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青年僧伽應有的宗教情操▪P3

  ..續本文上一頁家都不陌生,在家居士接觸佛法,往往也是從了解八正道開始。我學了這麼多年的經教,最後發現,無論唯識、中觀、還是禅宗,說來說去,自始至終都沒有離開八正道。我們學習唯識的“萬法唯識”、“叁界唯心”,無非是爲了豎立正見;我們學習中觀的“緣起性空”,無論是依據《中論》、還是《百論》、《般若經》,也是要豎立正見;我們學習阿含經,學無常,學苦集滅道,同樣了是爲了豎立正見。叁藏十二部典籍,都可以彙歸到八正道:部分是屬于正見的內容;部分是屬于戒律的內容;部分則是屬于正念……無一能離開八正道。

   八正道又以正見爲首,因爲學佛、修行、成就智慧都是以正見爲指導。“佛陀”是覺者、智者,我們成佛是要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成就“無上菩提”,也就是最圓滿的智慧和覺悟。整個佛法的修行都是以慧爲核心,持戒、修定是爲了由戒生定再由定發慧,目的也是成就智慧,有了智慧的觀照之後,才能成就出世間的解脫道。菩薩道的六度法門,同樣以慧爲首--五度入門,般若爲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是與世間共有的,只有在般若的引導下,這五度才能轉化爲成佛的資糧。所以《心經》告訴我們:“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維摩诘經》裏面也講:“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爲父,一切衆導師,無不由是生。”般若能生諸佛,而衆生又是佛的弟子,由此可見正見的重要性。

   那麼,正見又是從哪裏來的呢?通過聞思而來,從聞思經教中豎立正見,然後才能引發般若智慧,這是修學佛法的坦途!不管哪個宗派的修行,都不能離開這個規律,所謂“萬變不離其宗”。離開了正見這個核心,即便有八萬四千法門也無法成就佛果。

   在我們這個時代,正見顯得尤爲重要,因爲目前邪教非常盛行,正如佛陀曾授記的那樣: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恒河沙。由于宗教信仰的自由,誰都可以創立教派,誰都可以當教主,就象注冊公司那麼簡單,因此,各種邪教應運而生,把握正見就是擁有了辨明道路的指南針,能使我們在這個群魔亂舞的時代不至迷失方向。

   更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是那些相似佛教,因爲他們打著佛法的旗號混淆是非。象臺灣的清海無創立的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清海無原籍越南,在臺灣出家,後又學了錫克教,到處爲信徒印心,號稱“即刻開悟”,很能吸引人,在海外有幾百萬信徒。她的魔網攝受力很強,一旦誤撞進去,沒有相當的功力很難脫離。很多學佛的人,甚至包括一些出家衆,念佛參禅很多年,最後跟著清海無跑了,覺得她的法門才是最究竟的,原因何在?無非是缺乏正見。

   近來在社會流行的*輪功也是打著佛教的旗號。李洪志在《轉*輪》中口口宣稱是佛法,是最高層次的佛法。打開《轉*輪》一書,佛教的術語概念隨處可見,但仔細一看你會發現全是胡說八道,沒有一個概念的解釋符合佛教的原義。李洪志除了歪曲佛教,還極盡能事的貶低佛教。對于沒有具備一定佛教知識,佛法正見的人,很容易被誤導。

   又如臺灣流行的“現代禅”,倡導者李元松曾依止印順導師等高僧大德學過佛教,“現代禅”的意思是順應時代的“禅”,禅雖然沒有古代與現代之分,但這麼提一提也無妨,爲了適應現代人的需要嘛。

   問題出在哪裏呢?首先是他肯定了情欲的合理性。佛教將衆生稱之爲有情,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因此,情和欲對于凡夫而言是合理的--“飲食男女,人之大欲所存焉”。但從修道的角度上看,情和欲就是很大的障礙。儒家宣稱“萬惡淫爲首”,將淫與惡等同起來,那凡人豈不都成了惡人?而佛陀告訴我們:淫欲是障道法,並沒有說淫欲是罪惡的,將這個問題作了一分爲二的剖析:性欲從人本位來說有合理性,但若要尋求解脫,性欲就會構成危害,需要節製乃至徹底地斷除。因爲在我們的一切執著中,性欲的力量最爲強大,所構成的傷害也最爲嚴重,它使得衆生無始以來流轉生死,這就是佛陀要指出它過患的原因所在。在欲望方面,佛教提倡的是少欲,並不是禁欲;而在感情方面,則主張用戒定慧去升華它、改善它,所以佛法的修行,是要我們將“以情爲本”的人生轉變爲“以智爲本”的人生。

