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只能看到天台宗的书,要找其它三论宗、唯识宗的书,就不太容易。而在古印度,部派佛教之间,甚至分河饮水、门户隔绝,那都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客观条件所造成的局面。
如今,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甚至可以在一张光盘中储存整部《大藏经》,这几乎就是《华严经》中“破微尘,出大千经卷”的境界,科技的帮助使我们变得神通广大,使我们拥有过去无法想象的学习条件。所以说,今天这个时代已不是宗派分立的时代了。
当今比较可行的佛教应该是人间佛教。其实人间佛教与其它宗派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佛陀说法在人间,本身就是为了改善和净化人间,如何把八大宗的深奥哲理转变为指导人生的智慧,是目前的当务之急,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
我经常在社会上开设有关人生佛教的讲座,力图使佛法更通俗化,更生活化,但其中无不渗透着更为高深的佛法内涵,这样才能使程度浅的人了解到佛法的深意,而程度深的人又能从中看到佛法的通俗,不同程度的人都能获得受益,都能各得其所。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过程中走的是形而上的道路,天台、华严、唯识、中观,基本都属于哲理化的佛法,如何将哲理的佛法转变成指导生活的智慧,应当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佛教存在的意义在哪里?三宝住世的作用在哪里?汉传佛教自元明清以来每况愈下,原因就是脱离了社会的土壤--“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禅宗的人走入山林,只注重自己的修行;净宗的人一味念佛,只关心往生西方、了生脱死;至于那些应付僧,忙的只是经忏佛事,仿佛学佛修行就是为了给死人服务。
我们常常说南传佛教是小乘,但在那里,佛法已和社会生活水乳交融。前年,我们去泰国法身寺参访,他们举办的法会吸引了二十万人参加,规模宏大。正因为他们将佛法与生活打成一片,才能有如此的号召力,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才真正具有大乘的精神。
又如基督教,如果看一看《圣经》,会觉得很浅显,但基督教无论是在社会上的影响还是信徒的数量,都不比佛教少,除了基督教已渗透进西方文化传统这一因素外,他们的确为社会做了很多实事。西方的很多大学,如著名的牛津、哈佛,前身都是教会办的学校,不仅如此,他们还创办了大量的慈善机构,关心社会疾苦,因而深入民心,充满着人间的温情。
佛教是所有宗教中最圆满的、最究竟的,或许正因为境界太高,高处不胜寒,高得远离了社会,高得可望而不可及,好在现在佛教界也已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台湾在这方面就做了很多工作,开始办佛教大学、办慈善事业。台湾已经有五所教界办的大学,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大学,而不是单纯的佛学院。
证严法师的慈善事业也开展得很有规模,共有四百多万会员,尽心尽力地办医院、赈灾、救济贫困,赈灾范围几乎遍及世界各个角落。为什么要大力地发展慈善事业?首先,大乘佛教是在利他中完善自身,菩萨道的六度四摄都是从布施入手;其次,通过慈善行为可以改变佛教自身的形象,消除社会将佛教等同于消极厌世的误解;第三,经济发展导致了巨大的贫富悬殊,通过慈善事业可以改变与调整这一不合理现象。
慈善事业没有宗教界限、政治界限,佛教徒可以接受、异教徒也可以接受;本国的可以接受,外国的也可以接受。因此,推广慈善事业同时也是在推广佛教事业,正如《维摩诘经》中所说:“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我们在利益社会的同时,可以把佛法渗透到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个角落。从弘法的角度上来说,发展慈善事业是很好的途径。
我们研究所,是以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继承和弘扬作为办学的宗旨,在这个意义上来看,有很多事情都等着我们去做!所以,我们要有使命感,要有赈济社会的胸怀,要有住持正法的发心。
二、要完善僧格
人有人格,国有国格,僧人也应该有僧格。我们要知道,作为三宝之一的僧宝,每个僧人都代表了佛教在世间的形象。
社会上的人怎样了解佛教呢?是不是先到藏经楼去研究佛经呢?不是的,大多数的人是通过直接与出家人接触来了解佛教。他们对佛教的认识,往往取决于对僧人的认识。看到一个好师父,就觉得佛教真伟大;看到一个不好的师父,又会觉得佛教真糟糕。所以出家人责任重大,因为你的形象会长养或是断绝了他人的善根。
