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八十集▪P3

  ..續本文上一頁

  【正所謂不有而有,有而不有也。】

  這兩句話說明了事實的真相。佛的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如是,我們哪一個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如是?毛病就是出在打妄想,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這是我們的病根。無量劫來在六道裏頭搞生死輪回,根本的原因就是胡思亂想。妄想已經養成習慣,想不想還不行,想斷斷不了,這個麻煩真大!稍稍涉獵到經義的人,都知道這回事情,但是無可奈何!連學佛都打妄想,這才知道我們的病太重太重了。所以佛教給我們,你把妄想改變成阿彌陀佛,這的確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非常有效果的方法。我一天到晚想什麼?想阿彌陀佛。可是我很想想阿彌陀佛,但是想不起來,這個念頭常常會被其他的妄念打斷,這個事情麻煩了。因此必須要有人提醒你,假使真的有一個人一天到晚嘀咕:「你要想阿彌陀佛」,你聽到這個太繁瑣、太討厭了,你又受不了!所以現在我們用什麼方法?供佛像,供一尊阿彌陀佛的佛像;一看到,我就想到阿彌陀佛。現在又有念佛機,一聽到佛號,阿彌陀佛提起來了,這是個好方法。娑婆世界的衆生耳根最利,所以念佛機非常有效。如果你家裏面的人,不厭煩的話,念佛機應當一天二十四小時不能中斷,佛號不能中斷,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想佛,就胡思亂想,就搞六道輪回,這個事情非常的可怕。

  【菩薩應開如是見,通達如是無我法。雲何通達,唯在不執己見,不執一見而已。】

  這一句是我們修學成敗關鍵的樞紐。菩薩應開佛知佛見,《法華經》裏面世尊講的「開示悟入」,目標就是佛知佛見;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那個功德就圓滿了。佛的知見是什麼?知道一切法無我,安住在無我法。如何通達?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把自己的成見舍掉,決定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成見裏面最深的,無過於我見、我相,這是成見裏面最深的。起心動念都有個我,我的想法、我的看法,大錯特錯!諸位細細去觀察《大藏經》,佛從來沒有說,我怎麼說法?我怎麼想法?我怎麼看法?沒有!經典上「如是我聞」,那個「我」是隨順衆生說的,決定沒有執著有個我的念頭,沒有。所以他心生智慧,佛菩薩所說的一切法,他一接觸,通達無礙,他能夠明了真實義。我們今天有障礙,眼有障礙,看佛經看不懂,把意思看錯了;耳有障礙,聽不懂,也把意思聽錯了。障礙的根本在哪裏?在我見、我執。所以你要想破除這個障礙,真正通達佛所講的真實義,唯一的方法,不執著己見,不執著一見而已。

  【雲何能不執,首當大開圓解,令其見地徹底,則執情自薄。】

  這個事情是真難,真正不容易。要不大開圓解,要不明心見性,要不能得一心不亂,做不到。可是這些事情難,非常非常困難!難也有辦法,什麼方法?大概我們現在所講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是很不好度的,是一切衆生裏頭最麻煩的一類,知識分子老實說就是不老實,不老實的分子。最好的方法是讀經,爲什麼?讀經對他來講比較契機,參禅、念佛他沒有這個耐心,沒有法子引起他的興趣,讀經,他喜歡知識,讀經。經要怎麼讀?一門深入。讀許許多多經,不行!不能生效果,讀一部經,一部經老老實實念,每天從頭到尾念,念上十年,心定了,定了就能開悟,就能入這個境界,這個法子妙!你們看《壇經》裏面法達禅師,法達禅師念《法華經》叁千部,《法華經》的分量相當大,一天念一部,叁千部是十年,叁千是說個整數,是十年的功夫。所以在六祖會下被六祖一點,他就豁然大悟。再看《壇經》裏面講的無盡藏比丘尼,這個人讀《涅槃經》,《涅槃經》的分量比《法華經》還要多,叁十六卷。在中國有兩種譯本,一個四十卷,一個叁十六卷,比《法華經》要多好幾倍。她也是一生專門受持一部經,念到心定了,遇到六祖,六祖給她講一遍,她開悟了。這就是說明因戒得定。你念一部經,是戒、是持戒;持戒久了就得定,他心裏頭沒有妄想。他有時間就讀經,就讀一部經,一遍讀完了再讀一遍,一直這樣念下去,他心是定的,定就能開智慧,這非常非常重要。古來這些大德,不但是講給我們聽,事實人家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言教身教,說法轉、作證轉,我們還不能體會,那就沒有法子。真正能有所體悟,就應當依教奉行,一門深入。我們這一生才有個出路,真正能夠超越生死煩惱,超越六道輪回,即使念佛往生也是高增品位。所以破執著非常重要,這是我們說出用讀經這個方法。

  【即複力除習氣,離相離念,證得諸法一如,方爲究竟耳。】

  這是最終的目標,我們這一生雖然達不到,但是決定要向著這個方向去精進,盡心盡力去做,做到多少算多少,這樣就好了。不可以說這個境界太高,我做不到,算了,我不向這個目標做了,那就錯了!一定要向這個目標去走,向這個方向去走,這就對了。

  【經中凡言於意雲何】

  這個句子在《金剛經》上很多。凡是這種句子,

  【皆是探詢見地之辭也】

  我們要懂得它用意之所在,這是世尊考驗學生的一種方式,測驗測驗他的功夫、他的見地,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他的見解,達到什麼樣的境界?

