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自己得利益,把这个念头大而化之,我应当为一切众生的利益,那就是菩萨。他跟权小修行真的不一样,首先把心量扩大。所以一开端就教你发心,要度无量无边众生,要发这个心。发了心之后真干,不真干不行,也就是说,一定要认真去做,认真去做就是修行。
【修六度行,以除其私。】
就是把自私自利这个念头转换过来,念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
【离相离念】
他这个说法也是三个层次,第一教我们把心量拓开,破坚固的执著;然后再教你修六度万行,去分别;最后教你离相离念,除妄想。这个次第顺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将所有分别执著等凡情俗见,扫除洗刷,复其本性德能。】
佛法的教学无过於此,终极的目标是恢复性德。性德恢复了,就是佛,就是菩萨。迷失了性德,这叫凡夫;恢复之后,就叫佛,叫菩萨。
【无以名之,强名庄严。】
庄严是不得已勉强说的一个名字,庄严也不要执著,也不可以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就是微细的妄想。
【实则无所谓庄严也】
这是讲真话,哪来的庄严?你的心本来清净。「我的心清净」,你心本来清净,哪有什么清净可说的!是因为你清净心被污染,污染去掉了,恢复清净,本来清净。可见得清净不是修来的,不是新得到的,是你本有的。
【虽炽然庄严】
「炽」是非常认真努力在修,修什么?除妄而已。认真努力在除妄想分别执著,在干这个事情。而除妄想分别执著,就是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在日常工作当中,在日常应酬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在这里面修六度万行,在这里面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这叫炽然庄严,也就是真修,从来不放弃。
【而忘其为庄严】
这句话重要,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若无其事,这才行。
【庶几与空寂之性相应】
不这样做就不相应,与性德就不相应。与性德不相应的这些善法,就是佛在经上常讲的「有漏的善法」。诸位想想,佛讲有漏,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有漏,你虽然修善法,善法里面含著有烦恼,不是清净的善法。譬如前面所讲的修六度,六度是善,布施是善法,持戒是善法,忍辱是善法,乃至於禅定、般若 都是善法。可是你的烦恼没断,你所修的叫做有漏的善法,果报在六道里面得福报。我这个说话,诸位也要听清楚,六道里面去享福报,六道里头有畜生道、有饿鬼道,地狱道里头没享福的,那都是受罪的。畜生里头有享福的,你看外国人养的宠物,很享福。畜生里头有享福的,前生修的福报。饿鬼道里面有享福的,我在新加坡也看到很多有福报的鬼,我看到你们常常祭祀的大伯公,那就是鬼神,有福报的鬼神,多少人去拜他,去祭祀他,他很有福报,鬼道里面去享福去了。都是过去生中修六度万行,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断,得这样的果报。所以与空寂的心性相应,是非常非常重要。就是做了之后若无其事,绝不分别执著,绝不以为我做了多少善事,这就坏了,不能有这个念头。如果这个念头没有,妄念息了,你所修的功德,前面讲「功不唐捐」。这底下讲:
【光明自显】
光明是智慧,本经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就是光明自显,自自然然的显露出来。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都现前了。有丝毫的分别执著在,你的光明福德就不能现前,得的是三界六道有漏的福报,那个实在讲真正可惜。
【庄严佛土,如是如是。】
由此可知,庄严佛土我们要不要作意去修?不必要。修清净心,修清净的梵行。清净梵行,恐怕初学的同修听了又不懂,什么叫清净的梵行?清净的生活。清净生活怎么修?穿衣吃饭,我们穿衣要考究,要穿什么样的料子,穿什么样的款式,穿得心里很欢喜,不清净!为什么?著相,执著了。你有分别、有执著,这就是你心不清净。吃饭要讲究色香味,这就不清净,只要里头有妄想分别执著就不清净。怎么样穿衣才清净?随便什么衣服穿了都好,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穿衣清净。吃饭,像世尊在本经一开端,他老人家到舍卫大城去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没有丝毫分别执著,这个吃饭就清净,梵行!梵行在哪里?日常生活当中,本本分分去做,不加丝毫意思在里面,这个意思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不加一点点在里面,一切行都是梵行。穿衣吃饭工作,迎宾接客,我们今天讲一切应酬,都是梵行。有一点分别执著在里面,那就不是梵行。这里头的事跟理都非常微细、非常深广,要细心去体会。
