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性体。「一如之诸法」是从体上再看现相,原来森罗万象都是从一如变现出来的。一个是从相见性,一个是从性见相,不一样的地方在此地。在佛学术语里面,用「法无我」、「无我法」这两个名词来表达这个意思。
上文,在一百二十八节,诸位翻开经本能看得到,一百二十八节,「佛说一切法无我」,我们回顾这一段,世尊所说最精彩的几句话。
【因佛已证无我理,具无我智,能於一切法中无我,故曰法无我。】
我们看这一段细细去体会,佛实实在在难得,的确不容易!他居然能够在一切法里面,都通达无我,也就都做到无我。这是诸法的真实义,诸法的真实相,真实相是无我。我们凡夫、二乘、权教菩萨,在一切法里头都有一个「我」这个念头,与事实真相违背。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无我,哪里来的一个「我」?佛证到彻底,证到究竟圆满,见到彻底的真实相,为我们说出这个事实。后面是归结处,在一百六十四节,在后面,一百六十四节我们没讲到,我们这是一百三十一,在一百六十四节里面说「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
【是明其不但於一切法能知无我,且安忍於无我,故曰法无我。】
这是说明不但他事实真相完全通达明了,他能够安忍。「安」是讲那个心安住在那个地方,「忍」是同意、认可的意思。为什么他同意、认可?因为事实真相如是。诸佛如来所说的一切法无我,完全同意,完全肯定,接受了,自己也确确实实契入这个境界。
【此处是令通达本来无我之一切法,故曰无我法也。犹言去分别之妄心,见本无分别之真性耳。】
这两句话解释得很好。这一段为我们说明,这名相当中,一个「法无我」,一个「无我法」,差别在哪里。总而言之,佛的意思是教我们离妄想分别,这个念头决定不能有,唯有离妄想分别,真相才能大白,这是本无分别的真性。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里面,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没有执著。所以妄想分别执著都是假的,清净心中没有这些事情。我们学佛,没有别的,就是想明心见性,就是想恢复我们的真心。佛告诉我们,如果你还有妄想分别执著,你的真心永远不能现前。不能现前的原因就是被这个障碍住,你必须把障碍去掉,你的真心才能现前。佛为什么要这样强调恢复真心?他用意何在?这是我们不能不明了的,明了之后,你才懂佛的意思,你才愿意接受佛的教诲。我们学佛,目的是不是想求得圆满的智慧?所谓圆满的智慧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们是不是想求这个?我们是不是想恢复我们圆满的德能,在一切法里面随心自在?而圆满的智慧德能,佛告诉我们,是我们自性当中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确实是圆满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不是假的,是真的。我们可以一念回到过去世,我们也可以回到未来世,确实有这个能力。不但是此界他方应念即到,神通的能力无量无边,比孙悟空七十二变,那真是大巫见小巫,孙悟空不能比!我们就是想恢复这个能力,恢复智慧。佛告诉我们,去掉妄想分别执著,你的智慧德能就恢复。你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事实真相搞明白,你才晓得这个重要!
我们学一部经,这个经为什么这么难?为什么怎么苦学也不懂?障碍就是在妄想分别执著。把妄想分别执著拿掉了,不认识字,学《金刚经》也一接触就通达,这真有其人。过去唐朝六祖惠能大师就是的。《金刚经》这么深,念的人还不懂,他在旁边听了几句,他就都懂了。什么原因?他心清净,他心里面妄想分别执著比别人少,他一听就懂了。我们今天无论怎么苦学用功都搞不通,就是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太重了。佛来讲也听不懂,也体会不到里面的意思,真正的原因在此地。可见得破妄想执著的重要性。刚才说过了,就在生活上,一切随缘度日,不要攀缘。随缘是一切随顺自然,这是随缘。攀缘是什么?我一定要讲求,那就是攀缘。我要穿什么衣服,我要吃什么饮食,我要怎样怎样,那里面就是有妄想分别执著。随缘是一切恒顺众生,决定没有计较,随缘度日。出家人随缘,完全听从在家人的供养,供养什么都好,都没有分别,这就很好了,随缘!不要去要求。在家人也要懂得随缘,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从事哪一个工作,都好!做生意,今天赚了钱,很好;今天赔了本,也好;没有得失心。赚钱,要认真努力去做;赔钱,也认真努力去做,这叫随缘,这叫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你的日子很快乐。得失不相干,这就好了。日子好过,过得很快乐,过得很自在,这就叫真正修行,在修行里面真正得到功夫。再看底下这一段:
【一切法皆无我,则一切皆无我法。】
可见得法无我跟无我法关系非常密切,你要是不懂一切法无我,你就没有办法达到无我法。「无我法」是功夫,一切「法无我」是知见,你真正明白、真正了解,是解;后面「无我法」是行、是功夫。
