著,一切放下。不但事上如是,理上也有相當的覺悟。爲什麼不執一?爲什麼不執異?這個道理了解幾分,才真的肯做。這四個字也是大乘法印。行者,修行人,要把它用在一切法上,用在生活上,穿衣吃飯,用在日常工作上,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用在佛法修學上,世出世間一切法都離不開這個原理原則,所以稱它作法印。能在一切人事物裏面去勘驗,這就叫微密印證,從一切法當中去體會、去觀察,與佛所說的原理原則相不相應。
【向自心上印證】
這才有用處。這個樣子,功夫才叫做得力,自心就是真心本性。
【向未起心動念處印證】
這一句是解釋上面一句,怎樣向自心上印證?真心沒起念,起心動念了,那是妄心,那就不是真心;要在沒有起心動處去印證。印證有沒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就錯了。這個說法不好懂,我們還說一句比較容易懂一點的,就是這個意思:處事待人接物,生活工作,樣樣事情都照做,而且樣樣事情認真負責,要保持自己六根在境界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微密印證。用這種功夫,就是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所講的四無礙法界,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爲什麼會無障礙?因爲一切法不一不異,所以它沒有障礙。因爲一切法不生不滅,因爲一切法不來不去,它哪有障礙!障礙從哪裏生的?從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個東西障礙起來了。諸佛如來在盡虛空遍法界度一切衆生,《楞嚴經》上所說的,「隨衆生心,應所知量」,這兩句話就是《普門品》裏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相」。雖然現這個身相,他並沒有起心動念,也沒有分別執著。現相如是,說法亦如是,度生亦如是,種種示現無不如是,這個才妙!與不一不異完全相應,這是大菩薩修行的方式。我們明了,也可以試試看。我們用的老實念佛,與不一不異沒有障礙,無論哪一法都沒有障礙。這樣用功,功夫很容易得力。
【如此,庶有通達之可期。】
這個地方「通達」,就是明心見性,就是大開圓解。你要會這樣用功,大開圓解、明心見性那就有希望了。
【以此見地,向心行處及諸法上,了知其所以然,以求通達而無我者也。】
安住在無我法是諸佛,諸佛如來安住在無我法。凡夫、二乘、權教菩薩都執著有我,即使通達法無我,但是他還是住在我法上,沒有能夠安住在無我法;真正達到無我法,才真得大自在。「我」是枷鎖,諸位要知道,像受刑人一樣帶著枷鎖,枷是個牢籠,監獄的牢房、牢籠,都不是好事情。一定要覺悟,那個不是好事情。不能到無我,你就沒有辦法脫離枷鎖牢籠,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一定要契入諸佛菩薩的境界。方法,這個地方講得很好,非常具體,一定要用這樣的見解,以此見地,就是用這樣的看法,這個看法是諸佛如來果地上的看法,要用在我們自己「心」,起心動念之處;「行」是行爲造作之處,要用在這個上面。在這上面去印證、去體悟,然後對佛所說一切經教之所以然的道理,你才能夠領悟,就是開經偈上所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真實義你才見到、才體會到,然後也能跟諸佛如來一樣,通達無我法。
再看底下一段經文,意思愈說愈深,愈說愈妙!「明正知」,如來的正知正見,佛知佛見。第一小段明心行不可得,請看經文:
經【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
這是從比喻上說的。
經【有如是等恒河】
佛當年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恒河流域,因此佛在經上凡是講到數目多,都用恒河來做比喻。恒河的沙很細,那一條恒河有多少沙,數不盡!佛的比喻很巧妙,把每一粒沙再變成一條恒河,恒河就無量無邊,有如是沙等恒河。
經【是諸恒河所有沙數】
再做一個比喻,每一粒沙變成恒河,每一條恒河又有那麼多恒河沙,這個數字。佛很會說話,很會比喻,我們一般人比不出來。
經【佛世界如是,甯爲多不?】
諸佛的世界,那個數量之多,就像這個比喻。再問須菩提尊者,諸佛世界多不多?下面是尊者的答覆:
經【甚多,世尊。】
太多太多了,沒有法子計算。這裏頭的意思很深,如果不細說,很不容易體會。我們看注解:
【心行,心之行動,起心動念也。】
起心動念是心的行爲。我們講叁業的行爲,口是言語,身是造作,口的言語跟身的造作都有限,可以說都有數量。你今天從早到晚說話說個不停,也能計算得出來,你說的不算多!可是心裏頭的妄念,就沒有法子計算,無量無邊。妄念,愈是微細的妄念愈多,愈是不可思議。前面一小段是解釋科題,明心行不可思議。
【諸法,外境也。】
外面的境界,身外之物。
【約內心外境以明正知】
從內心妄念,從外面無量無邊的境界,顯示出諸佛如來的正知正見。
【意在使知無境唯識、心外無法之義。】
這是正知正見,意思恰好跟前面不一不異圓融起來了,結合得非常的巧妙。讓我們知道無境,境是外面境界,爲什麼說無境?境是假的,境是假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假有。什麼東西?唯識。識是能變,假相是所變,這句話法相裏面講得最微細、最透徹。稍稍涉獵一點的人,都曉得八識五十一心所,心心所各有四分: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各有四分。我們現在看到外面這些色相,是阿賴耶的相分;我們一切感受的現相,是心心所的相分。這要講起來時間很長,也很細。相從哪裏生的?從見生的,見就是識,就是分別。離開妄想分別,沒有現相。妄想分別是因,現相是果,前面講就是說的因果。相爲什麼是虛妄,是不可得?因爲見是虛妄的,識也是虛妄的,識也不是真的;這後頭要跟我們講,叁心不可得,心行不可得。心外無法,一切法相是自性變現的,實在講就跟作夢一樣。末後這個比喻,雖然說了六個:夢、幻、泡、影、露、電,說了六個,六個裏面是以夢爲主。必須要曉得,我們眼前境界是夢境,人生如夢。那個「如」,就是的意思,人生就是在作夢。夢能不能得到?夢什麼也得不到,假的!這都是說明事實的真相:心外無法。夢境從哪來的?夢境是我們的意識心變現出來的。這一段要給我們說明這個甚深的義趣。
【心外無法,故法法不外一真如。】
真如就是真心。當我們作夢,或者在夢醒的時候,夢中境界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可以好好去想一想,我心是什麼樣子?作夢的那個時候,就是心的樣子。爲什麼?你的心完全變成夢境,那個夢是妄。經上常講,「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是能作夢的心,夢是心變的幻相;真妄不二,真妄一如。心不現相的時候,你不知道心在哪裏…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八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