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八十四集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八十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23-084

  請掀開經本第二百頁,第五行,從注解第七段看起。

  【衆生處處執著。能執,無非妄想。所執,便是諸法。佛以誠言告之曰:汝以爲有能執者耶?心行不可得。能執之意,當下即空。又告之曰:汝以爲有所執者耶?諸法緣生,所執之法,當體是空。如此開示,正是將衆生執見,從根本上推翻。】

  這一段的開示非常重要。我們無始劫來的病根,就是妄想執著,妄想執著一天不除,輪回的業果就一天不息,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如何能超越輪回,如何能一生親證佛果,這一段開示就重要了。現代西方的科學家也相當的聰明,用數學的理論,用科學儀器的觀察,對於大宇宙,太空,小宇宙,原子、電子、粒子,都能夠觀察入微,這相當不容易。但是在佛法的標准裏,他們依然不能稱爲正覺。原因在哪裏?他們沒有離開能所;換句話說,依舊是有能執、有所執,跟這個經上講的完全相同。能執著的無非是妄想,這句話前面說得很多。「真心離念」,不但真心離念,就連般若 也講「無智無得」。《心經》上最後的結論,無智亦無得。由此可知,有智就是妄想,有得就是執著,所執著的是諸法。佛在經上教誡我們:「汝以爲有能執者耶?」你以爲有一個能夠執著的嗎?前面我們讀過,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心行不可得。能執著這個意識,當下即空,叁心不可得,你用什麼去執著?又說,你以爲有所執著的嗎?你所執著的無論是人、是事、是物,以爲你能夠得到,以爲你能夠擁有,這是錯誤的觀念。

  真實的實相,諸法緣生,緣生就沒有自性;換句話說,沒有自體。正如同現代科學家觀察,構成宇宙萬物基本的物質,他們叫粒子。而這種粒子,已經有許多科學家觀察到,它只是一種波動的現象;換句話說,根本就沒有物質的存在,這個說法愈說愈接近佛法。所以所執之法,當體即空。這樣看來,能執、所執俱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明了通達這個事實真相,這才叫正覺,佛說這個人真正覺悟了。佛這個開示,正是將衆生無始劫的病根一下拔除了。這是衆生執著我見,見能執,執就是所執,這個開示是從根本上推翻了。換句話說,能執、所執根本不存在,根本就不是事實,是衆生迷惑顛倒,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

  【緣生與不可得】

  不可得是前面講的叁心不可得,緣生是說諸法緣生。

  【皆明即空之義】

  都是說明當體即空,能所俱空。

  【妄念爲成凡之由】

  這句話要緊,凡是六道凡夫,你爲什麼會墮落在六道裏面當凡夫?佛說正是因爲你有妄念,妄念就是妄想。你天天打妄想,打妄想就墮六道,變成凡夫了,這是非常的可怕。

  【將欲了生死、證聖果,必須斷念。】

  過去沒有遇到佛法之前,迷惑顛倒,雖然知道六道很苦,從來沒有動一個念頭想超越六道,當然更不知道用什麼方法超越六道輪回。一直到今天,我們遇到大乘了義的經典,才知道我們應當發心永脫輪回。而佛教導我們,確實有超越六道輪回的理論與方法,這真是希有難逢。我們真想了生死,真想作佛、作菩薩,必須斷念,妄念一定要斷。這樁事我們總算是明白了,我們很想斷念,可是妄念愈斷愈多,好像不斷還沒那麼多,愈想斷妄念愈多,這是什麼緣故?事實上,我們的妄念就非常多,沒有注意它,不知道它的多;到想斷念,想把心靜下來,於是發現妄念是這麼多。並不是說我們想斷的時候它愈來愈多,不是的,本來就這麼多,平常粗心大意沒發現而已。這個時候真正發現了,才曉得有這麼多的妄念。斷妄念談何容易!所以佛教給我們一個特別的法門,妄念可以不要斷,把念頭轉移過來也行,轉念阿彌陀佛,這是無量法門裏面最殊勝、最巧妙的一個方法。末法時期除這個方法之外,要斷妄念非常困難。下面說:

  【當知一切法,只是緣生,本來是空。既已緣生,不無假相。故法與非法,皆不應取。以一切法,雖絕非真實,而事相俨然。行人亟應覺悟,空有不著,離相離念。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耳。】

  這些真實的道理,真實的事相,我們應當牢牢的記住,時時反覆讀誦經文,提醒自己的正念。妄念爲什麼斷不了?正是因爲我們無始劫來,習慣把這些虛妄的假相當作真實,而無法放下;雖然聽了佛的真實教誨,可是我們的習氣太重,觀念依舊轉不過來。但是比一般世人沒有聞到佛法的,還不曉得事實真相,那要好得太多。因此,必須遵依經文,時時提醒自己的覺悟,這對我們修持會很有幫助。一切法是無量因緣所生,只要是緣生就沒有自性,就是當體即空。雖然它體無自性,但是它有相,這個相是假相、幻相。我們看到這些幻相,實際上是它的相續相,這在前面說過好多遍,一刹那當中有九百生滅的業因果報的相續相。佛爲我們這樣說,實實在在講,是粗說、是略說。如果是真實說,恐怕我們懷疑,恐怕我們不能接受,只說一個粗相而已。至於微細的相,等待有一天我們的心清淨了,自自然然就見到,然後才能體會到佛說法的善巧方便,循循善誘。因爲它有這個現象,有假相,法就是假相,非法就是空性,空與有兩邊都不可以執著,這個地方的取就是執著。爲什麼不能執著?因爲兩邊都不是真實。我們要在這個地方覺悟,空有不著,離相離念。離相是離執著,離念是離妄想,妄想、執著都不能有。