   凡人都是情本的人生,每一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情緒裏,學佛修行就是要改變這種以自我情緒爲中心的狀態,擁有平常心。平常心有一個簡單的分辨法:看你能否把握並超越自己的情緒。一旦陷入情緒之中,就遠離了平常心;如果能夠從情緒中擺脫出來,不帶任何情緒地認識世界,就是平常心。

   其次,他說佛陀製定的戒律不適合當今社會,覺得那是二千五百年前的事情,學佛修行根本就不需要守戒,想怎麼幹就怎麼幹,當下就是禅,當下就是解脫,這也是非常嚴重的錯誤,佛陀明確指出:修行要“以戒爲師”,學戒就是學佛行,離開了戒律也就離開了行爲的准則,離開了修行的規範。

   面對衆多似是而非的僞佛法,如果沒有正確的知見,就難以明辨是非。

   而繼承傳統,同樣需要有正見的指導。佛陀說法四十九年,既有方便說,也有真實說,如果沒有智慧,以爲凡佛說都是真實了義的,這麼一來,經教本身就會自相矛盾,只有具足正見才能知道哪些是方便說,哪些是權說,哪些是究竟說。

   同時,在佛法的流傳過程中,産生了各種誤區,比如聞思修的關系,有人偏向于聞思,尤其是學經教的人;有人偏向于修,就象那些修禅的人。結果學經教的人覺得修禅的只知盲修瞎煉;而那些修禅的人又覺得學經教的如“入海數沙徒自困”。只有將聞思修叁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使我們在學佛的道路上穩步前進。

   修學佛法的次第爲上、中、下叁士道及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漢傳佛教是大乘,很多大乘經典,如《維摩诘經》、《般若經》等,對聲聞乘都有所批判,但我們要清楚,這種批判主要針對“趣寂聲聞”而言,就是那些不肯發心,不肯行菩薩道的聲聞,並不是說整個聲聞乘就毫無可取之處。我們學習大乘經典,就自恃是大乘,但真正的大乘法門又修不起來,原因就是忽略了人天乘和聲聞乘的基礎訓練,這是我們在修行中不能相應的問題所在。

   很多人學唯識,唯識修行關鍵是唯識觀,但又有幾個人能把唯識觀修起來?所以今天的唯識幾乎抽象爲純粹的哲理。尤其是《成唯識論》所構建的唯識,比量色彩特別濃,隨便什麼問題,都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比如對心分,有一分、二分、叁分、四分,對種子呢,則有本有、有新熏……每個細節都來自于論師們周密的推理,充滿了哲理性的思辯,今天的人學唯識,多數是將其當作理論體系來學,僅限于認識上的提高,和實際修行完全脫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止,即奢摩他的基礎。

   “奢摩他心定,毗婆舍那能”,說的是,觀要建立在止的基礎上。關于止的修行,在《瑜伽師地論》中敘述得很詳盡,如果能認真研究《瑜伽師地論》,還有《解深密經》裏的“分別瑜伽品”,對我們修止會有莫大的幫助。如果我們能老老實實地修禅定,從四禅八定下手,有了定的基礎之後,再接著修觀,方能從修觀中引發般若智慧。