良好的威仪与形象也是感化世人的一种方式。昨天,我与居士们座谈,其中一位谈到他学佛的经历。他过去从来没有接触过佛教,当然更谈不上信仰。后因家人出丧,经人介绍去一所寺院作佛事,其间,接触到一位法师,法师连续为他讲了四个钟头的佛法,举止谈吐都很庄严,有极深的感染力和摄受力,使他对佛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开始走上了学佛的道路,可见僧人的形象对于佛法的弘扬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遗憾的是,今天的佛教界,僧格和僧人的形象被强调得太不够了!佛教界里混饭吃的人很多,某些人以为出家后一了百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饭吃就行了;还有一些,干脆贪图享受,甚至有拜金主义的倾向,这些现象都很严重。
有些人修行修得怪怪的,以至于旁人无法和他接触。修行人为什么会越修越怪?原因是偏执一端,其实,真正的修行是对身、口、意进行全面的改善,他的人格应该比任何人更健全才对。但现在很多修行人,根本不学习教理,仅仅执著于某一种特定的形式,执著于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于是越来越偏执,过分重视体验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任何宗教的修行,包括世间的气功,只要在心智的训练上下点功夫,都会有体验,但体验不一定都是有益的。很多练气功的人走火入魔,都与执著体验有关。所以学佛修行,需要有正见的指导,如果仅仅局限在一点上,偏执一端地修行,到后来势必偏离中道,走向极端。
修行人如此,干事的人又如何呢?干到后来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庸俗,久而久之,几乎跟世人没什么区别。学教理的人也会出现问题,学到后来很狂,狂到不可一世。
所以修行的、做事的、学教理的,要避免怪,要避免俗,要避免狂,都需要有健康的人格。没有健全的人格,何以为人师表?又何以教化世间?在弘法的过程中,言教固然重要,身教更具有潜移默化的力量。
如何才能完善我们的僧格?无非是勤修戒定慧。
首先是戒律的学习,戒律中要求我们“五年学戒,不离依止”。为什么要规定五年学戒?是大有深意的。佛陀在世时,戒律就是僧团的生活规范,出家人大可不必用五年时间去学习戒条。不象现在研究戒律,各宗派都有不同的开遮持犯,律藏中有五分律藏、僧祇律、四分律、说一切有部律,此外,有更多的论与疏,弘一大师研究律学二十年,还自谦仅仅是打下一个基础。但在原始僧团,戒律只是僧团的生活准则,比如布萨、安居、学戒,完全融入日常生活中,出家人只要生活在僧团里,不出半年就会知道,既然如此,佛陀为什么要规定五年的时间学戒?原因在于僧格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
从一个世俗的人转变为有威仪有道德的出家人,具有完善僧格,需要彻底改变在世间薰染的一切习气,纠正原先习惯的错误动作、观念。戒律的意义在于,使自己的行为合乎规范,使日常的行住坐卧都具足威仪。现在很多出家人,虽然也剃头、也披袈裟,但行为举止却与世俗人没有区别,不过是光头俗汉而已。所以,需要五年的时间在师长的身边,通过不断的布萨、说戒、安居,逐渐成就出家人的威仪与形象,才能在僧团中如仪守戒地生活,才能代表三宝的清净幢相。
其次是修定,今天的人很浮燥,有些出家人也不例外,跑来跑去,住在这里想着那里,到了那里又想着另一个那里。这山望那山,一山高过一山,跑来跑去不知道究竟该去哪里,滚滚红尘滚得让你头昏、滚得让你抵挡不住,只好跟着乱跑,到哪里都不安心,还怎么修行?古人说:“板凳坐得十年冷”,不管是学习还是修行,要耐得住十载寒窗。不肯静静地下几年功夫,就想出成就,所谓快速成材,能成什么材?火柴罢了,稍微一摩擦就把自己烧了。
什么是定?一定要终日枯坐、足不出舍才是定吗?不是的。你能在生活中始终保有清平、宁静的心态才是定,所谓心远地自偏。能在研究所里老老实实地读上五年书,就是定;干事的时候保有平常心,专心致志地做下去,就是定;听到别人骂你不发火,不动心,就是定;看到别人忙着挣钱,不跟在后面去捞世界,也是定。《维摩诘经》中维摩诘居士为舍利弗开示宴坐法门时就是这样说的。总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大定,“一念三千”、浮想连翩与修行是难以相应的,心若是能静得下来,则行住坐卧都可在定中。
此外,还要有慧。有了智慧之后,才能提高认识,提高思想境界;有了智慧之后,才能摆脱因为学教引起的狂妄,因为修行引起的偏执,因为做事染上的庸俗;有了智慧之后,才能时时保有朗照不住的心,不会执著在我执与我所执中。无明的根源就在于我执与我所执,只有依靠智慧的力量来摧毁对这两者的执著,修行才能成就。
修行是要去证什么、得什么吗?非也!戒律,是外在形象的竖立,定与慧则是内在气质的提高。戒、定、慧的修行,就是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上,彻底地改变一个人。有的出家人,你一看到他,就会觉得气质不凡、超然物外,而超越的实质就是不执著,因为不执著才能有定力。所以僧格的养成,要从戒、定、慧三方面深入,才能完成。
三、要具足正见
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正见有多重要?整个佛法的修行,不外乎八正道,而八正道的关键就是正见。
八正道大…
《青年僧伽应有的宗教情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