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八十集▪P3

  ..续本文上一页

  【正所谓不有而有,有而不有也。】

  这两句话说明了事实的真相。佛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如是,我们哪一个人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如是?毛病就是出在打妄想,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这是我们的病根。无量劫来在六道里头搞生死轮回,根本的原因就是胡思乱想。妄想已经养成习惯,想不想还不行,想断断不了,这个麻烦真大!稍稍涉猎到经义的人,都知道这回事情,但是无可奈何!连学佛都打妄想,这才知道我们的病太重太重了。所以佛教给我们,你把妄想改变成阿弥陀佛,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非常有效果的方法。我一天到晚想什么?想阿弥陀佛。可是我很想想阿弥陀佛,但是想不起来,这个念头常常会被其他的妄念打断,这个事情麻烦了。因此必须要有人提醒你,假使真的有一个人一天到晚嘀咕:「你要想阿弥陀佛」,你听到这个太繁琐、太讨厌了,你又受不了!所以现在我们用什么方法?供佛像,供一尊阿弥陀佛的佛像;一看到,我就想到阿弥陀佛。现在又有念佛机,一听到佛号,阿弥陀佛提起来了,这是个好方法。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所以念佛机非常有效。如果你家里面的人,不厌烦的话,念佛机应当一天二十四小时不能中断,佛号不能中断,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想佛,就胡思乱想,就搞六道轮回,这个事情非常的可怕。

  【菩萨应开如是见,通达如是无我法。云何通达,唯在不执己见,不执一见而已。】

  这一句是我们修学成败关键的枢纽。菩萨应开佛知佛见,《法华经》里面世尊讲的「开示悟入」,目标就是佛知佛见;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那个功德就圆满了。佛的知见是什么?知道一切法无我,安住在无我法。如何通达?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把自己的成见舍掉,决定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成见里面最深的,无过於我见、我相,这是成见里面最深的。起心动念都有个我,我的想法、我的看法,大错特错!诸位细细去观察《大藏经》,佛从来没有说,我怎么说法?我怎么想法?我怎么看法?没有!经典上「如是我闻」,那个「我」是随顺众生说的,决定没有执著有个我的念头,没有。所以他心生智慧,佛菩萨所说的一切法,他一接触,通达无碍,他能够明了真实义。我们今天有障碍,眼有障碍,看佛经看不懂,把意思看错了;耳有障碍,听不懂,也把意思听错了。障碍的根本在哪里?在我见、我执。所以你要想破除这个障碍,真正通达佛所讲的真实义,唯一的方法,不执著己见,不执著一见而已。

  【云何能不执,首当大开圆解,令其见地彻底,则执情自薄。】

  这个事情是真难,真正不容易。要不大开圆解,要不明心见性,要不能得一心不乱,做不到。可是这些事情难,非常非常困难!难也有办法,什么方法?大概我们现在所讲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很不好度的,是一切众生里头最麻烦的一类,知识分子老实说就是不老实,不老实的分子。最好的方法是读经,为什么?读经对他来讲比较契机,参禅、念佛他没有这个耐心,没有法子引起他的兴趣,读经,他喜欢知识,读经。经要怎么读?一门深入。读许许多多经,不行!不能生效果,读一部经,一部经老老实实念,每天从头到尾念,念上十年,心定了,定了就能开悟,就能入这个境界,这个法子妙!你们看《坛经》里面法达禅师,法达禅师念《法华经》三千部,《法华经》的分量相当大,一天念一部,三千部是十年,三千是说个整数,是十年的功夫。所以在六祖会下被六祖一点,他就豁然大悟。再看《坛经》里面讲的无尽藏比丘尼,这个人读《涅槃经》,《涅槃经》的分量比《法华经》还要多,三十六卷。在中国有两种译本,一个四十卷,一个三十六卷,比《法华经》要多好几倍。她也是一生专门受持一部经,念到心定了,遇到六祖,六祖给她讲一遍,她开悟了。这就是说明因戒得定。你念一部经,是戒、是持戒;持戒久了就得定,他心里头没有妄想。他有时间就读经,就读一部经,一遍读完了再读一遍,一直这样念下去,他心是定的,定就能开智慧,这非常非常重要。古来这些大德,不但是讲给我们听,事实人家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言教身教,说法转、作证转,我们还不能体会,那就没有法子。真正能有所体悟,就应当依教奉行,一门深入。我们这一生才有个出路,真正能够超越生死烦恼,超越六道轮回,即使念佛往生也是高增品位。所以破执著非常重要,这是我们说出用读经这个方法。

  【即复力除习气,离相离念,证得诸法一如,方为究竟耳。】

  这是最终的目标,我们这一生虽然达不到,但是决定要向著这个方向去精进,尽心尽力去做,做到多少算多少,这样就好了。不可以说这个境界太高,我做不到,算了,我不向这个目标做了,那就错了!一定要向这个目标去走,向这个方向去走,这就对了。

  【经中凡言於意云何】

  这个句子在《金刚经》上很多。凡是这种句子,

  【皆是探询见地之辞也】

  我们要懂得它用意之所在,这是世尊考验学生的一种方式,测验测验他的功夫、他的见地,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他的见解,达到什么样的境界?