   禅宗所說的定慧一體,不是一般人所能體會的境界,只有利根的人才能在某種特定的環境下證得。佛陀住世之時,很多比丘聆聽佛陀開示後當下即悟,得法眼淨,證阿羅漢果。而古代那些禅師,在大善知識的指導下,言下頓悟本性,這都是定慧一體的表現。這特殊的環境,好像練氣功說的“氣場”,有了這麼重要的助緣,才能達到相應的狀態。而凡夫修行宜由止入手,再進一步修觀。這在《菩提道次第略論》裏講得很清楚,就象蠟燭,風吹時火焰散亂,如果風定焰止,光明才能照亮黑暗。我們的心,在沒有妄想的情況下,可以清清明明地用智慧去觀照;如果妄想太多,就象那飄忽的燭光,無法生起智慧的觀照。同樣地,中觀、華嚴、天臺的修行,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我常說,今天漢傳佛教的現狀是:學的是大乘,發心是小乘。修淨土、修禅,都著重于個人的了脫生死,卻又不重視人天乘的行爲標准,結果造成了修行上的困難與困惑。有鑒于此,太虛大師在《佛法概論》裏提出了五乘共法、叁乘不共法、大乘不共法的次第;印順法師的《成佛之道》,也有同樣的闡述;法尊法師翻譯的《菩提道次第廣論》裏,更明確地提出了由下士道而中士道、最後抵達上士道的修行次第,由此可見,菩提道是以人天乘爲基礎的。

   當然,學佛的人發心時可以發出離心,也可以直接發菩提心,但不管是何種發心,人天乘和聲聞乘的基礎是必須具備的。如果五戒十善都作不到,還要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那即便發心行菩薩道,也無異緣木求魚。所以,修行的次第是必須遵循的重要環節。

   無論是哪一乘的修行,戒定慧叁無漏學都是不可或缺的,而漢傳佛教基本上傾向于慧學,天臺、華嚴、禅宗、淨土、叁論、唯識,著重點都在慧學上。禅宗表面看好象是定學,但禅宗的真正內涵也是慧,禅宗與禅定之所以不同,也就是因爲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其內涵在本質上是慧而不是定。由于偏重了慧學,而忽視了戒、定的基礎,因而所學的慧往往就會變成狂慧。我們只是懂得了很多知識,但卻不會將其應用在生活中、修行中,所以,戒定慧叁者的並用也是我們要引起重視的。

   另一個亟待改善的問題是偏執于一宗一派。在佛法的弘揚中,無論是哪一種語系,又無論哪一個宗派,在認識到自己長處的同時,還要充分認識自己的不足。佛教在流傳過程中産生了叁大語系之分:漢語系、藏語系、巴利語系,在過去,曾經有著互相排斥的現象。漢語系覺得自己是大乘,對小乘不以爲然;而密宗更因是無上乘,覺得其他派系都不究竟。其實,叁大體系佛教各有千秋,南傳佛教對戒律的重視,以及樸素的教理和禅修方式,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而漢傳佛教的特點在于教理的發展,賦予大乘理論以恢宏的氣勢,也是南傳與藏傳佛教望塵莫及的。所以,我們應當在保持漢傳佛教優勢的同時進一步吸收南傳和藏傳佛教的長處,才能彌補自身存在的不足。不管何宗何派,其最終目的都是要回歸到正見上來。我們不能固步自封,而要打開眼界和胸懷,唯其如此,才能真正豎立起堅固的正見。

   當然,修行的起點有高低之別。相形之下,無常見較易生起,因爲生活中處處都是無常,我們可以通過對無常的認識來摧毀我執與我所執。而深根機的人,可以通過對唯識的學習豎立唯識見,它的難度在于對唯識體系的了解需要相當的時間和精力,很多人進去就出不來了。學習唯識名相是爲了破除名相,破除我執與我所執,結果越學我執與我所執越大,這種現象很普遍。我們學中觀也會出現類似的現象。

   所以在修行中,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己的根基,可以從無常見契入諸法實相,可以從無我見契入諸法實相,也可以從唯識見契入諸法實相,還可以從中觀見、空見契入諸法實相,不管出發點在哪裏,最後抵達的目標都是一致的,即在正見觀照下,依據八正道逐步地深入下去。

   八正道的修行,正見是基礎。正見之後,就是正思維、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念、正定。整個佛法修行,是對生命的淨化,是從身、口、意全面改造自己。我們學習佛法要懂得往何處彙歸,這就是具足正見的重要性。

   以上我給大家談了使命感、僧格、正見。希望同學們在研究所修學的過程,能夠從這叁個方面要求自己、培養自己,爲自己的學佛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礎,將來成爲佛教的棟梁之材,自覺覺他,造福社會。

  虛谷、若慧記

  

《青年僧伽應有的宗教情操》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