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方法还行。在古时候,古大德找不到学生怎么办?写书,只有写下来流传给后世。写书相当辛苦。这些地方我们要细心去观察,要认真去学习,一门深入,学一部经。这个地方的赞叹,「此正古德高处」,他这个见解高人一等,「真处」,他对自己、对佛法、对众生真实之处,这四个字是勉励我们要向古大德看齐,要向古大德学习。
【即令顿悟同佛,而障若未尽,仍未能彻底会得,仍须向离相离念处,真参实究,而后乃能契入耳。】
这一段的开示,对於我们来讲非常重要。「即令顿悟同佛,而障若未尽,仍未能彻底会得。」我们可以举一个古人做例子:龙树菩萨,这个人了不起!我们从《传记》里面所看到的,他的确是世间希有的天才,年纪很轻的时候,世出世间的典籍他读尽了,不但他有这个能力,而且他有智慧,他能解其义,一切经义他都通达,他都明了。世出世间的典籍读尽了,於是贡高我慢,瞧不起人。这是什么?烦恼未尽。只要有这么一个态度显露出来,真正有学问的人,真正有修养的人,他看到了就不以为然。实在说,如来真实义他并没有真的懂,他所能够体悟的是表面、表层,没有深度;如果有深度,我们中国古人所讲「学问深时意气平」,愈是有学问的人愈谦虚,愈是有学问的人愈退让。不可能说愈有学问愈傲慢,没有这回事情。修行人愈有功夫,说是愈瞧不起人,那个人可以断定他没有修行,不要说功夫,修行都谈不上。修行是什么?修正你错误的行为,贪瞋痴慢是错误的行为,你还常常起现行,可见得你错误的行为并没有修正过来,这哪里能够瞒人?这是说明,他入得浅,他解得浅,没有深度。这就是障若未尽,没有彻底会得。
不过,像这些菩萨,他们有福报,必定有诸佛与大菩萨会帮他忙。龙树菩萨的烦恼起来了,他贡高我慢,不可一世,这是烦恼现行。大龙菩萨赶快来诱导他,接他到龙宫里面去,看看龙宫所收藏的典籍。龙树实在也很难得,看到龙宫里面的收藏,他吓到了,才知道自己所读的太少太少了,要跟龙宫里面所收藏的典籍比,微乎其微!於是贡高我慢的心马上就降伏下来。真的有这个事。我们自己要深深反省,「我有没有这个毛病?」龙树菩萨读尽世间典籍,还犯了这个毛病,我们所学几何?如果也自以为是,也犯贡高我慢,那就错了。
必须要向离相离念处用功夫,这是讲真实功夫,真参实究。参究,刚才讲了,离心意识这个叫参,不用分别,不用执著,不落印象。究是样样明了,样样通达,这是究。离心意识用的是什么?真心。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容易。哪一个学佛的人都知道,离心意识参,我们偏偏离不掉。你试试看,你能够离开分别吗?你能够离开妄想吗?我很想离开,很想离开就是妄想,就是执著,可见这个事情不容易!实在不行,还是回过头来老实念佛吧!我看除老实念佛之外,没第二条路可走。但是诸位必须要明了,老实念佛就是真参实究,老实就真,就真参。念佛功夫得力了,样样都清楚,样样都明了。这个法门殊胜,这个法门巧妙,黄念祖居士在《无量寿经》注解里面讲得很好。
【不执一不执异,以此法印向一切法上微密印证。】
这个功夫,就是宗门里面的原理原则。此地所说的,就是两边不执著,一切放下。不但事上如是,理上也有相当的觉悟。为什么不执一?为什么不执异?这个道理了解几分,才真的肯做。这四个字也是大乘法印。行者,修行人,要把它用在一切法上,用在生活上,穿衣吃饭,用在日常工作上,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用在佛法修学上,世出世间一切法都离不开这个原理原则,所以称它作法印。能在一切人事物里面去勘验,这就叫微密印证,从一切法当中去体会、去观察,与佛所说的原理原则相不相应。
【向自心上印证】
这才有用处。这个样子,功夫才叫做得力,自心就是真心本性。
【向未起心动念处印证】
这一句是解释上面一句,怎样向自心上印证?真心没起念,起心动念了,那是妄心,那就不是真心;要在没有起心动处去印证。印证有没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就错了。这个说法不好懂,我们还说一句比较容易懂一点的,就是这个意思:处事待人接物,生活工作,样样事情都照做,而且样样事情认真负责,要保持自己六根在境界当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微密印证。用这种功夫,就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所讲的四无碍法界,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么会无障碍?因为一切法不一不异,所以它没有障碍。因为一切法不生不灭,因为一切法不来不去,它哪有障碍!障碍从哪里生的?从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个东西障碍起来了。诸佛如来在尽虚空遍法界度一切众生,《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两句话就是《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相」。虽然现这个身相,他并没有起心动念,也没有分别执著。现相如是,说法亦如是,度生亦如是,种种示现无不如是,这个才妙!与不一不异完全相应,这是大菩萨修行的方式。我们明了,也可以试试看。我们用的老实念佛,与不一不异没有障碍,无论哪一法都没有障碍。这样用功,功夫很容易得力。
