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9
请掀开经本一百八十四面,倒数第五行,从小注第七段看起。
【发正觉者,必应将佛说一切法无我人众寿,即是诸法一如的道理,切实体会。虽广修六度,而一法不执。庶几心空妄念而无实,功不唐捐而无虚耳。】
这是这一小段的结论,结得简单扼要。发正觉就是常说的发菩提心,发正觉者就是发菩提心者;正如本经一开端,须菩提尊者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四个字就是指的这个。必须应当要将「佛说一切法无我人众寿」,这是四相,四相在现象上确实有,现相上有,可是我们一定要记住,佛在经上为我们婉转开导,说明四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它就是诸法一如的道理。四相是诸法,见性就是一如,性相不二,性相一体,要切实体会。体会浅的,所谓是解悟,理跟事都明白、理解,这是解悟;体会深的,证悟。什么叫证悟?是把这一桩事情跟自己的生活打成一片,那就叫证悟;也就是后面这两句话,「虽广修六度,而一法不执」,这就是契入境界。
广行六度是无虚,我们真在做。广行六度,前面说得很多,说得很详细,就是快快乐乐的过日子,一点都不消极,积极的、快乐的在生活,这是广修六度。虽广修六度,知道万法一如,当体皆空,决定没有执著;也就是说,决定没有忧虑牵挂。我们讲忧虑牵挂,大家印象比较深刻一点。你有忧虑,你有牵挂,就是执著。於一切法,世法、佛法,对人、对事、对物,心都清净,都无牵挂,都无忧虑,这是无实。与世尊所讲的无实无虚的教义相应。
底下总结的这两句说得好,「庶几心空妄念」,心里面没有妄想(妄念就是妄想),没有妄想,没有执著,这是无实。你所修的功德绝不唐捐,唐捐是古时候的术语,意思就是决没有空过,功德是真的。功是功夫,什么功夫?广行六度而不著相,这是功夫。你得的是什么?清净心现前,就像本经前面所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你得的是这个。你的心清净,心里面生智慧,所以这个功绝对不唐捐,这是无虚。无实无虚,说到这个地方,真的是讲到了极致。我们再看底下一段,就严土来遣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请看经文:
经【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佛法中教导我们,你看回向偈,这都是古来祖师大德们所作的,「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明明我们要庄严佛净土,为什么这个地方又不许我们庄严佛净土?庄严佛净土是应当要做的,但是不能够执著。这个地方是遣执著,不是叫你不做;做,不能执著。
【菩萨发心,唯一在利益众生而已。】
这个心念就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菩萨不起念则已,起念就是这个念头,利益一切众生。
【此中所说之病,亦与度生中相同,病在作言我当。】
前面度众生的一科,就是那一段我们明了之后,看这一段就不难懂了。佛在此地为我们指出来,毛病在哪里?在「作言我当」,作言是妄想,我当是执著。《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为什么不能成佛?「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菩萨还有一个念头,这个念头就是妄想,作言就是有这么一个念头:「我当庄严佛土」,我当是执著,四相具足了,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一个念头起来,四相具足,他的毛病在这个地方。
【总之,作言,便动念矣。】
作是言,这动念了。
【我当,便执见矣。】
执著四相四见。
【起念著见如是。全是凡情,何名菩萨。】
我们要问,菩萨庄严佛净土吗?菩萨念念都庄严佛净土;虽庄严佛净土,心里面若无其事,并不以为我们在庄严佛净土,他没有这个念头。广修六度,他不是不修,他真修,认真的在修;虽修,若无其事,决没有执著我在修布施、持戒,没有这个念头;他做得圆圆满满,这才叫菩萨。这是《金刚经》上所说菩萨的标准,我们不能不知道。再看下面经文:
经【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这是把「作言我当」错误的所以然,为我们说出来了。他错在哪里?这个地方就讲清楚了。经文里面「即非、是名」,这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到不少。
【诸法一如,不应少存分别执著之情见。】