【故自著衣持钵,入城乞食,乃至还至本处,敷座而坐,皆所以表示无我之法也。】
《金刚经》一开端是这么发起的。世尊每天都是这样生活的,没人发现!这一天被须菩提发现。当然,这些都是示现的。须菩提为什么不早一天发现,为什么不晚一天发现,偏偏这个时候发现?因为这个时候,大众的机缘成熟了。也就是说佛为大家讲「法无我、无我法」,大家能够听得进去,能够听得懂,听了能觉悟,这就是缘成熟了。须菩提跟释迦牟尼佛就像表演双簧一样,一问一答,他们两个演戏,让大家看著听著开悟了。所以佛法也是因缘所生,也讲因缘的。这一提起,大家就警觉到,果然没错!我们应当学习。六度万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里面,实在讲显示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显示出「无实无虚」,显示出法无我、无我法。佛通达一切法无我,所以他自己也成就无我法。
【此正诸法一如,一切法皆是佛法的气象。】
气象也是气分,确确实实入了这种境界。
【不离众生,故曰善护念。行不言之教,故曰善付嘱。】
这都是须菩提尊者说出来的,所说的就是释迦牟尼佛平常所做的。佛没有舍弃众生,没有离开众生。虽然居住在道场,每天要到城市里面去乞食,天天不离开众生,这是善护念。念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关怀,佛关怀众生,爱护众生,没有离开众生,护是保护他。用什么方法?自己做一个榜样,自己做一个好样子,给一切众生看。释迦牟尼佛的生活,衣食住行一切都随缘,心地那么样的清净,这给众生看。烦恼轻一点的人会觉悟:我为什么斤斤计较,自寻烦恼,日子过得这么苦?虽然富有,富还是过得更苦。释迦牟尼佛什么也没有,他生活过得那么自在,过得那么快乐。会令众生去想这个问题,这一想他就觉悟了,他自然就放下了。佛不必用言教,做出一个榜样来给你看。他这个护是真的护,这不是假的。「行不言之教」,不说一句话,教化一切众生,做样子给你看,这是我们中国人讲身教,言教不如身教,一定要做个样子给大家看。
【若善能通达,又何劳世尊开口。】
要像须菩提这样子,一看就明白,不必要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说了那么多话,说得那么累,用不著!看看他的生活行为就开悟了,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要学佛的生活,要学佛工作的心态,要学佛处事待人接物,这个真正叫学佛。从事上讲,佛无论在哪一方面,比我们都做得圆满,都做得周到,我们不如。从精神生活来讲,我们跟佛相差那是天上地下,天渊之别!佛心多清净,佛心平等,佛心慈悲,我们这三样都没有。我们的心不清净,我们的心不平,我们没有慈悲,不但不会爱护别人,说实实在在话,不爱自己。你爱自己,怎么会生烦恼?一个人天天生烦恼,那是爱护自己吗?爱护自己,不可以让自己生烦恼,爱护自己,不能让自己不快乐;你不快乐、生烦恼,连自己都不知道爱护,你还爱护别人吗?佛菩萨真正自爱,懂得自爱,能自爱而后才能爱护别人。你细细在佛经里面去观察,你去体会,这里头其味无穷,法喜充满!
【若未能通达,将更说方便,令得通达。】
确实,所谓上根利智之人,少数,一看就明了,就通达,毕竟是少数。多数中等根性的人,必须要加以说明,我们才能通达;要不说明,我们看不出门道。像我们读《金刚经》,初学的时候读《金刚经》,不懂!经古来这些大德一解说,再一看:不错!是这个意思。这才能明了,才能通达。我们是中等根性的人,不是上根人,世尊不得不四十九年苦口婆心的来为我们讲解,为我们说明,令我们也能够通达。
【即下文「开佛知见」是也】
底下一段经文要讲这个主题。
【由是言之,谓开佛知见,尤为无我之妙法可也。】
诸位要晓得,开就是开示,为我们讲解说明,说明什么?说明佛的知见。佛的知见,换句话说,是一个觉悟人的知见。真正觉悟人的知见,就是此地讲的通达无我法者。明了法无我、通达无我法,这个人的思想见解就是佛知佛见。
【虽然,法即非法。若闻开佛知见,而有一知见存,便又成法执,又是我见,岂佛知佛见哉。此理当深长思之。】
这是佛法最困难的一个环节,自古以来多少学佛的人走到这个地方走不通,没有方法突破。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能力突破?下面一段开佛知见,如果我们心里面真的还有一个念头:开佛知见、佛知佛见,又完了!这个路就不通了,又走死了。这就是前面讲的层层细入,每一个环节都要突破,都要解开。如何突破?一切不执著。必须要用若无其事,这样才能够突破,稍稍有一点意思在,就不行。这是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留意的。实在讲,我们如果有个念头「要留意、要知道」,那又坏了!这难处在此地。真的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言传是什么?怕你落实在言语上,一落实在言语就错了。
【众生於一切法,动生障碍,不能通达,因偏执故。】
这一段讲凡夫的毛病,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种种环节没有方法突破。原因在哪里?这一动…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七十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