  在日常生活當中,學諸佛菩薩,「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個生活就自在,就真正的幸福。這兩句實在說,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裏面的「恒順衆生、隨喜功德」。我們再把它說淺一點,說白一點,大家更容易體會,那就是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無論是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真正要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要真正做到,那就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爲什麼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你所爭、所求的,都是妄想執著,都是了不可得,那你又何必要爭、又何必要求?無爭無求,心就定了,心就清淨;「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就生智慧。智慧生出來,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白,這個時候你會體會到法喜充滿。

  【若不離念,寂且未能,遑論乎照。】

  真實的功夫就在寂照。可是若不離念,寂達不到,寂是清淨心,就是真心。照是真心起作用,像《般若 心經》裏面所講「照見五蘊皆空」。通常講,就以本經所說的五眼,照最低限度也是慧眼、法眼,它才有照的作用。

  【故學人於此行門,必須空有不著,而於觀門,則須一空到底,此理不可不知也。】

  行是生活,是事相,也就是說我們對人、對事、對物,一定要做到空有兩邊不住,你就自在。「觀門」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見解與思想;也就是說,你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這個一定要一空到底。正如惠能大師所說「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就是一空到底。這個道理必須要曉得,才能夠永遠保持清淨心,永遠保持心裏面沒有一個妄念。我們初學下手的方法,還是用一句佛號;換句話說,我們空,空不了,一定有念頭,就把這個念頭集中在阿彌陀佛名號上,用這一念把所有一切妄念都打掉,這個方法一般人都可以做到的。

  【用功當以離念爲主】

  這個底下說:

  【念佛即是離念】

  我們用這個方法,念阿彌陀佛就是離念。

  【離一切妄念,離一切叁界輪回念。】

  這個不能不知道,除了一句阿彌陀佛之外,所有一切的念頭都是叁界輪回念。換句話說,如果不念佛,一天到晚起心動念都在那裏造輪回業。我們想脫離六道輪回,但是輪回心、輪回業永遠不斷,你想想看,你怎麼能超越輪回?所以唯一的一個方法就是念佛,把所有一切的念頭統統轉變成阿彌陀佛,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鍛煉。眼見種種色相,要有能力把它變成阿彌陀佛的相;聽種種音聲,也有能力都把它變成阿彌陀佛聲。這樣漸漸在境界裏,就能做得了主宰。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確實也有困難,真正難在哪裏?還是難在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放不下。所以一個修道人,必須要把名利看輕、看淡,知道這個東西是煩惱、是系縛,生生世世修行沒有成就,就被這個害了。這一生如果不能放下,如果不能擺脫掉,必然還是要搞生死輪回,那就非常可惜了。

  【迨至往生見佛,自然圓離矣。】

  我們現在要看淡,要看輕;換句話說,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只要衣服能穿得暖,飲食不缺乏,有一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夠了,不必要奢求。如果希望把自己的生活品質提升,這個念頭就是依然留戀六道生死輪回。所以爲什麼古時候修道人,無論出家、在家,從前出家人不必說了,所謂「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裏遊」,過這個行雲流水的生活。在家居士學道,他也能夠把他的家業、親人舍掉,在山上住茅蓬,在寺院挂單修行,比比皆是,這個樣子能成就。也就是說,他對於世間名利、五欲真的放下,真的看破了,這樣功夫才能得力。一直到往生見佛,那就是圓滿永遠的舍離。

  【真心不但真空,且是真有。】

  真有跟真空是一樁事情,是一體。我們常講一體兩面,哪來的兩面?如果說一體兩面,它還沒有能夠完全契入,沒有能夠完全明了事實真相。前面我們討論到無實無虛、不一不異、萬法一如,真空、真有就是顯示這個意思。

  【真空,離名絕相故。真有,常恒不變故。】

  這底下講,空有一如。這段話的意思很深,一定要細心的去體會。真心所現的境界叫一真法界,《華嚴經》上毗盧遮那佛所現的境界,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現的境界,都是真有。與此相對的,一切諸佛刹土裏面的十法界;十法界叫假有,不叫真有,叫假有。真假怎麼分法?佛門裏面有一個簡單的定義,凡是會變的就是假的,凡是不變的,我們就叫它做真的。由此可知,真有不變。西方極樂世界的佛,與所有往生的大衆,他們的身相永遠不變,他們的生活環境永恒不變,…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八十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