这一句里头,最重要的就是「诸法」,不但指一切佛法,包括一切世间法。世出世间法,它的真相就是一如,真相就是无实无虚,这是诸法的真相。不但六道如是,十法界如是,即使诸佛如来果地上所居住的一真法界,无不如是,这是事实的真相。事实真相要如何才能见得到?要一心就见到。一,一如,《华严经》上讲一真,一如跟一真是一个意思。《华严经》上讲一真法界,一如就是一真法界,一定要一心就见到了。一心是清净心;二心,起个念头就是二心,就不是一心。不管你起什么念头,只要动念就是二心。二心,一如、一真就见不到,就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六道、十界,唯识所变。识是什么?识就是分别,就是念头,动念了;动念就不是真心,动念是妄心,叫做识。所以不应该少存分别执著之情见,不能有一丝毫,有一丝毫的分别执著,一真法界就没有了,就不现了。
【无住生心,是於不执时却不废。生心无住,是於不废时即不执。】
但是你一定要懂得,不执著跟不废弃它是同时的,它并不是存在两个时空之中,它是存在同一个时空。今天科学家发现,空间、时空有不同的维次,不同的元次,这些现象是从众生分别执著里面产生的幻相,不是实相。实相是什么?实相是相同的。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乃至无数度的空间,是一个空间,那是一如,都是从一个空间里头变现出来的幻相。相叫幻相,幻就说明它不是真的,真相是一如,真相跟幻相不二,同时存在。为什么有幻相?因为你有妄念,妄念息掉了,幻相就消除,一如就现前。所以在此地这一句的关键就是要知道,不执著跟不废弃是同时的,也就是前面讲,无实、无虚是同时的。明了无实无虚同时,就晓得性相是同时,理事是同时。从性上讲,从理上讲,决定不能执著,所以说无住;从事上讲,从相上讲,决定不能废弃,所以说生心。因此,无住生心跟生心无住是同时,这个观念非常重要。知道同时,这是觉悟,这是正观。如果把它分作两截,这个观念就错误,就叫邪知邪见。
【前令发菩萨心者,离相以修福慧。】
这是前面佛教给我们,真正发了菩提心,就应当要离相,要知道离相修福修慧。
【今是令行菩萨道者,於修福慧时,不存此是福慧之见也。前后浅深,大有区别。】
经文到这个地方,佛教修菩萨道的人,你修福修慧,不能存著有修福修慧的念头,不可以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就错了。实在说,你有这个念头,你没有离相,你离的相是离粗相,细相你没有离开,细相也不能执著。由此可知,前面所讲的离相,离粗相,离粗显的执著。《金刚经》后半部是教我们离细相,离微细的执著,这是前后浅深不一样。
【须知佛即是心,土即是地,佛土犹言心地。】
这个意思要懂得,正是所谓心净则佛土净。心是能现,土是所现,能所是一不是二,能所是一,就叫一如。能现的心跟所现的土是一不是二;因此,庄严佛净土就是庄严清净心,要从这个地方去庄严。
【所谓庄严者,因众生自无始来,此清净心被一切染法横生障碍。】
心跟土本来是庄严的,本来是清净的,非常可惜,众生无始劫之前迷了,迷了就被一切法染污。诸位想想,怎么会染污?被妄想染污了,分别染污了,执著染污了。我说这三个名词,都是佛经上的名词,这三个名词对於心性的染污有粗细不同。无明最细,分别比较粗,执著最粗。所以我们要把这些染污去掉,怎么个去法?先去最粗的,最粗的是执著;执著离开之后,再除微细的,微细的是分别;分别也除掉了,最后的极微细的是妄想,是妄念,佛经上所谓的无明烦恼,这个除掉,心性就透出来,清净心现出来,佛国土就清净,功夫要这样做法。
【本来空寂,全然纷扰。本来光明,全然昏暗。】
这是讲染所产生障碍的现象,我们心里头现在是妄念纷飞,前一个念头灭了,后一个妄念又起来了,要想止,止不住。平常我们一般习惯在妄念里面生活,虽然妄念纷飞,自己不能觉知。学佛了,学佛教你念佛,教你静坐,稍微静一下;不静还好,这一静下来,妄念不晓得从哪里来的。有许多人这个情形发作,就来告诉法师:「法师,我不能打坐,我不打坐的时候没有妄念,一打坐的时候妄念就来了。」其实,不打坐的时候妄念就那么多,没有发现;这一打坐,发现这么多,不是打坐打来的,哪有这种道理!打坐的时候才发现,在念佛的时候、止静的时候才发现,我们叫它做掉举。两个现象,一个是昏沈,没有妄念是打瞌睡了,精神提不起来。这是常常在禅堂里面、念佛堂里面看到的现象,一个就是妄念不止;一个就是昏沈打瞌睡,这两个都是毛病。本来心是清净的,会有这么多妄念生起来;本来是光明的,现在变成昏暗,昏暗就是刚才讲的昏沈,这两种毛病。原本精神饱满,所以寂寂惺惺。这是两种,纷扰是掉举的现象,昏暗是昏沈的现象,这都是被烦恼障碍住清净心,产生这个现象。
【故令发广大愿,以扩其量。】
佛的方法非常之巧妙,我们修行要怎么个修法,从哪里下手,佛的教导是非常高明。首先教你发心,把心量拓开。凡夫之人无量劫来,起心动念只想自己,那个心量很小,很狭小,这个是修行的最大障碍。所以从哪里下手?拓开心量下手。你要想断烦恼,说老实话,你心量小,你的烦恼决定断不了。心量大了,那个烦恼不断自然没有了,解放了。《金刚经》一开端,江味农居士在讲义里头就告诉我们,般若 修行的特色就是大而化之,这个讲法妙,大而化之。我爱我的亲人,把爱我亲人大而化之去爱一切众生,那就行了。我要想…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七十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