【如此,庶有通达之可期。】
这个地方「通达」,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大开圆解。你要会这样用功,大开圆解、明心见性那就有希望了。
【以此见地,向心行处及诸法上,了知其所以然,以求通达而无我者也。】
安住在无我法是诸佛,诸佛如来安住在无我法。凡夫、二乘、权教菩萨都执著有我,即使通达法无我,但是他还是住在我法上,没有能够安住在无我法;真正达到无我法,才真得大自在。「我」是枷锁,诸位要知道,像受刑人一样带著枷锁,枷是个牢笼,监狱的牢房、牢笼,都不是好事情。一定要觉悟,那个不是好事情。不能到无我,你就没有办法脱离枷锁牢笼,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一定要契入诸佛菩萨的境界。方法,这个地方讲得很好,非常具体,一定要用这样的见解,以此见地,就是用这样的看法,这个看法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看法,要用在我们自己「心」,起心动念之处;「行」是行为造作之处,要用在这个上面。在这上面去印证、去体悟,然后对佛所说一切经教之所以然的道理,你才能够领悟,就是开经偈上所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真实义你才见到、才体会到,然后也能跟诸佛如来一样,通达无我法。
再看底下一段经文,意思愈说愈深,愈说愈妙!「明正知」,如来的正知正见,佛知佛见。第一小段明心行不可得,请看经文:
经【须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
这是从比喻上说的。
经【有如是等恒河】
佛当年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恒河流域,因此佛在经上凡是讲到数目多,都用恒河来做比喻。恒河的沙很细,那一条恒河有多少沙,数不尽!佛的比喻很巧妙,把每一粒沙再变成一条恒河,恒河就无量无边,有如是沙等恒河。
经【是诸恒河所有沙数】
再做一个比喻,每一粒沙变成恒河,每一条恒河又有那么多恒河沙,这个数字。佛很会说话,很会比喻,我们一般人比不出来。
经【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诸佛的世界,那个数量之多,就像这个比喻。再问须菩提尊者,诸佛世界多不多?下面是尊者的答覆:
经【甚多,世尊。】
太多太多了,没有法子计算。这里头的意思很深,如果不细说,很不容易体会。我们看注解:
【心行,心之行动,起心动念也。】
起心动念是心的行为。我们讲三业的行为,口是言语,身是造作,口的言语跟身的造作都有限,可以说都有数量。你今天从早到晚说话说个不停,也能计算得出来,你说的不算多!可是心里头的妄念,就没有法子计算,无量无边。妄念,愈是微细的妄念愈多,愈是不可思议。前面一小段是解释科题,明心行不可思议。
【诸法,外境也。】
外面的境界,身外之物。
【约内心外境以明正知】
从内心妄念,从外面无量无边的境界,显示出诸佛如来的正知正见。
【意在使知无境唯识、心外无法之义。】
这是正知正见,意思恰好跟前面不一不异圆融起来了,结合得非常的巧妙。让我们知道无境,境是外面境界,为什么说无境?境是假的,境是假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假有。什么东西?唯识。识是能变,假相是所变,这句话法相里面讲得最微细、最透彻。稍稍涉猎一点的人,都晓得八识五十一心所,心心所各有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各有四分。我们现在看到外面这些色相,是阿赖耶的相分;我们一切感受的现相,是心心所的相分。这要讲起来时间很长,也很细。相从哪里生的?从见生的,见就是识,就是分别。离开妄想分别,没有现相。妄想分别是因,现相是果,前面讲就是说的因果。相为什么是虚妄,是不可得?因为见是虚妄的,识也是虚妄的,识也不是真的;这后头要跟我们讲,三心不可得,心行不可得。心外无法,一切法相是自性变现的,实在讲就跟作梦一样。末后这个比喻,虽然说了六个:梦、幻、泡、影、露、电,说了六个,六个里面是以梦为主。必须要晓得,我们眼前境界是梦境,人生如梦。那个「如」,就是的意思,人生就是在作梦。梦能不能得到?梦什么也得不到,假的!这都是说明事实的真相:心外无法。梦境从哪来的?梦境是我们的意识心变现出来的。这一段要给我们说明这个甚深的义趣。
【心外无法,故法法不外一真如。】
真如就是真心。当我们作梦,或者在梦醒的时候,梦中境界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可以好好去想一想,我心是什么样子?作梦的那个时候,就是心的样子。为什么?你的心完全变成梦境,那个梦是妄。经上常讲,「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是能作梦的心,梦是心变的幻相;真妄不二,真妄一如。心不现相的时候,你不知道心在哪里…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八十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