  【凡言作是念、能作是念否、莫作是念、汝勿謂作是念等等。】

  這些辭句也是在本經裏面常見的,這些辭句裏面的含義,

  【皆是破其執見,令開圓見。】

  可見得佛的用心非常微密,字字句句裏面都含有很深的意義,都是幫助衆生破迷開悟。要緊的是衆生心要細、心要虛,虛是不能有妄想分別執著,你才能夠體會得佛的意思。這是說明不執一,一不能執。再看底下一段經文,異也不能執,心才清淨。再看經文:

  經【須菩提,於意雲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乍看這個經文,的確很難體會到佛說這句話用意何在。我們看注解:

  【如來說是沙,這是須菩提尊者答覆的。若不著相,則見相即見性,又何必說不是沙。此正明一切皆是,以遣微細之執。】

  前面我們看到「即非是名」,這個地方須菩提沒有說,恒河中所有沙,即非是沙,是名是沙,他沒有這個說法。如果講即非是名,我們好懂,那個意思就是可深可淺。這個意思,「如來說是沙」,我們反而難懂,這個意思深。說明佛沒有一點執著,衆生怎麼說,佛恒順衆生,隨喜功德;你怎麼說,我隨順你怎麼說,佛沒有執著。如果注解裏頭不說明這一段經文,「正明一切皆是,以遣微細之執」,我們很不容易懂這句話他的用意之所在。底下這一段就有了。

  【佛眼洞徹一切法差別事相】

  十法界依正莊嚴,無量無邊差別的事相,佛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佛能夠

  【恒順衆生,隨喜功德】

  恒順,你們怎麼說都好,佛就跟著我們說,在隨喜裏面成就了功德。功德是什麼?是定、是慧。不但定慧沒有失掉,定慧反而因之堅固,因之增長,這叫功德。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當要學習的。

  【不壞俗谛】

  俗谛是衆生的知見,衆生的見解,雖然佛曉得,你們見解是錯了,你們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做錯了,佛並不馬上給你糾正,還隨順你,這個叫不壞世間法。

  【故世俗既說是沙,如來亦隨俗而說是沙,以明如來之不執異見也。】

  要是以如來眼光來看,恒河沙是什麼?是刹那生滅的相續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那是佛看到真相。但是佛沒有說破,你們說沙,佛也說沙,佛完全是恒順衆生,佛一絲毫沒有執著,他能夠順衆生。

  【當知不一不異之義】

  這裏面爲我們說出來,這又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樞紐。前面我們曾看到「無實無虛」,這是一切法的真實相;「不一不異」,同樣也是一切法的真實相。說一個無實無虛不就好了,何必還要再搞一個不一不異?佛的意思到底在哪裏?說了無實無虛,怕你執著無實無虛;換一個話題來講,不一不異就是無實無虛,叫你離名字相。所有一切名字術語也是假設,這個地方就是怕你生微細的執著。有這個執著就是障礙,有這個執著,無明就不能斷盡。不一不異,「不一」是從相上講的,森羅萬象不一樣;「不異」是從性上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同一個法性,沒有兩樣。不一就是無虛,不異就是無實。無實無虛,有什麼兩樣?一個意思。便是法法皆如,諸法如義。

  【此正佛之所證所得。即是佛之圓見。雖見而不立見,乃能於一切法不執而無我,乃能如是如是究竟證得。】

  這一段話很重要,使我們想到佛在《楞嚴經》裏面告訴富樓那尊者一段話。尊者向世尊請教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以後在佛門被稱爲根本大問。他這個問題問的是:「一切衆生,爲什麼會起無明?」本來是佛,爲什麼會起無明?無明從哪裏來的?怎麼起來的?將來成了佛,無明斷掉了,成佛了,成佛之後會不會再起無明?《楞嚴經》第四卷。這是大問題,根本的問題。佛告訴他「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答覆無明從哪裏來的,知見立知。此地是雖見而不立見,這高明!他沒有無明。我們見了之後要立一個見,立一個見就是執著有一個見,這就是無明。《楞嚴經》在我們中國號稱爲開智慧的楞嚴,是滿有道理的,《楞嚴經》說得的確詳細,講得透徹。佛的佛知佛見是什麼?圓知圓見是什麼?就是徹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不一不異、無實無虛、法法皆如,這就是佛知佛見。果然契入這個境界,那個人心絕對清淨,絕對不會再有妄想分別執著。如果你還有妄想分別執著,你不但沒有入這個境界,連佛說的這幾句話真正的意思你也沒懂得。只不過是道聽塗說而已,聽人家這麼講的,真正的意思不懂。真正意思要是懂,哪有放不下的?諸位要曉得,我們這一切起心動念、妄想分別執著放不下,放不下是你沒看破。圓知圓見是真看破,萬法一如,無實無虛,不一不異,你還想什麼?

  世間人起心動念,大概第一個念頭「我想得個什麼」,你能得到嗎?無實無虛,不一不異,你得什麼?有什麼東西你能得到?只要有一樣東西還想得到,那…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八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