特别在应酬当中,我们学佛的同修,跟人家在一块应酬,这免不了,我们不能离开社会生存。我们吃素,人家吃肉,跟他在一起应酬,这个时候你心清不清净?如果起个念头:「他们这些吃肉的,看到气味也难闻,这造罪业!」你虽然修的是善,但是不清净。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他?这个里面千变万化,无有定法。我有一个老朋友,我们几十年,我没有学佛的时候,我们就在一起,他的年岁比我大,今年大概有七十五、六岁。 他告诉我一桩事情,所以他对佛法有很深刻的印象。他没有学佛,年轻的时候,在抗战时期,跟日本人打仗,他做地下工作,也就是作情报人员。南京沦陷之后,被日本人占领之后,他在南京做工作,被日本人发现了,他们有好几个朋友,有的被抓到了,都被杀掉。有两、三个逃出来了,他们逃到南京城外一个寺庙,日本人对於学佛的都还很尊重。老和尚看到他们三个人来,他们三人告诉老和尚,日本宪兵队要抓他们。老和尚明了,马上把他头剃掉,给他穿一个海青,大家都在念佛,叫他插到队里面去,日本人到处找没找到,这样子保了命。日本人投降之后,胜利再回到南京,就想到老和尚救命之恩,这是终身难报的,於是他们三个人在南京酒楼里面,叫了一桌很好的酒菜,恭恭敬敬的请老和尚来应供,诚意!老和尚一来,那一想,桌上都是鸡鸭鱼肉这些东西,才知道这个不好,这怎么办?表现得很尴尬。老和尚了不起,坐下来之后,请大家坐,照吃,把他们都吓呆了。老和尚是不是开了荤、犯了戒?没有!诸位要懂得这叫开缘,人家并不是有意的,诚心诚意但是他不懂,满他的心愿照样吃,这几个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是说明在应酬里头如何修梵行。假如出家人如果自己有意思:「我不好意思吃肉,你请我吧!」那就错了,那就叫犯戒,叫破斋犯戒。不是的!彼此心都清净,老和尚清净心,他们是真诚恭敬心,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叫梵行。这是真正有智慧。不像我们,我们功夫不如老和尚,看到人家吃一点肉食,在旁边心里不高兴半天,口里头还嘀咕,这哪来的清净!佛无有定法可说,法都没有一定,要看当时的情况。老和尚的开缘,度这些众生,使这些众生对於佛法更能够深刻的认识,知道佛法活活泼泼,佛法不是想像当中那样的迷信,那样的执著、固执,不是这样。这是我们必须要清楚、要明了,然后才可以在应酬当中也修梵行。
【广度众生,大悲也。】
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诸佛菩萨,佛的四众弟子,要学佛的大慈大悲。慈悲就是爱护众生,照顾众生,这里面没有任何条件。无条件的爱护众生,无条件的关怀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这是大悲。
【清净心地,大智也。】
心里头有妄想分别执著,那是迷,那个没有智慧。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心是智慧,心就是智慧。般若 里面讲的「实相智慧」,实相智慧就是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是无所不知,这是《般若 经》上常说的,「般若 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清净心,无所不知是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它起作用无所不知。
【大悲大智,所谓无上菩提也。】
由此可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什么?就是大悲大智,就是广度众生,心地清净。广度众生,心地不清净,有悲无智;心地清净,不度众生,有智无悲,都不是菩萨。菩萨的条件是悲智等运,平等的运作,那是菩萨。
【然行者不可存一此是大悲大智之念】
《金刚经》后半部,所谓是唯深无浅,意思就在此地,就怕你还有这个念头:「我修菩萨道,我修菩萨行,我要修大悲大智。」还有这个念头在,有这个意思在,这就不清净,这就错了。
【少存此念,便是法执,不名菩萨。】
稍稍有这种意念存在,你还是执著,前面讲的情执,情执是烦恼。这个地方讲法执,法执是分别、妄想;换句话说,你的清净心上依旧有污染,不过这个污染比一般污染要轻,还是有污染,还是没有达到真正的清净。
经【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这是佛给菩萨说出一个标准,怎样才能成菩萨?一定要通达无我、无法。这个「无」字是贯到下面,无我、无法。
【证得诸法一如,谓之法无我。通达一如之诸法,谓之无我法。】
法无我、无我法,这个意思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先要证得诸法一如。这个地方的证,跟前面所说的相同,有浅有深,浅的是解悟,深的是契入。解悟,我们一般也讲开悟,某个人开悟。开悟未必证果,开悟是理他明白了,事也明白了,他自己有没有做到?那还有一段距离。自己真正做到,那叫证悟,那是契入,也就是得真实受用。所以,证得诸法一如,世间法、出世间法,无论是在体上,是在作用上,是在性上或在相上,就像《法华经》上所讲 的十如是。十如是,第一个是如是相,相是根本,到最后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皆是此处所说「诸法一如」的意思,这叫「法无我」。
「通达一如之诸法,谓之无我法。」「无我法」的意思比「法无我」要来得深,为什么?他已经契入。「通」是没有障碍,障碍去掉了,我们讲烦恼障、所知障,惑障、业障、报障,障碍没有了。「达」是达到,说明他已经契入,这是属於证悟。前面那个证得里头有深有浅,这一句里头唯深无浅,这是真正证入。「一如之诸法」,一如诸法跟诸法一如,有什么不一样?「诸法一如」是从相上看体,诸法是相,一如是体…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七十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