  【凡言作是念、能作是念否、莫作是念、汝勿谓作是念等等。】

  这些辞句也是在本经里面常见的,这些辞句里面的含义,

  【皆是破其执见,令开圆见。】

  可见得佛的用心非常微密,字字句句里面都含有很深的意义,都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要紧的是众生心要细、心要虚,虚是不能有妄想分别执著,你才能够体会得佛的意思。这是说明不执一,一不能执。再看底下一段经文,异也不能执,心才清净。再看经文:

  经【须菩提,於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乍看这个经文,的确很难体会到佛说这句话用意何在。我们看注解:

  【如来说是沙,这是须菩提尊者答覆的。若不著相,则见相即见性,又何必说不是沙。此正明一切皆是,以遣微细之执。】

  前面我们看到「即非是名」,这个地方须菩提没有说,恒河中所有沙,即非是沙,是名是沙,他没有这个说法。如果讲即非是名,我们好懂,那个意思就是可深可浅。这个意思,「如来说是沙」,我们反而难懂,这个意思深。说明佛没有一点执著,众生怎么说,佛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怎么说,我随顺你怎么说,佛没有执著。如果注解里头不说明这一段经文,「正明一切皆是,以遣微细之执」,我们很不容易懂这句话他的用意之所在。底下这一段就有了。

  【佛眼洞彻一切法差别事相】

  十法界依正庄严,无量无边差别的事相,佛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佛能够

  【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恒顺,你们怎么说都好,佛就跟著我们说,在随喜里面成就了功德。功德是什么?是定、是慧。不但定慧没有失掉,定慧反而因之坚固,因之增长,这叫功德。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当要学习的。

  【不坏俗谛】

  俗谛是众生的知见,众生的见解,虽然佛晓得,你们见解是错了,你们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做错了,佛并不马上给你纠正,还随顺你,这个叫不坏世间法。

  【故世俗既说是沙,如来亦随俗而说是沙,以明如来之不执异见也。】

  要是以如来眼光来看,恒河沙是什么?是刹那生灭的相续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那是佛看到真相。但是佛没有说破,你们说沙,佛也说沙,佛完全是恒顺众生,佛一丝毫没有执著,他能够顺众生。

  【当知不一不异之义】

  这里面为我们说出来,这又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枢纽。前面我们曾看到「无实无虚」,这是一切法的真实相;「不一不异」,同样也是一切法的真实相。说一个无实无虚不就好了,何必还要再搞一个不一不异?佛的意思到底在哪里?说了无实无虚,怕你执著无实无虚;换一个话题来讲,不一不异就是无实无虚,叫你离名字相。所有一切名字术语也是假设,这个地方就是怕你生微细的执著。有这个执著就是障碍,有这个执著,无明就不能断尽。不一不异,「不一」是从相上讲的,森罗万象不一样;「不异」是从性上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同一个法性,没有两样。不一就是无虚,不异就是无实。无实无虚,有什么两样?一个意思。便是法法皆如,诸法如义。

  【此正佛之所证所得。即是佛之圆见。虽见而不立见,乃能於一切法不执而无我,乃能如是如是究竟证得。】

  这一段话很重要,使我们想到佛在《楞严经》里面告诉富楼那尊者一段话。尊者向世尊请教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以后在佛门被称为根本大问。他这个问题问的是:「一切众生,为什么会起无明?」本来是佛,为什么会起无明?无明从哪里来的?怎么起来的?将来成了佛,无明断掉了,成佛了,成佛之后会不会再起无明?《楞严经》第四卷。这是大问题,根本的问题。佛告诉他「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答覆无明从哪里来的,知见立知。此地是虽见而不立见,这高明!他没有无明。我们见了之后要立一个见,立一个见就是执著有一个见,这就是无明。《楞严经》在我们中国号称为开智慧的楞严,是满有道理的,《楞严经》说得的确详细,讲得透彻。佛的佛知佛见是什么?圆知圆见是什么?就是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不一不异、无实无虚、法法皆如,这就是佛知佛见。果然契入这个境界,那个人心绝对清净,绝对不会再有妄想分别执著。如果你还有妄想分别执著,你不但没有入这个境界,连佛说的这几句话真正的意思你也没懂得。只不过是道听涂说而已,听人家这么讲的,真正的意思不懂。真正意思要是懂,哪有放不下的?诸位要晓得,我们这一切起心动念、妄想分别执著放不下,放不下是你没看破。圆知圆见是真看破,万法一如,无实无虚,不一不异,你还想什么?

  世间人起心动念,大概第一个念头「我想得个什么」,你能得到吗?无实无虚,不一不异,你得什么?有什么东西你能得到?只要有一样东西还想得到,那…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八十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